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讨两种具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基因共转染的瘤苗是否具有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我们将IFN-γ(干扰素γ)基因和IL-2(白细胞介素2)基因共转染BTT739膀胱癌细胞,获得同时分泌IFN-γ和IL-2的BTT739细胞克隆株(命名为BTT739/IL-2-IFN-γ细胞),并观察其体内致瘤性和瘤苗效果。结果表明BTT739/IL-2~IFN~γ细胞的体内致瘤性明显低于IL-2基因或IFN-γ基因单独转染的BTT739细胞,而且事先接种BTT739/IL-2-IFN-γ细胞的小鼠能更好地抵抗再次接种的野生型BTT739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认为IFN-γ基因和IL-2基因共转染的膀胱瘤细胞具有更佳的瘤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氧化二砷膀胱灌注对荷瘤鼠的抑瘤效果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体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动物实验来观察三氧化二砷(AS_2O_3)这种新兴的化疗药物对膀胱癌的治疗作用及其发生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T739小鼠和BT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由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武文森教授提供。TUNEL试剂盒购于北京中山公司。Bcl-2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公司。 2.细胞的制备:BTT739肿瘤细胞浓度调整为4×10~5/0.02 ml。取2 ml冰浴备用,其余-196℃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小鼠CD154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转染膀胱癌细胞后对癌细胞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T739小鼠CD154 cDNA,重组到pcD-NA3.1/Zeo(+)构成重组质粒。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TT739,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T739小鼠,观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 RT-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可见0.8kb处的目的基因条带,序列测定结果正确;CD154重组质粒转染BTT739细胞后能够在肿瘤细胞内表达;转染CD154的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不能成瘤。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CD154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染肿瘤细胞后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视、直观评估Ag85A/BDNA疫苗联合抑瘤效应的科学方法。方法:采用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Express标记小鼠膀胱癌细胞BTT739,经G418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表达RFP的细胞克隆BTT739-RFP,将BTT739~RFP细胞接种到615小鼠皮下,建立可视化膀胱癌移植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32只小鼠随机分为pVAX1-Ag85A/B联合组:BCG组;空白质粒(pVAX1);生理盐水(NS)。建模后第7、14、21天注射相应的药物。分别于给药前即第7和第28天进行活体荧光成像,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于第28天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构建了稳定表达RFP的BTT739细胞;成功建立可视化膀胱癌模型,成瘤率100%;经治疗后,pVAX1-Ag85A/B组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pVAX1组和NS组,与BCG组无统计学差异。pVAX1-Ag85A/B组的抗体滴度为1:1000,BCG免疫组的抗体滴度为1:800。pVAX1-Ag85A/B组和BCG组均可提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Ag85A/BDNA疫苗可提高膀胱癌小鼠的免疫功能,其效果与B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体红色荧光体外成像的评估体系与细胞水平的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红色荧光蛋白(DsRed)标记小鼠膀胱癌生长转移的分子荧光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脂质体2000介导基因转染法将chickenβ-actin-DsRed-Neo载体转染到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株;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DsRed的单克隆细胞(BTT739-DsRed);615小鼠24只随机分3组,后肢皮下注射细胞悬液,第1、2组注射BTT739-DsRed细胞,第3组注射BTT739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MAESTRO活体成像仪设定激发光波长560~580 nm,发射光波长590~610 nm,曝光时间5000 ms,连续观察4周,第2组每周处死小鼠并剖开成像,记录肿瘤生长转移的荧光影像,测定肿瘤大小及荧光信号值.统计分析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值,全身成像与剖开成像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1周观测到发红色荧光的肿瘤,第2周观测到肿瘤中央局部荧光缺失,病理证实为肿瘤坏死组织及少量结缔组织,第4周观测到局部淋巴结转移,未见远处转移.