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E大肠杆菌LEE致病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病岛 (pathogenecityisland)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毒力相关基因的特殊区域 ,是在细菌学领域对致病性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是某些致病性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的毒力基因。人们发现在许多病原性细菌中都存在着致病岛 ,致病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致病岛是一组编码细菌毒力因子的基因簇 ,是染色体上一个分子量较大的片段 ;(2 )致病岛两端通常具有重复序列 (RS)或插入元件 (IS) ;(3)G C含量与宿主菌染色体G C含量有明显差异 ;(4 )不稳定 ,含有潜在的可移动元件 ;(5 )通常…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在幽门螺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又是致胃癌的Ⅰ类危险因子。近年来发现许多细胞因子与Hp致病过程有关,本文简要综述了白细胞介素(IL)1、6、8、10、12、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IFN-γ)在Hp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来遗传性间质性肾炎致病基因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已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单位肾痨(NPHP)致病基因20种。另外,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提出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ADTKD)的新定义及其诊断标准[1],现已发现4种ADTKD的致病基因(MUC1,UMOD,REN,HNF1B)。通过对上述致病基因的研究,探讨其可能导致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对遗传性间质性肾炎的预防、基因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通过薄层淀粉凝胶电泳及已糖激酶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同工酶,可区分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和非致病的阿米巴酶株群。本实验共用18个致病株和30多个非致病株。进行植物血凝素的纯化,抗植物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用~(125)I标记,用放射免疫测定(RIA)法、Western blot技术以及阿米巴滋养体粘附红细胞试验等,进一步研究鉴定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与非致病株。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与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众多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者中 ,仅少部分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或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oma)等较为严重的疾病 ,这促使了人们对Hp致病因子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在Hp的致病因子中 ,空泡形成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 ,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ytotoxinassociatedprotein ,CagA)是最早发现的并非存在于所有Hp的蛋白 ,它们的致病…  相似文献   

