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上扩张型性疾病伴心力衰竭患者npr1基因G1023C多态性对重组人B型利钠肽疗效的实际影响。方法:我们对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140例扩张型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在对这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rhBNP治疗,治疗结束后,我们就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脏彩超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办法来检查患者的npr1的G1023C基因类型。结果:经过治疗与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在140例患者中,npr1基因G1023C的基因类型表达为GG、GC、CC的例数分别有103例、21例、16例;治疗前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之间GG组患者明显要低于GC+CC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接受rhBNP治疗以后,GG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与GC+CC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GG组患者的△NYAH分级和△NT-proBNP值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另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npr1基因G1023C多态性与rhBNP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因类型为GG组的患者比存在突变基因C的患者更为敏感,其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患者心钠素(ANP)T2238C及利尿钠肽A型受体(NPRA)G1023C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CHF)发生的关系.方法 记录研究人群的临床特征,测定血浆ANP、脑钠肽(BNP)水平;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型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研究人群的ANP T2238C与NPRA G1023C基因多态性.结果 TT ANP 基因型在严重心力衰竭组中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变量后仍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OR:1.96,95%CI:1.05~3.27).对照组中,CC NPRA G1023C基因型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GG基因型患者.结论 ANP T2238C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力衰竭病程及其预后,NPRA G1023C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调控BNP水平作用于心力衰竭的神经体液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BIRC5基因-31G>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709例和749例健康对照,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PCR-LDR)对rs990434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1G>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 病例组中GG、GC、CC基因型分布分别为191(26.9%)、354(49.9%)、164(23.1%);对照组中GG、GC、CC基因型分布分别为184(24.6%)、382(51.0%)、183(24.4%).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6).基于共显性、显性、隐性、等位基因模型,rs9904341位点与乳腺癌易感性均无显著性关联(P>0.05).在>50岁年龄组和已绝经女性人群,显性模型中显性基因者(GC+CC)相比于GG基因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效应值分别为:校正OR =0.61,95% CI=0.38 ~0.96,P=0.031以及校正OR=0.63,95% CI=0.42 ~0.95,P=0.029.结论 BIRC5基因-31G> 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显著关联,在>50岁年龄组和已绝经女性人群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CG+CC)较GG基因型者患乳腺癌易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多态性与脑梗塞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多态性与脑梗塞及其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17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包括脑血栓形成组(94例)和脑栓塞组(82例),选取14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利用PCR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方法检测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的多态性,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酶切后可见3种带型:CC型、CG型、GG型。脑血栓形成组等位基因频率及CC/(CG+GG)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患冠心病的频率在基因型之间有显著不同(P<0.05)。结论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多态性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参与脑血栓形成及冠心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卜晓波  张雪  宋洁  张书捷  高晓红  韩彦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48-1450,1453
目的 研究IRS-4和GCKR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汉族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黑龙江汉族2型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人群的IRS-4基因密码子879C/G和GCKR基因P446L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2型糖尿病组IRS-4基因879C/G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38、0.404、0.058,G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40、0.260;正常对照组IRS-4基因879C/G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56、0.352、0.092,G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2、0.268;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IRS-4基因879C/G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GCKR基因P446L的PP、PL、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12、0.596、0.192,P和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0、0.490;正常对照组GCKR基因P446L的PP、PL、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8、0.463、0.389,P和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0、0.620;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GCKR基因P446L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S-4基因879C/G多态性与黑龙江省汉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无相关性,GCKR基因P446L多态性与黑龙江省汉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YP1A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技术,检测7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CYP1A2基因T5347C、G2964A、C733A的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结果 CYP1A2 T5347C位点的基因型在2个中医证候间TT与CT+CC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1A2 G2964A位点的基因型在筋脉瘀滞证和肝肾亏损证2个中医证候间AA与AG+GG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OR=5.303)。CYP1A2 C733A位点的基因型在2个中医证候间CC与AC+AA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A2 G2964A位点AG+GG基因型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更容易形成筋脉瘀滞证的物质基础;具有突变AA基因型为肝肾亏损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4基因(STAT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294例DCM患者和334例正常对照者中STAT4基因rs7574865、rs11889341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分析STAT4基因两SNP位点在两组样本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探讨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与DCM发病相关。 