第1组连续4周肿瘤荧光信号值依次为(89±18)、(122±55)、(133±69)、(715±343)counts;肿瘤大小依次为(13±4)、(45±22)、(83±29)、(253±67)mm2;第2组全身成像4周肿瘤大小依次为(12±3)、(50±23)、(90±29)、(290±74)mm2,剖开成像依次为(12±5)、(72±30)、(141±43)、(524±237)mm2;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强度呈线性正相关(r=0.74,t=3.97,P<0.05),全身成像与剖开成像肿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r=0.97,t=10.00,P<0.05),全身成像测得的肿瘤大小为剖开后成像的(70.85±17.13)%. 结论小鼠膀胱癌红色荧光移植瘤模型可以直观、连续、敏感地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随着肿瘤增大,荧光范围也增大,肿瘤发生坏死后荧光消失,肿瘤发生转移后红色荧光表达亦随之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BN5 0 739对重症急性胰腺炎(ASP)后血浆内毒素 (LPS)、PAF、磷脂酶A2 (PLA2 )和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长白种猪 2 8头 ,体重 16~ 2 2kg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 5组 :即假手术对照组 (n =5 ) ;ASP对照组 (n =6 ) ;二甲亚砜 (DMSO)对照组 (n =5 ) ;ASP +BN5 0 739预防组 (n =6 )和ASP +BN5 0 739治疗组 (n =6 )。在麻醉状态下 ,进腹向主胰管内注入 1mg/kg 5 %牛磺胆酸钠混合液诱导ASP。以 0 9%NaCl磷酸盐缓冲液或DMSO取代 5 %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假手术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BN5 0 739预防组在ASP诱导前 30min静推BN5 0 73910mg/kg。BN5 0 739治疗组在ASP诱导后 6h静推BN5 0 73910mg/kg ,此后每 8h按 5mg/kg ,分别于胰腺炎诱导前 30min、诱导后 6 ,2 4 ,4 8,72h采集腔静脉血 ,检测血浆PAF、LPS、PLA2 。结果 ASP导致血浆PAF、LPS、EN、PLA2 水平明显升高。预防或治疗性给予PAF受体拮抗剂BN5 0 739均可显著地降低ASP后PAF、LPS、PLA2 、NE水平 ,且血浆PAF水平的变化与血浆LPS、PLA2 、N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均 <0 0 0 1)。结论 (1)ASP可引起PAF、LPS、PLA2 和NE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 ,而这些炎性介质正是介导ASP后全身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Ag85A与Ag85BDNA疫苗抗膀胱肿瘤的免疫效应。方法采用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株,构建可移植性T739小鼠膀胱肿瘤模型。随机法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BCG组、pcDNA3.1+组、pcDNA—Ag85A组、pcDNA-Ag85B组及pcDNA—Ag85A和pcDNA-Ag85B联合组。荷瘤后第7天、14天和21天各肌注1次,末次注射后第7天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的CD4+和CD8+T细胞亚群数量及CD4+/CD8+比值、小鼠血清IFN-γ、肿瘤体积重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g85A与Ag85BDNA疫苗联合免疫组CD4+和CD8+T细胞亚群数量及CD4+/CD8+比值、血清IFN-γ明显高于DNA疫苗单独免疫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DNA疫苗单独免疫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析Ag85A与Ag85BDNA疫苗联合免疫组肿瘤坏死较DNA疫苗单独免疫组明显,且瘤体周围及瘤体内炎性细胞浸润较多。但Ag85A与Ag85BDNA疫苗联合、pcDNA—Ag85A、pcDNA—Ag85BDNA疫苗单独应用组均不及单纯应用BCG的免疫调节效应。结论Ag85A与Ag85BDNA疫苗联合免疫在抗膀胱肿瘤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免疫效应,明显优于DNA疫苗单独免疫,二者联用具有协同增强免疫效应;但Ag85A与Ag85BDNA疫苗联合免疫效应尚达不到BCG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γ和白介素2基因共转染的膀胱癌瘤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应用 2种具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达到更佳的免疫治疗效果 ,如果将 2种具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基因共转染入一种肿瘤细胞内 ,利用这种转基因的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能会得到更佳的抗肿瘤效果。我们将干扰素γ(IFN γ)基因与白细胞介素 2(IL 2 )基因共转染入BTT739膀胱癌细胞内 ,并观察其体内致瘤性及作为瘤苗的治疗效果。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TT739由南京铁道医学院泌尿科提供。