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明RNA Ⅲ抑制肽(RNA Ⅲ inhibiting peptide,RIP)是葡萄球菌一种有效的全面抑制剂,作用机制与传统抗菌素明显不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评价聚乳酸乙醇酸(polyaiticglycolic acid,PLGA)/RIP缓释微球的血液相容性。 方法: 实验于2005-10/2007-10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6只。药品及试剂: PLGA,二甲基亚砜、MTT,DMEM,二硝基氟苯。实验方法:①PLGA/RIP微球制备:采用Fmoc法由C端至N端先合成粗品肽;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对RIP粗品进行纯化分析,按紫外吸收峰收集组分,冷冻干燥,得到RIP纯品。再采用液相复乳法制备直径50~70 mm的PLGA/RIP微球。②洗提液制备:PLGA/RIP微球粉末按1 g/L在37 ℃无菌条件下用生理盐水洗提72 h,制得洗提液原液;加入同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制得0.5 g/L的稀释液。③溶血实验:以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分别为阳性、阴性对照,观察PLGA/RIP洗提液原液和0.5 g/L洗提液的溶血率。④凝血实验及PLGA/RIP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实验: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观察PLGA/RIP洗提液原液和0.5 g/L洗提液对兔凝血时间的影响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影响。⑤PLGA/RIP对兔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实验:观察PLGA/RIP洗提液原液和0.5 g/L洗提液对兔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结果:纳入动物30只, 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溶血实验结果显示PLGA/RIP洗提液原液和0.5 g/L洗提液的溶血率分别为3.24%和2.67%,两者的溶血率均 < 5%,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②凝血实验结果表明PLGA/RIP洗提液原液和0.5 g/L洗提液对兔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③PLGA/RIP对各时间点兔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无明显作用。④PLGA/RIP对兔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影响。⑤PLGA/RIP对兔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 结论: PLGA/RIP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可防治葡萄球菌感染的RNA Ⅲ抑制肽(RNAⅢ inhibiting peptide, RIP)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乳酸乙醇酸/ RIP(PLGA/ RIP)缓释微球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实验于2005-10/2007-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PLGA/RIP微球制备:采用Fmoc法由C端至N端先合成粗品肽;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对RIP粗品进行纯化分析,按紫外吸收峰收集组分,冷冻干燥,得到RIP纯品。再采用液相复乳法制备直径50~70 μm的PLGA/RIP微球。②组织相容性实验:以急性全身毒性实验观察 PLGA/RIP的全身毒性反应;MTT细胞毒性实验观察PLGA/RI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肌肉内植入实验观察材料有无肌肉刺激反应;过敏实验观察PLGA/RIP的致敏情况;热原实验观察材料对体温的影响。 结果: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结果:腹腔注射PLGA/RIP洗提原液和50%的PLGA/RIP洗提液后动物无中毒反应,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②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两种洗提液的平均细胞增殖率均大于85%,细胞毒等级1级,不具有细胞毒性。③肌肉内植入实验结果:RIP和PLGA/RIP植入4 周后,组织未见明显充血、变性或坏死。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材料已被纤维囊包裹。④过敏实验结果:3组动物的平均原发刺激指数分别为0.38,0.33和0.31,3组间无显著差别。⑤热原实验结果: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均在0.5 ℃以下, 证实材料无热源性,符合热原实验的评价标准。 结论: PLGA/RIP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无细胞毒性,未见免疫排斥,不引起过敏反应,无热源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背景:文献报道的微载体大多为实心的、大孔的,虽然较二维微载体的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但距理想的三维微环境相差甚远。 目的:构建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聚集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 方法:利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成功构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为宿主,采用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实验评价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溶血率分别为1.56%,2.07%,2.31%,均小于5%,均无致溶血性;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三者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别(P > 0.05);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注入浸提液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无致溶血性、无凝血性和无血小板聚集性,表明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关键词:人工肝脏;壳聚糖;微载体;血液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6  相似文献   

4.