结果 STAT4基因rs11889341位点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DCM组患者中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5.8% vs.47.9%,P=0.039和76.4% vs.70.7%,P=0.023,OR=1.341,95%CI为1.042~1.727)。rs7574865位点CC+AC基因型频率在DCM组患者中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 vs.89.2%,P=0.025,OR=1.968,95%CI为1.081~3.585),该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DC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明STAT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CM相关,STAT4基因rs11889341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及rs7574865位点CC+AC基因型可能会增加DCM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4基因(STAT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294例DCM患者和334例正常对照者中STAT4基因rs7574865、rs11889341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分析STAT4基因两SNP位点在两组样本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探讨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与DCM发病相关。结果 STAT4基因rs11889341位点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DCM组患者中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5.8%vs.47.9%,P=0.039和76.4%vs.70.7%,P=0.023,OR=1.341,95%CI为1.042~1.727)。rs7574865位点CC+AC基因型频率在DCM组患者中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89.2%,P=0.025,OR=1.968,95%CI为1.081~3.585),该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DC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STAT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CM相关,STAT4基因rs11889341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及rs7574865位点CC+AC基因型可能会增加DCM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及汉族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位点+276G/T和-11377C/G的多态性.方法 壮族MS患者(壮族MS组)、壮族正常人(壮族正常组)、汉族MS患者(汉族MS组)和汉族正常人(汉族正常组)各1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脂联素浓度,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脂联素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1)与同族正常组比较,两个MS组HDL-C和脂联素均显著降低(P<0.05),而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舒张压、TG、TC、LDL-C明显升高(P<0.05);两个MS组间的FPG、BMI、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和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组的脂联素+ 276和-1137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W群体遗传平衡法则(P>0.05).与同族正常组比较,壮族、汉族MS组的脂联素+276GT和TT基因频率明显升高(P<0.05).4组的脂联素-11377位点绝大部分是野生型CC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壮族、汉族MS组中脂联素+276位点携带GG型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基因型为GT和TT型的患者(P<0.05).壮族、汉族MS组脂联素+276位点GT型的患者脂联素水平较TT型患者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MS组脂联素+276位点GG、GT、TT基因型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壮族MS组相同基因型患者(P<0.05).两个MS组中脂联素-11377位点CC型和CG型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壮族和汉族MS发生可能与脂联素+276位点T基因型导致血清中脂联素水平降低有关.脂联素+276基因位点可作为MS的筛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572 C/G多态性与高血压肾损害及贝那普利疗效的关联。方法:入选284例初诊高血压病患者,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依其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UAER<20 ?滋g/min)和高血压肾损害组(UAER≥20 ?滋g/min)。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6水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IL-6-572 C/G基因多态性。并取16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血压组。之后以贝那普利作为基础降压药治疗,评价IL-6-572 C/G多态性与贝那普利疗效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组IL-6-572 C/G以GG占比最高,然后是GC和CC,C/G频率分别为40%、60%;高血压组IL-6-572 C/G的基因型以CC多见,其次为GG、GC,C/G频率分别为51%、49%;高血压肾损害组IL-6-572 C/G的基因型以CG最为多见,然后是CC和GG,C/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8%、42%。3组间多态性及G/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IL-6-572 GG基因型者贝那普利治疗前后IL-6和UAER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CC和CG型(P<0.05)。结论:IL-6-572 C/G多态性与高血压肾损害相关,并与贝那普利治疗的反应相关联。IL-6-572 C/G基因型检测有益于识别高血压肾损害的高危患者,并预测对贝那普利的治疗效应,以助益高血压肾损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孙春雷  周跃 《浙江医学》2015,37(24):2007-200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钠肽(ANP)、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入住ICU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的差异及使用ECMO支持治疗后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BNP、NT-proBNP的水平分别为(1214.8±388.6)、(258.6±148.6)、(429.5±386.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均P<0.05);患者在ECMO前后各时点ANP、BNP、NT-proBNP水平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NP水平在ECMO运行1h后明显升高,之后逐渐降低,并与开始前30min相似;BNP水平在ECMO运行后逐渐升高,至3h时已较开始前30min明显升高,至36h时才有所下降;NT-proBNP水平在ECMO运行24h时才明显升高,36h时未有明显下降。经ECMO治疗52~72(62.4±9.4)h后,22例患者病情稳定,均顺利撤除ECMO装置,顺利出院,占73.33%;死亡8例,占26.67%。结论ECMO支持治疗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钠肽受体(NPR)家族包括利钠肽受体A(NPRA)、利钠肽受体B(NPRB)及利钠肽受体C(NPRC)。除NPRC、NPRA和NPRB属于鸟苷酸环化酶受体家族的成员。NPR家族广泛分布于人体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NPR家族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NPR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功能已在许多动物模型和研究中得到证实,但NPR家族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机制的研究尚未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该文综述了NPR家族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钠尿肽抑制SD乳鼠心肌细胞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心房钠尿肽 (ANP)、血管钠肽 (VNP)及C-型钠尿肽 (CNP)抑制心肌细胞增殖的效应 .方法 体外培养 SD乳鼠心肌细胞 ,用蛋白激酶 C激动剂佛波酯 (PMA)刺激心肌细胞增殖 ,以总蛋白含量和噻唑蓝 (MTT)比色吸光度值为指标 ,观察 3种钠尿肽抑制心肌细胞增殖的效应 .结果 PMA(10 - 9~ 10 - 7mol· L- 1 )致使心肌细胞的总蛋白含量和MTT吸光度值显著升高 (P<0 .0 5 ) ,ANP(10 - 8~ 10 - 6 mol·L- 1 ) ,VNP和 CNP(10 - 7~ 10 - 6 mol· L- 1 )均可显著降低PMA(10 - 8mol· L- 1 )刺激的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和 MTT吸光度值 (P<0 .0 5 ) .结论  PMA对心肌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ANP,VNP和 CNP均可抑制 PMA刺激的心肌细胞增殖 ,抑制效应以 ANP最强  相似文献   

14.