IFN γ基因、IL 2基因单独转染的BTT739细胞 (BTT739/IFN γ、BTT739/IL 2 )及IFN …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以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作为瘤苗治疗膀胱癌的应用价值,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携带I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入膀胱癌细胞系BTT_(739)中,流式细胞仪行细胞DNA周期分析,动物实验观察放射线灭活后基因瘤苗(BTT_(739)/IL-2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建立能分泌IL-2的膀胱癌瘤苗BTT_(739)/IL-2细胞、DNA周期分析表明IL-2基因的导入及表达对BTT_(739)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放射线灭活后BTT_(739)/IL-2细胞丧失增殖能力,但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IL-2分泌活性达2周左右。先用灭活的瘤苗免疫小鼠,可诱导免疫保护,3周后接种BTT_(739)时不形成肿瘤;用灭活的瘤苗治疗荷瘤小鼠,可使50%小鼠肿瘤消退并长期存活;对治愈后长期存活的小鼠再次接种高剂量BTT_(739)细胞,仍无肿瘤形成。结果提示转染IL-2基因的膀胱癌瘤苗诱导的抗肿瘤作用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抑制和清除微小瘤灶,防止膀胱癌复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Wang GM  Yang YF  Sun LA  Xu ZB  Xu YQ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897-900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联合丝裂霉素对小鼠膀胱肿瘤的治疗作用和协同效应。 方法 制作小鼠膀胱肿瘤 (BTT739)皮下种植模型共 37只 ,随机分对照组、低剂量化疗组、高剂量化疗组、HIFU治疗组和HIFU联合化疗组。观察两周内种植瘤体积增长情况 ,计算肿瘤体积倍增时间 ,并作出生长曲线。摘除肿瘤瘤块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HIFU联合化疗组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独化疗组和HIFU治疗组。病理学检查发现HIFU造成肿瘤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 ,肿瘤边缘及坏死区之间有少量活细胞残留 ,但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率降低。 结论 HIFU和丝裂霉素联合治疗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P <0 0 1)。HIFU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除杀灭肿瘤细胞外 ,还发生肿瘤细胞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11.
血管形成抑制剂TNP-470对膀胱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形成抑制剂烟曲霉菌衍生物TNP 470抑制膀胱癌生长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TNP 470 (6 0mg/kg)皮下注射治疗T739膀胱癌荷瘤鼠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17天后杀鼠 ,观察TNP 470对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及增生指数的影响。 结果 TNP 470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缓慢 ,肿瘤抑制率为 46 3 %。组织学检查显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MVD明显减少 (P <0 0 1) ,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 (P <0 0 1) ,增生指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结论 TNP 470对膀胱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为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引起肿瘤组织缺血 ,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小鼠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BTT739膀胱癌细胞株和T739小鼠建立膀胱肿瘤动物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后第2天起实验组塞来昔布混悬液灌胃(20mg/kg),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4周后,处死小鼠,切取肿瘤,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肿瘤行常规病理学检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细胞中的COX一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平均瘤重为(3.27±1.89)g,实验组为(1.10±0.52)g,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66,4%。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潜伏期[(7.10±2.28)dvs(7.20±2.71)d]差别无显著性(P〉0.05)。肿瘤生长曲线上可看出两组肿瘤生长自第2周开始显示差异,直至实验结束。显微镜下实验组标本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区,而对照组标本仅可见局灶性坏死。免疫组化见COX-2、VEGF是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实验组与对照组COX-2、VEGF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塞来昔布对小鼠膀胱肿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COX-2来抑制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siRNA对人膀胱癌小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HIF-1α作为膀胱癌基因治疗靶点的有效性.