背景:止血是外伤急救的重要环节。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淀粉复合止血敷料,并观察其止血效果。 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P123)为模板剂,合成孔径在5 nm左右的介孔氧化硅微球,将其与淀粉复合,制备介孔氧化硅微球/淀粉复合止血敷料,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复合材料的止血性能。 结果与结论:介孔氧化硅微球/淀粉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体外凝血性能,能显著地缩短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介孔氧化硅微球/淀粉复合材料能够阻止兔背部皮肤及肝脏伤口的流血和缩短其流血时间,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药物制成缓释微球,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10多年来各国学者大力研究的新领域。 目的:观察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促分裂增殖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6/11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用于制备成骨细胞;PLGA由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 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观察。实验分为2组,OGP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 μg/L OGP的DMEM;OGP缓释微球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 μg/L OGP-PLGA缓释微球的DMEM,分别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数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性。②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复乳法制备的OGP-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粒径为(19.6±4.47) μm,载药量和包裹率分别为(83.9±4.21)%,(72.9±5.13)%;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稳定,56 d 释药率为85.43%。②培养1,2 d 时,OGP组的A值高于OGP缓释微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3,4 d 时,OGP组和OGP缓释微球组间A值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培养6,8 d时,OGP缓释微球组的A值高于OGP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 结论: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可行,微球中OGP的生物活性保存良好,能缓慢持续释放活性OGP,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6.
背景:虽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体具有易于缝合、质地柔软和抗压迫等诸多优良性能,但由于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这些材料的应用受限。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人工血管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上,最终使其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 目的:用共价交联的肝素-海藻酸钠水凝胶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设计:观察性实验。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 材料:实验所用直径4 m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W.L Gore & Associates, Inc.产品,海藻酸钠和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全氟磺酸和壳聚糖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人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III购于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S-2238购于Chromogenix。 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然后用肝素-海藻酸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以乙二胺为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引发剂,将多糖分子进行共价交联。用接触角表征了涂层前后人工血管表面亲水性能的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然后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溶血试验以及凝血酶失活试验表征了涂层后人工血管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用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⑤溶血度。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 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626 cm-1处出现了-CO-NH-基团的峰位。②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由(125±1)°降低为(84±2)°。③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0.065%、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④凝血酶失活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灌注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血栓形成的性能且稳定性好。 结论:肝素-海藻酸钠凝胶修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4岁.自诉有血浆过敏史,未见有皮肤瘀斑,无明显出血倾向,否认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家族病史.入院时血压波动范围:170 ~ 190/90~100 mmHg.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22 g/L(正常值范围113 ~ 151 g/L)、红细胞压积0.354(正常值范围0.335 ~0.450)、血小板计数257×109/L(正常值范围101×109/L~320×109/L)、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0.5 s(正常值范围10.8 -13.5 s)、国际标准化比值0.90(正常值范围0.8 ~1.2)、活化部分凝血酶23.1s(正常值范围25-35 s)、凝血酶时间测定34.3 s(正常值范围14 -21 s)、纤维蛋白原0.8 g/L(正常值范围2.0 ~4.0 g/L),肝肾功检查无异常,骨髓检查无异常.头颅MRI显示:左侧小脑脑桥角肿瘤(3.7 cm×4.0 cm ×3.7 cm).  相似文献   

8.
背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在冠状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生物活性表面肝素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为了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能,采用新型肝素涂层——共价交联的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修饰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以提高其通畅性,并观察其血液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 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直径4 mm),全氟磺酸和聚乙烯醇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MW12 000~ 14 000),重氮树脂由实验室自己合成。 方法:①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②用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重氮树脂作为交联剂,将肝素和聚乙烯醇分子进行共价交联。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③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④溶血试验。⑤血小板黏附试验。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在2 172 cm-1和2 224 cm-1处出现了重氮基团的特征峰位。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③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涂层稳定。 结论: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形成的肝素涂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溶血度,因此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在前期实验中已经证实了载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骨水泥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注射性能和体外可降解性能,但其生物相容性如何还不清楚。 