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脑和全身氧供需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比较犬心跳骤停 (CA)复苏后脑和全身氧利用率 (O2 UC)的变化。方法  5只犬采用经胸壁电击致室颤 /心跳骤停 (VF/CA) 8min ,开胸心肺复苏 (OCCPR)恢复自主循环 (RSC)后同时观察 4h内脑和全身O2 UC的变化。结果  5只犬均CPR成功后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仅RSC后 12 0min心输出量 (CO)较CA前明显降低 (2 1± 0 .8L/minvs 3 4± 1 4L/min ,P <0 0 5 )。RSC后 30min脑O2 UC即显著高于CA前 (0 5 7± 0 11vs 0 43± 0 0 8,P <0 0 5 ) ,RSC后 6 0、12 0和 2 40min时脑O2 UC则渐进性升高 ,且非常显著高于CA前 (0 6 5± 0 0 9、0 72± 0 0 9和 0 78± 0 0 6vs 0 43± 0 0 8,P均 <0 0 1) ;而直至RSC后 12 0min全身O2 UC才显著高于CA前 (0 36± 0 10vs 0 2 0± 0 0 5 ,P <0 0 5 )。结论 CA经OCCPR后脑和全身均发生氧供相对于氧需的不足 ,而且脑氧供需失衡的发生较全身更早、更严重 ,提示CPR后应力求尽早改善脑氧输送 ,同时脑氧代谢的监测可为脑复苏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①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急诊心肺复苏组(A组,26例)、非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组(B组,45例);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30例)。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抢救时和住院后1,2,3,5,7,10天分别于晨8时抽动、静脉血各一次查血气,并计算O2UC(C组仅做一次)。结果: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1天,A、B组的O2UC均显著高于C组(P<0.01),而A组亦高于B组(P<0.01)。②住院第3天起,A、B组O2UC均很快下降(与C组比较,P<0.05),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B组于第5天起O2UC逐渐回升至正常;而A组于第3天起,O2UC持续低于C组(P<0.01)。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O2UC常升高,而中晚期则常明显下降,且病情严重、预后差。O2UC可作为判断急诊心肺复苏病人组织缺氧、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ICU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Novametric公司的经皮氧监测仪对ICU危重病人在入ICU后立即进行连续动态经皮氧(PtcO2 )监测,并同时在入ICU后(0、1、2、3、4h)抽取动脉血测PaO2 和监测SaO2 ,观察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趋势。结果 6 2例病人中,存活5 4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12 .90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为2 94 .7±70 . 4 6、98. 6±18. 97和2 83 .15±6. 3 7、10 1. 32±4 1 .85 (P <0 . 0 5 )。结论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复苏治疗中安全有效,动态监测对危重病人的早期氧复苏治疗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并且为迅速纠正氧代谢紊乱提供科学的依据。早期使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和合理应用监测值指导临床治疗能明显降低早期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期间心脏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心肺复苏期间对心脏氧利用率 (O2 UCc)的测量来评估心脏复跳的可能性。方法 :19例患者分别为 , 冠心病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2 (4 9.5± 10 .3)岁 ,血流动力学稳定 ,插入右心导管取冠状窦静脉血标本。 心肺复苏组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70 (39.0± 15 .5 )岁 ,心脏停跳后 ,先按照标准心肺复苏步骤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 0分钟 (胸外按压频率 12 0~ 140次 / min,血管活性药用药间隔为 2分钟 ,应用 4%碳酸氢钠液 2 5 0~ 5 0 0 m l)。如心脏未复跳 ,再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复苏 2 0分钟 (按压频率为 80~10 0次 / m in)。此间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0 .90 0以上。抢救停止后即刻抽取冠状静脉血和动脉血。所有血标本均即刻进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心脏氧利用率〔O2 UCc=(Sa O2 Sv O2 ) / Sa O2 〕。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其对心肺复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 组患者冠状静脉窦血的血气分析结果 :Pa O2 (4 .2 0±0 .41) k Pa(1k Pa=7.5 mm Hg) ,Sa O2 0 .5 32± 0 .0 90 ,O2 U Cc为 0 .46± 0 .0 9; 组患者 O2 U Cc=0 .85± 0 .11,其中 4例心脏复跳者 O2 UCc=0 .78± 0 .10 ,5例无效者 O2 UCc=0 .91± 0 .0 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  相似文献   

5.