6.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1.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单基因疾病,至少已经找到20个致病基因,约1000个突变位点.其中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13个,8个常见的致病基因导致50%的病例,β-肌球蛋白重链(MYH7)与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2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比率为80%~85%,肌钙蛋白T(TNNT2)、肌钙蛋白Ⅰ(TNNI3)与原肌球蛋白(TPM1)3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10%~15%,其他肌小节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轻链(MYL2、MYI3)、α-心脏肌动蛋白(ACTC)所占比例极少.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和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分析,为临床上HCM患者预后评估,以及HCM先证者家系成员中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和风险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种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对检自腹泻患者粪便的三种60株气单胞菌进行了致病性实验研究。结果55株(91.67%)检出一种以上致病因子,其中38株(63.33%)检出肠毒素;39株(65.00%)检出细胞毒素;28株(46.6%)产生溶血素;45株(75.00%)对小白鼠有很强的致死毒性。实验结果证实气单胞菌能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亲水和温和气单胞两个种较豚鼠气单胞菌致病力强,是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通路改善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帕金森病小鼠神经退行性病变。方法将3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6-OHDA致病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Res治疗组)脑内分别注射6-OHDA诱导帕金森病模型,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Res治疗组给予Res灌胃治疗(20 mg/kg),6-OHDA致病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4 d后腹腔注射吗啡,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脑黑质内Caspase-3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实验小鼠脑黑质内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p-GSK-3β)蛋白含量。结果 Res治疗组小鼠30 min内向右旋转圈数低于6-OHDA致病组;6-OHDA致病组小鼠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Res治疗组小鼠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率低于6-OHDA致病组(P0.05);6-OHDA致病组小鼠脑黑质内Caspase-3较正常组增加,Res治疗组小鼠脑黑质内Caspase-3含量较6-OHDA致病组降低(P0.05)。6-OHDA致病组小鼠脑黑质内PI3K、p-Akt、p-GSK-3β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且Res治疗组PI3K、p-Akt、p-GSK-3β蛋白含量较6-OHDA致病组升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有效改善由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并降低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凋亡,这种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GSK-3β活性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幽门螺杆菌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的转录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幽门螺杆菌(Hp)的空泡毒素基因(vacA)型及cag致病岛对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转录的影响.方法以基因测序与Southern杂交法确定HpvacA基因型及cag致病岛状态;构建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11,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活性(IL-8转录),用HeLa细胞测定空泡毒素活性.结果所有cag致病岛完整菌株(15株)较野生型cag致病岛阴性菌株G50诱导荧光素酶活性[记数/分(cpm)]明显增强[(0.47±0.19)×106cpm比(0.13±0.02)×106cpm,P<0.01];而cag致病岛部分丢失菌株(4株)荧光素酶活性与G50差异无显著性[(0.23±0.08)×106cpm比(0.13±0.02)×106cpm,P>0.05];vacA基因s1/m1型菌株(5株)较s1/m2型菌株(14株)空泡毒素活性增强(P<0.01),但二者诱导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0.29±0.12)×106cpm比(0.53±0.41)×106cpm,P>0.05].结论中国Hp诱导胃上皮细胞IL-8转录能力与cag致病岛状态密切相关,而与vacA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溃疡(DU)是消化道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后可治愈溃疡,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关Hp如何诱发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DGM)、DGM与DU及胃窦炎关系的报道国内尚少,我们初步研究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和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分析,为临床上HCM患者预后评估,以及HCM先证者家系成员中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和风险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a)是一个与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但脂蛋白(a)本身的异质性使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也因此成为医学上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脂蛋白(a)的异质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脂蛋白(a)的致病机制做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罕见的遗传异质性骨骼疾病,主要特征为反复骨折和进行性骨骼畸形,该疾病具有多种遗传模式,致病基因众多,致病机制复杂,既往的疾病分型缺乏条理与科学依据,适用性差。本文对OI的致病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梳理,分别从Ⅰ型胶原蛋白缺陷(合成缺陷、加工缺陷、翻译后修饰缺陷、折叠和交联缺陷)、骨骼矿化障碍、成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缺陷等角度汇总分析OI的分子致病机制,同时阐述了最近提出的几个新的未分型的OI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制,以期为OI的分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CNQ1、KCNE2、SCN5A等致病基因在家族性、非家族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及正常无房颤者中的检出率,并分析致病基因与家族性房颤(FAF)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于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FAF患者作为FAF组,并选取20例同期非FAF患者纳入非FAF组,以及20例正常无房颤者作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KCND3、CJA5、ACC9突变情况,经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碱基读取、DNA序列获得。比较三组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并分析上述致病基因与FAF相关性及其对FAF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三组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突变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病基因KCNQ1(OR=36.013,P=0.003)、SCN5A(OR=42.175,P=0.002),KCNE2(OR=6.977,P=0.033)突变均为FAF的独立危险因素。KCNQ1(+)、KCNE2(+)、SCN5A(+)诊断FAF的灵敏度分别为70.0%、60.0%、62.5%,特异度分别为80.0%、85.0%、82.5%。不同致病基因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两两联合检测(灵敏度85.0%、85.0%、82.5%,特异度75.0%、67.5%、77.5%)与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95.0%,特异度67.5%)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技术可有效检测FAF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基因KCNQ1、KCNE2、SCN5A突变与FAF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变异情况的联合检测对FA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新成员的发现,改变了既往认为只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催化生成的血管紧张素(Ang)Ⅱ才产生致病作用的观点,证明肾素与前肾素-肾素受体(RPR)的结合及AngⅣ与胰岛素调控氨基肽酶受体(IRAP)的结合同样也会产生致病作用。新发现的ACE2催化Ang-(1-7)和Ang-(1-9)的生成,Ang-(1-7)与Mas受体和Ang-(1-9)与AT2受体结合之后,可产生心血管保护作用,但RAS的致病作用仍然占优势。RAS新成员的发现,对认识RAS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结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机体接触致病微生物后即迅速对致病原进行识别并产生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反应。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是天然免疫细胞 ,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这些天然免疫细胞因子可能表达“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PRRs) ,而这些受体对于致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PAMPs)具有很高的特异性[1] 。新近研究表明 ,一族被称为Toll样受体 (Toll likereceptors,TLRs)的跨膜蛋白可能作为上述PAMPs的特异性PRRs ,从而参与了致病因子的信号转导过程 ,在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2 ] …  相似文献   

18.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抗原多糖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O抗原多糖(OPS)的特异性致病作用。方法提取并纯化大肠埃希菌O29——EIEC的脂多糖(LPS)亚单位分子——OPS进行体内外试验,观察其毒性作用并与LPS作对比。结果EIEC OPS可引起Hela细胞病变;致兔回肠袢肠黏膜出血,但不引起肠腔积液;电镜观察OPS致病变的Hela细胞,明显可见细胞的超微病理损害。结论EIEC OPS有特异的致病作用,与其LPS的内毒素作用不同;大肠埃希菌O29(致病菌株)OPS毒性作用比大肠埃希菌HB101(非致病菌株)OPS毒性强烈。  相似文献   

19.
骨硬化症是一类以骨密度增高,破骨细胞吸收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遗传性骨病,根据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化症(ADO)、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骨硬化症(ARO)和罕见X连锁遗传骨硬化症(XLO)。本文对该病的临床分型和致病基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缺铁性贫血(IDA)的主要病因。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01~2010-12住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136例患者的临床材料。结果 136例IDA患者中单一病因致病者90例(66.18%),两种病因致病者46例(33.82%)。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胃炎49例(36.03%),消化性溃疡19例(13.97%),肠道钩虫感染31例(22.79%),女性生殖道出血22例(16.18%),不良饮食17例(12.50%),痔疮出血15例(11.03%),泌尿系结石8例(5.88%),胃肠息肉6例(4.41%),慢性结肠炎4例(2.94%),胃癌4例(2.94%),结肠癌4例(2.94%),食道癌1例(0.74%),肺结核2例(1.47%)。结论消化道疾病是IDA主要的致病因素,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为主,肠道钩虫病、痔疮出血、消化道恶性肿瘤、不良饮食、女性月经过多均是IDA的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