目的:选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等检测载微球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首先合成柱状骨水泥和包裹微球骨水泥,取1 g材料加入到100 mL的磷酸缓冲液中无菌条件下浸泡3 d后提取的上清液即为骨水泥浸提液和微球骨水泥浸提液。以急性毒性实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和热原试验来考察材料的体内毒性。 结果与结论: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骨水泥浸提液组和微球骨水泥浸提液组(除高浓度微球骨水泥组外)与阴性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说明该材料浸提液没有对小鼠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溶血实验显示,各组材料对健康人血的溶血率均未超过5%。微核实验结果显示除0.4 mL骨水泥组和0.4 mL微球骨水泥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该微球骨水泥的浸提液无明显细胞遗传毒性作用,但是高浓度和高剂量组的微球骨水泥仍有较低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溶血率和微核率的提高,因此在应用时要适当控制微球骨水泥的剂量和浓度。热原试验显示,注射后家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06 ℃,小于1.4 ℃,说明材料无致热作用。 关键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骨水泥;微球;体内生物相容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07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纳米微球修复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糖尿病合并有溃疡创面的动物实验中,各种生长因子单药或联合治疗都有报道。但是以纳米微球作为表皮生长因子载体进行糖尿病溃疡愈合的研究作者未检索到。 目的: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纳米微球和rhEGF原液2种不同剂型修复糖尿病大鼠溃疡效果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2在卫生部及天津市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rhEGF原液由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rhEGF含量为1μg(500 U)],rhEGF纳米微球[rhEGF含量为1μg (500 U)]、空纳米微球由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与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制备,并完成鉴定。 方法:88只SD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用打孔器制备糖尿病大鼠溃疡模型。随机分为4组:rhEGF纳米微球组24只给予rhEGF纳米微球,rhEGF原液组24只给予rhEGF原液,空微球组24只给予空微球(与rhEGF纳米微球质量相同),PBS溶媒对照组16只给予PBS。各组均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注射器将溶解好的药物均匀的喷洒在创面,待作用5 min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第1天给液量为0.12 mL,以后根据创面愈合情况逐渐减少给液量。 主要观察指标:于3,7,14,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取创面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增殖核细胞抗原阳性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从第14天开始,rhEGF纳米微球组创面愈合率、增殖核细胞抗原阳性细胞率高于rhEGF原液组(P < 0.05,P < 0.01)。透射电镜下可见rhEGF纳米微球组成纤维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的内质网,扩张成池状,腔内充满了合成的胶原蛋白。 结论:与rhEGF原液比较,rhEGF纳米微球促进溃疡愈合更快。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在与血液接触时都导致不同程度凝血,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制有优良抗凝血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成为生物人工肝材料临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目的:体外检测新型人工肝反应器材料——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膜(PP-g-AAm)的血液相容性。 方法:对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膜行溶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试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率,扫描电镜观察两种膜上血小板的黏附情况。 结果与结论:聚丙烯膜和PP-g-AAm膜的溶血率分别为1.32%和1.46%;聚丙烯膜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较PP-g-AAm膜明显缩短(P < 0.05);PP-g-AAm膜激活血小板表达CD62P、CD63的百分率都明显少于聚丙烯膜(P < 0.05);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都有明显变形,但PP-g-AAm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明显少于聚丙烯膜。提示PP-g-AAm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关键词:人工肝;血液相容性;生物相容性;聚丙烯;膜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4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被稀释代谢的问题,探讨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rhBMP-2微球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载药、释药特性。 方法:①采用W/O/W型复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rhBMP-2/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和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质进行测定。②异位成骨实验:昆明小鼠12只,在右侧大腿股内侧肌袋内植入含rhBMP-2的50 mg PLGA微球,4周后取材,观察成骨情况以初步检测微球中的蛋白质活性。 结果:①rhBMP-2/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主要集中在50~60 μm,包封率为(37.52±4.31)%,载药率为(5.12±1.32)%。②微球的释放存在突释,7 d内释放的药物量超过40%,大约90%的药物量于42 d内释放完全。③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 结论: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可以缓慢释放有活性的rhBMP-2,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rhBMP-2/PLGA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BMP缓释体系。 方法:实验于2005-01/2008-04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PLGA)缓释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rhBMP-2/PLGA/FS复合材料,探讨了材料的特性,包括复合材料凝固时间、体外释放性质、能谱分析及体外降解PH。 结果:①与纤维蛋白胶相比,复合材料的固化时间少量增加。②复合材料的释放存在突释,2dBMP释放量达到16.76%, 42天释放BMP量达到76.75%。③能谱分析显示微球混入纤维蛋白胶后优化了释放过程,延长了其释放时间。④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介于微球组与纤维蛋白胶组之间。 结论:rhBMP-2/PLGA/F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具有可注射性,既可以降低局部的酸环境,又可以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关键词:微球;rhBMP-2;纤维蛋白胶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 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 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 < 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 < 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 < 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 < 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亲体肝移植;止血;凝血;肝移植;器官移植;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面的实验己经证实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能作为rhBMP-2的良好可注射性缓释载体,但其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制备携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缓释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 并观察其对犬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 MSC) 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10-9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北京世纪坛医院完成。 