方法 把已稳定转染pGC-siHIF-1α的人膀胱癌细胞株T24接种至小鼠膀胱.通过CT观察肿瘤生长,应用免疫组化(SABC)检测肿瘤细胞HIF-1α和肿瘤间质CD34的水平,根据CD34表达情况评价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注法(TUNEL)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增值率;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成瘤率低,肿瘤生长速度缓慢(p<0.05);HIF-1α水平下降(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减少(P<0.01);凋亡指数升高(P<0.01);增殖能力减弱(P<0.01);G0/GI期细胞增多,G2/M期和S期细胞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HIF-1α为靶点的siRNA有抑制H1F-1α表达,遏制膀胱癌T24细胞在体内生长的作用,HIF-1 0有可能成为临床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新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对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的人高转移肝癌细胞株HCC-LM3建立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模型LCI-D20,种植后第2天开始分别使用IFN-α 1.5×104 U/(kg·d)(治疗组,n=12)或生理盐水(对照组,n=12)皮下注射,28 d后处死裸鼠,比较肝脏肿瘤的大小和肝内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HGF和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肝内肿瘤大小分别为(0.11±0.03)cm3、(0.99±0.37)cm3(P<0.05);肝内转移率分别为33.3%(4/12)、83.3%(10/12)(P<0.05);肝内转移数目分别为0.67±0.31个比1.91±0.43个(P<0.05);肿瘤内MVD分别为3.19±0.52、4.85±0.72(P<0.05);肿瘤VEGF mRNA表达(-△CT)分别为-8.16±0.54、-6.95±0.86(P<0.05);HGF mRNA表达分别为-11.62±0.63、-10.56±0.48(P<0.05).结论 IFN-α对HGF及VEGF表达的抑制可能是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抑制肿瘤生长转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4,TMPRSS4)在放疗后残余肝细胞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模拟临床分割放射治疗.将放疗后残余肝癌组织切除后再种植于正常裸鼠肝脏.6周后处死,测量放疗后再种植肝癌体积,计算其肝内移灶数目及肺转移率.HE染色观察放疗后肝癌组织学形态.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放疗前后肝癌组织内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及TMPRSS4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肝癌切除再种植后42 d,其肿瘤大小及肺转移率分别为(2.25士0.52)cm3和66.7%,而放疗后2d和放疗后30 d残癌切除再种植组,肿瘤大小分别为(1.61±0.51)cm3 (P<0.05)和(2.60±0.61)cm3 (P>0.05),肺转移率分别为12.5% (P<0.05)和100% (P<0.05).对照组及放疗后2d残癌切除再种植组无肝内转移灶,放疗后30 d残癌切除再种植组肝内转移灶数为18±8.05(P<0.05).放疗后30 d残癌组织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及TMPRSS4、SIP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放疗结束后2d残癌组织,而E-cadherin表达则显著降低.结论 放疗后残癌的转移潜能先降低后增强.放疗后残癌TMPRSS4表达增加进而诱导EMT的发生可能是后期转移潜能增强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腹腔转输方法构建具备人免疫环境SCID鼠模型,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荷瘤SCID鼠血循环膀胱癌细胞微转移转归的影响。方珐体外侵袭法从膀胱癌细胞株T24中筛选具有高转移能力亚群(T24。);从人外周血中分离PBL,经腹腔注射小鼠(4× 10^7/鼠),1d后,于鼠右后肢内侧皮下接种3× 10^6个T24-3细胞,2、4、5、6周分别检测鼠体内人免疫状态(包括血清IgG水平和CD3+、CD4+、CD8+T细胞数量)及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用含10%人AB型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rhGM—CSF和rhIL-4存在下,37℃、5%CO2环境下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DC。用冻融法获得的T24-3细胞裂解上清液致敏DC;并干预荷人瘤细胞的SCID鼠自发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观察大体情况、外周血CK20mRNA表达及瘤体MMP-7mRNA表达。结果SCID鼠于接种T24-3肿瘤细胞后5周进行DC疫苗干预。DC疫苗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无远处转移发生;PBS处理组小鼠外周血中有2例CK20mRNA表达阳性,3例发生远处转移;DC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有1例CK20mRNA表达阳性,1例发生远处转移。DC疫苗治疗组小鼠瘤组织中MMP-7mRNA表达最低,较PBS处理和DC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DC疫苗可以有效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鼠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进而延缓或阻止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