链式流程急救复苏非手术严重创伤患者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目的 对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等严重度以上的创伤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呼吸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系统查体检查—氧利用率监测”—链式流程与常规创伤复苏方法比较。方法 创伤患者 114 5例 ;对中等严重度以上 719例的急诊抢救过程进行统计分析。① 5 17例患者来诊时无休克分别按链式复苏与常规复苏进行比较〔ISS评分分别为 (18 8± 10 9)和(19 9± 13 6 )〕。②对 6 6例急诊死亡患者以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①链式复苏患者的休克发生率 12 / 4 2 9(2 8% )低于常规复苏的休克发生率 2 7/ 86 (31 4 % ) ,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②来诊死亡者在维持呼吸、循环有效例数结果分别为30 / 4 2与 8/ 2 4 ;13/ 4 2与 3/ 2 4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在来诊死亡、急诊死亡的抢救中 ,链式复苏的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 危重的多发伤、严重创伤性或 /和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进行“初步判断—呼吸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系统查体检查—氧利用率监测”—链式流程创伤急救复苏可在来诊死亡、休克发生率方面取得优于常规方法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①将 71例危重病人分为合并MODS组 (A组、 34例 )、未合并MODS组 (B组 ,37例 ) ;另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 ,30例 )。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和住院后 1 ,2 ,3,5 ,7,1 0d分别于 8∶0 0时抽动静脉血查血气并计算氧利用率。C组仅做动静脉血气 1次并计算氧利用率。结果 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 1天 ,A、B组的氧利用率 [A组 :(0 4 38± 0 0 882 )和 (0 4 2± 0 0 73) ;B组 :(0 4 0 71± 0 0 979)和 (0 3974± 0 0 871 ) ]均显著高于C组 [(0 31 1 4± 0 0 4 0 4 ) ,P <0 0 1 ],而A、B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当氧利用率持续高于 0 5 5达 1 2~ 2 4h ,病人预后极差 ,易于短期内死亡。②从住院第 2天起 ,A、B组氧利用率均很快速下降 ,并低于C组 (P <0 0 5 ) ,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 (P <0 0 5 )。B组于住院第 5天起氧利用率逐渐回升 ,并恢复正常。而A组病人于第 2天起 ,氧利用率始终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当氧利用率持续低于0 2 1时 ,提示合并症较多 ,预后不佳。结论 MODS患者常存在较低的氧利用率 ,且病情严重、预后差。氧利用率可作为判断危重病人组织缺O2 ,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的疗效。方法  5 6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 (对照组 ) 2 6例 ,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 (治疗组 ) 30例 ,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 ;2 4小时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 ;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 2 3.1%、6 6 .7% ;自主呼吸恢复率分别为 11.5 %、5 0 %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 (18.5±2 .5 )min、(7.5± 2 .2 )min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 (12 0± 11.2 )min、(5 0± 8.5 )min ;2 4小时存活率分别为 11.5 %、4 3.3% ;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7.7%、33.3%。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2 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心肺复苏期间 ,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比单独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2 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剂量肾上腺素与异丙基肾上腺素联用救治冠心病猝死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冠心病猝死病人常规实施心肺复苏 (CPR)程序 ,肾上腺素 1~ 3mg静脉注射加电击复律无效 ,分为大剂量肾上腺素组 (H -Epi)与大剂量肾上腺素 +异丙基肾上腺素组 (H -Epi+Iso) ,观察用药到恢复自主循环 (Rosc)时间及用药剂量 ;Rosc机率及持续时间。结果 H -Epi组与H -Epi+Iso组肾上腺素用药量无差异情况下 ,Rosc时间分别为 (2 8± 0 9)min与 (1 6± 0 5 )min(P <0 0 5 ) ,Rosc机率分别为 2 6 7%与 5 8 8% (P <0 0 1) ,Rosc持续时间分别为 (6± 5 2 )minvs(18 8± 12 9)min(P <0 0 0 1)。结论 异丙基肾上腺素作为肾上腺素的辅助用药可促进心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方法 394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监测组22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予以SpO2监测并观察波形为指导持续胸外按压;未监测组17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但未予以SpO2监测;两组比较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及心跳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结果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117例(52.94%)与未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72例(4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监测组脑复苏成功14例(6.33%)与未监测组脑复苏成功6例(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监测组的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3.93±23.33)min短于未监测组(52.92±26.28)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22.13±18.72)min亦短于未监测组(29.09±21.4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2.35,P均<0.05);而两组脑缺血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结论在经皮SpO2监测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注高氧液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停搏患者的作用,评价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跳停搏患者46例,分为高氧液组和常规组,每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高氧液组输入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脑复苏率、血气分析和SpO2恢复平均时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高氧液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脑复苏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及SpO2恢复平均时间高氧液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高氧液组治疗后高、低切粘度与复苏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停搏患者的复苏有一定作用,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extending proximally from the rectum to varying lengths of the colon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cycles of relapse and remission. Therapeutic goals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UC includ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mi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s well as mucosal healing, a clinical outcome recently recognized in treatment guidance as being equally important. Mucosal healing i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long-term patient outcomes related to remission, surgery, hospitaliz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Give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wer therapies available, it is important to properly position the use of each agent within the landscape of established UC therapies, evolving therapeutic goals, and established guidelines. Extent of disease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en selecting a treatment, as i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e.g. corticosteroid-free remission, mucosal healing) associated with each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narrative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newer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UC and how they may best fit in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U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疗帽(靴)对局部伤口氧疗护理的疗效,提高伤口的愈合率。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例将氧疗帽(靴)用于伤口氧疗法,对照组40例用传统的局部氧疗法(直接用管道氧气对伤口氧疗)。结果应用自制氧疗帽(靴)可用于各种疾病伤口,癌症t值为2.22;糖尿病足t值为2.16;静脉曲张t值为2.4;压疮t值为2.60;P<0.05。结论自制氧疗帽(靴)用于伤口护理的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细胞比容(Hct)时创伤并发急性肺损伤(Au)患者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6例创伤并发ALI患者在Hct不同水平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其氧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创伤并发Au患者Hct的增加,血液黏稠度逐渐增加,机体氧供(D02)逐渐增加,而氧摄取率则逐渐降低,氧耗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结论Hct的增加会引起机体氧供的增加,氧摄取率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Hct〉30%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流缓慢,从而抑制细胞氧运转所致。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期间的氧代谢、乳酸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应用ECMO后30d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代谢、血乳酸水平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10例患者治愈,7例死亡。两组患者应用ECMO后氧供、氧耗均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的氧摄取率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乳酸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氧摄取率明显提高,乳酸水平未见明显下降。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摄取率维持在正常水平、乳酸水平逐渐下降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2及sIL-2R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溃疡性结肠炎(U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UC患者活动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者血清IL-2及sIL-2R的浓度。结果 32例UC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及29例正常对照者比较,UC患者活动期外周血中IL-2的浓度显著降低,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均显著性(P<0.05);而外周血sIL-2R的浓度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IL-2及sIL-2R在UC肠道的炎症病理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