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75/25,MW=3 000,黏度0.025 L/g)由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纤维蛋白胶由杭州普济公司提供。 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微球对犬MSC 的增殖、分化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 MSCs形态学观察、材料对MSCs增殖、ALP活性、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结果: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结论: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应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bFGF-PLGA)微球,考察其对新西兰大白兔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bFGF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处方制备bFGF-PLGA微球,并考察其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其体外释药的性质;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模型制作侧腹壁静脉皮瓣,并术前5天分别皮内注入bFGF-PLGA(缓释微球组)和bFGF浸渍/固化PLGA(空微球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 。术后, ①计算术后7天皮瓣的成活面积; ②取兔皮肤标本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表达情况及平均血管数。结果 所制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无黏连现象。微球粒径的98%分布在12.50~43.49μm之间,平均粒径为26.93μm,径距0.611±6.60。载药量为[(23.11±0.44 )×10-3]%,包封率为(86.51±0.83) %。突释期内微球的体外释放度为27.78% , 30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1.56% ,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 r =0.997)。缓释微球组、空白微球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7天的皮瓣平均面积分别为72.031±1.813、51.034±1.771、50.498±2.359%( P < 0.05) ,平均血管数目分别为34.01±2.30、23.81±3.03、22.56±2.26个/cm2 ( P < 0.05)。结论 所制备的bFGF - PLGA微球表征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微球通过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bFGF,可明显促进兔静脉皮瓣的存活。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缓释;静脉皮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钡铁氧化合物BaFe12O19微粒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BaFe12O19微粒进行血液相容性实验,包括溶血实验、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凝血实验等。结果BaFe12O19微粒对出血和凝血时间无影响,不引起溶血和凝血。结论BaFe12O19微粒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能在X线下显影,悬浮性能良好,不易堵塞微导管,其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血管内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制备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多,筛选工作费时费力,且工艺的重现性较差。 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设计,初步考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5-03/05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实验室完成。 材料:以相对分子质量2.0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选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方法:应用单因素设计,初选匀化方式(超声或旋涡)、超声时间(第1次+第2次:5 s+5 s,5 s+10 s,10 s+5 s,10 s+10 s)、内水相体积(50,100,200,250,300 μL)、分散介质聚乙烯醇质量浓度(10,20,30,50,70 g/L)、外水相中无机盐浓度(0,250,500,1 000 g/L)、搅拌时间(3,4,5,6,8 h)等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主要观察指标: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 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时,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于包封率没有影响;匀化方式应选择2次超声,每次5 s;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在30~70 g/L内较好;内水相体积可固定在50~100 μL;外水相中无机盐的浓度越高越好,还可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浓度。经过初步优化后,其平均粒径为6.68 μm,径距为(1.86±0.22)μm,载药量为(37.00±0.89)×10-3%,包封率为(61.31±1.31)%。 结论:应用单因素试验可以初步优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红霉素明胶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红霉素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毒副作用较大,有必要将其制成靶向缓释制剂。 目的:筛选制备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 设计、时间及地点:正交设计对比观察实验,2005-06/12在广东药学院药剂实验室完成。 材料:红霉素,明胶。 方法:根据乳化缩聚法原理,将适量红霉素分散于明胶溶液中,首先与油相形成W/O型乳剂,再经固化等处理后形成微球。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微球性质较显著的4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即明胶的浓度、乳化剂的用量、固化时间和搅拌速度,以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根据L9(34)正交设计试验结果优选出最佳处方工艺条件,通过微球的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等指标的加权求和值来衡量,加权求和值越大,质量越好。 主要观察指标:正交设计实验结果,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 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最佳实验方案为明胶浓度为15%,乳化剂用量为3.0 mL,固化时间为0.5 h,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最佳方案制得的红霉素明胶微球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为(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肺靶向微球粒径7~ 25 μm的范围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 结论: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技术,所制得的微球符合肺靶向微粒的尺寸要求。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罗汉果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可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罗汉果水提液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附睾精子畸形率的影响,了解其是否有遗传毒性。 方法:按罗汉果水提液最大使用剂量(3 g/mL)和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灌胃小鼠,观察罗汉果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30,15,7.5 g/kg的罗汉果水煎液、蒸馏水,连续5 d;或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于灌胃第5天,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小鼠的骨髓微核率。于首次灌胃后第35天,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 结果与结论:罗汉果水提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20 g/kg。罗汉果水提液30,15,7.5 g/kg灌胃后,小鼠的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正常小鼠无差异(P > 0.05),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P < 0.05)。说明罗汉果水提液对成年雄性小鼠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