B型利钠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彩娟  王凤芝 《医学综述》2008,14(8):1250-125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型利钠肽水平显著增加,其可作为血浆标志物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外源性的脑钠肽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现已有相关药物问世,其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在治疗的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在临床上推广,仍需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评价其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5例(NYHA Ⅱ 15例,Ⅲ级25例,Ⅳ级15例),老年NYHA Ⅰ级者16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NT-proBNP的质量浓度;免疫荧光快速测试法测定血浆BNP的质量浓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结构和功能.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BNP值均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递增而逐级升高(P<0.001).所有患者的BNP和NT-proBNP质量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LVMI、LVST、LVEDD、LAD呈正相关(P<0.05).血浆BNP浓度诊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P<0.001);血浆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P<0.001).结论 血浆NT-proBNP和BNP均能较好地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对于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评价其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5例(NYHA Ⅱ 15例,Ⅲ级25例,Ⅳ级15例),老年NYHA Ⅰ级者16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NT-proBNP的质量浓度;免疫荧光快速测试法测定血浆BNP的质量浓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结构和功能。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BNP值均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递增而逐级升高(P<0.001)。所有患者的BNP和NT-proBNP质量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LVMI、LVST、LVEDD、LAD呈正相关(P<0.05)。血浆BNP浓度诊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P<0.001);血浆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P<0.001)。结论 血浆NT-proBNP和BNP均能较好地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对于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德生  余强 《重庆医学》2008,37(23):2673-2675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CNP)、树眼镜蛇利纳肽(DNP)浓度变化,并初步分析CNP、DNP浓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伴LVH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IA方法 检测血浆CNP、DN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 (1)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CNP、DNP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不同分级组血浆CNP、DNP浓度无显著差别.(3)高血压患者血浆CNP浓度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638,0.420,P<0.05).高血压患者血浆DNP浓度与心脏结构指标中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升高,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升高更明显,且与LVMI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叶彩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141-14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钠素、脑钠素浓度改变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观察组)和正常健康人2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ANP、BNP浓度;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结果观察组血浆ANP、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临床慢性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浆ANP、BNP浓度越高(P均〈0.01);卡维地洛治疗者与常规治疗者治疗满2w后均有血浆ANP、BNP浓度下降,卡维地洛治疗者血浆ANP、BNP浓度下降更明显(P〈0.05);而满3个月时卡维地洛治疗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比常规治疗者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ANP、BNP浓度可以反映心功能状态;卡维地洛可以降低ANP、BNP浓度及改善心脏重构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过程中血浆心钠肽(ANP)、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寻找监测ECMO过程中心肌功能变化的有效指标。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杂种犬6只,于股动静脉行V—AECMO,在ECMO开始前30min和开始后1、2、3、6、24、36h取血浆,应用ELISA检测血浆ANP、BNP、NT-proBNP和ET-1的动态变化。结果:与ECMO开始前比较,转流开始后3h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到达最高值16.12pg/mL,之后呈下降的趋势,在第36h时下降至13.53pg/mL;转流开始后24h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升高(P〈0.05),并达到最高值541.83pg/L,36h时NT—proBNP浓度又显著下降至460.05WL;转流开始后1hANP浓度显著升高(P〈0.05),并达到最高值26.33og/mL,之后恢复到转流前水平,24h时再次升高达到23.75pg/mL,但与转流开始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下降;转流开始后1h与转流前30min相比,血浆ET-1浓度显著下降至65.07pg/mL(P〈0.05),之后又恢复到ECM0开始前水平。结论:血浆BNP、NT—proBNP、ANP和ET-1浓度可作为监测EcMO对心肌功能影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钠尿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钠尿肽是一种心血管肽类激素,它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远期死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心房纤颤、慢性心力衰竭等的关系密切,心血管肽类激素重组人脑利钠肽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现就钠尿肽的理化特性及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