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间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CVST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肢体无力及意识障碍等。16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颅CT检查,9例结果正常,2例弥漫性水肿,1例脑出血,2例见下矢状窦或直窦血栓形成。16例均进行头颅MRI+MRV检查,确诊14例,MRI可见受累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可见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显示不清;14例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示不清或不显影,静脉期显影延迟。12例行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11例,脑脊液蛋白增高3例。分别予以抗凝、抗炎、控制癫痫发作、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13例好转出院(81.2%),痊愈2例(12.5%)DSA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死亡1例(6.3%)。结论中青年如出现剧烈的进展较快的头痛、颅内压升高应高度怀疑CVST,应当尽快完成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颅CT、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同时要注意与动脉性卒中、脑炎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等疾病进行鉴别,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望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13年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入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MRI及DSA/MRV/CTV检查。以MRI+DSA/MRV/CTV作为确定血栓形成部位金标准。统计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直窦血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平扫时异常“高密度征”的阳性率。结果49例中,经MRI+DSA/MRV/CTV证实92个静脉窦存在血栓,部位分布为上矢状窦31个,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5个,右侧横窦和乙状窦26个,直窦10个。CT“高密度征”对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及直窦血栓的识别阳性率分别为32.3%、40%、42.3%、90%;在发病后≤7 d、8~30 d、>30 d时行CT检查,“高密度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7.0%、23.1%。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能够识别不同部位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识别率最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 d时,头颅CT平扫通过“高密度征”能较敏感地识别大静脉窦部位血栓;病程>7 d时,头颅CT平扫仍能识别部分CVT,这对于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CVST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53例CVST患者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完全康复,主要病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MRV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15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MRV显示静脉窦部分再通,有部分阻塞;死亡6例。结论:CVST的差异性很大,应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影像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朵多为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及脑出血灶,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的缺失、狭窄。应用脱水、抗凝、溶栓治疗。16例中1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死亡。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对脑静脉、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30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诊断为颅内窦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31-50岁CVST发病率最高;病因以妊娠相关因素最为常见,占23.33%;30例均行头颅CT平扫,显示16例存在异常,其中3例出现弥漫性脑水肿,存在空三角征;5例脑实质低密度影;2例病变静脉窦内出现高密度影;27例行MRI扫描结果显示,22例脑内信号异常,其中8例为单侧病灶,14例为双侧病灶。26例MRV检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窦静脉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累窦静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DSA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窦静脉堵塞。结论 CVST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不一,疑似CVST患者应及时行CT、MRI及MRV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疾病确诊,并早期给予个性化治疗,能够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12例CVST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MRI检查时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 结论: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于T2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并结合MRV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HDCP)并发脑静脉实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HDCP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DCP并发CVST发病年龄多为1840岁,常发生于围产期妇女,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及肢体偏瘫为主;多伴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核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螺旋CT静脉成像(CTV)及脑血管造影(DSA)均可发现静脉窦不同程度的静脉闭塞、回流障碍.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治疗,痊愈12例,好转22例.结论:妊娠高血压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CTV、MRV及DSA确诊率高,如能及时确诊并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26例中,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0例。脑脊液压力增高者24例,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18例好转出院(69.2%);痊愈3例(11.54%),DSA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死亡1例(3.85%);另有4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总有效率80.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溶栓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2例(80.0%)患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为主,8例(53.3%)患者存在局灶性脑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形式多样的脑实质病灶,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80.0%(12例),病死率6.7%(1例)。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结合MRV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和MRI、MRV检查,部分患者行DSA检查,确诊后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抗凝或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1周),治愈26例,好转4例,恶化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对于急性起病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行CT、MRI、MRV或DSA检查,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钱伟东  屈洪党  訾刚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72-1272,134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表现为颅内高压征象,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头颅CT未见特征性表现,MRI仅5例示静脉窦异常信号,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2例均显示病变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结论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征象伴或不伴定位体征的高危患者头颅CT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行MRI结合MRV检查可快速明确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避免误诊误治。MRI及MRV简便易行、快捷无创,易于临床推广,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综合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综合影像资料,18例均行常规CT和MRI平扫,6例行减影法多层螺旋CT脑静脉成像(MSCTV),13例行磁共振对比增强三维脑静脉减影法成像(3D CE-MRV),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8例CVST患者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上矢状窦CVST8例,横窦2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均受累2例。6例(33.3%)CT平扫可提供重要的影像表现,尤其是MSCTV更为直观。18例CVST患者MRI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血栓的不同信号,13例可见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间接征象。15例3DCE-MRV检查均发现CVST的血栓征象(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2例行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结论影像综合检查对CVST的早期发现、确诊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联合应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4例,女8例)CVST病人的CT、MRI(MRV)及DSA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CVST患者均行MRIT2WIFSE、T1WI TSE、T2WI FLAIR和VEN3DPCA序列检查,4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DSA检查。结果:CT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阳性率低。MRI(MRV)可直接显示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结论:MRI及MRV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诊断CVST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经头颅MRI平扫/增强和MRV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青年男性患者共8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8例患者中急性期病例3例(37.5%),亚急性期病例5例(62.5%);发病原因为感染性因素3例(37.5%),5例(62.5%)无明确病因;5例(62.5%)以头痛、恶心、呕吐起病,2例(25.0%)以精神症状起病,1例(12.5%)以抽搐、意识障碍起病;7例(87.5%)为多发的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数目〉2个,1例(12.5%)为单发的颅内血栓。血栓数目越多,症状越重;血栓的好发部位多为横窦、上矢状窦、直窦;1例(12.5%)患者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全部患者均经常规治疗,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有效7例(87.5%)。结论:青年男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尽早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和MRV检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n the chronic stage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recanalization can result in disparate MR appearances. We aimed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canalization of CVST. Methods This study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2-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2D-TOF) MRV in thirty-two consecutive patients during a threeto six-month follow-up for CVST. Both 2D-TOF MRV and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ere undertaken. Diagnostic accuracy of 2D-TOF MRV in the detection of recanalized thrombus was evaluated using DSA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Results MRV and DSA were complet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in all 32 patien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2D-TOF MRV for the detection of recanalization on a segmental basis were 91% (62/68), 93% (37/40), 95% (62/65), and 86% (37/4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2D-TOF MRV provide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diagnosis of recanalized CVST segments.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1例病人中7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历资料。结果32例患者分布为早期妊娠4例、中晚期妊娠5例、产褥期23例,剖宫产、感染因素和重度子痫前期是主要发病诱因;首发症状27例(84.4%);早期头颅C T 13例,5例未检出病变,29例头颅M RI+M RV检查确诊。确诊后给予积极治疗诱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11例病人介入微导管尿激酶局部灌注,死亡4例(12.5%),3例(9.4%)遗留轻偏瘫。结论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产褥期多发,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头颅M RI+M RV 诊断符合率高,及早控制危险因素及抗凝、介入溶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