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性癫痫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痫性再次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89例胶质瘤相关性癫痫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肿瘤及致痫灶切除术,记录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Engle分级评分,其差别行组内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制作痫性再发风险曲线,并对癫痫再次发作相关因素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术后癫痫再发率为26.97%(24/89),术后1周Engle分级评分为2.966±0.081,术后1月为2.202±0.080,术后3月为1.730±0.093,术后6月为1.313±0.04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_(时间)=96.076,P0.01);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累及部位(RR=2.908,CI:1.083~7.806),术后水肿形成(RR=4.769,CI:1.737~13.096)以及肿瘤复发(RR=8.309,CI:3.379~20.432)是癫痫再次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后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甚至消除,长期疗效优于短期疗效,对癫痫再次发作相关因素应尽早处理,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1982年4月5日~2003年12月15日连续住院的37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用Microsoft Access 2002建立数据库,共51个主项内容,部分主项有下属分项。分析患者癫痫发病情况,对比观察继发癫痫患者和无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374例中115例(30.8%)继发癫痫,其中全面发作72例(62.6%),单纯部分发作18例,复杂部分发作11例,部分继发全面14例。115例患者中23例(20.0%)出现癫痫持续状态,14例(12.2%)继发多系统损害,普通脑电图检查20例发现痫性放电,占17.4%。继发癫痫组额叶、颞叶损害共54例,占47.0%。继发癫痫组与无癫痫发作组比较,脑电图异常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x2=23.6,P<0.01),大脑皮质损害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53,P<0.001)。继发癫痫组住院天数26.1±23.6,无癫痫发作组住院天数17.9±5.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5.33,P<0.001)。结论:急性病毒性脑炎后继发癫痫发作以全面发作最为常见,大脑皮质损害易于继发癫痫,癫痫发作影响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合酶在继发癫痫的脑膜瘤中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三种亚型在继发术前癫痫的脑膜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在实验组与对照组脑膜瘤的组织切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皮组织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脑膜瘤继发的术前癫痫发作病理过程,iNOS是诱发脑膜瘤继发术前癫痫的内源性一氧化氮的主要合酶,nNOS可以增强iNOS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脊液谷氨酸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0例脑胶质瘤患者外科手术后1个月内的脑脊液标本,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继发性癫痫发作将其分成为无癫痫发作组(n=117)和有癫痫发作组(n=73);使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的水平。结果 35%的胶质瘤患者术后仍有癫痫发作,其中96%的患者术前有癫痫发作。与胶质瘤术后继发癫痫发作风险相关的独立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有癫痫发作、年龄较轻、肿瘤位于颞叶和肿瘤中含少突胶质细胞成分。术后有癫痫发作的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癫痫发作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脊液中谷氨酸浓度的增加,年龄较轻、肿瘤位于颞叶和肿瘤中含少突胶质细胞成分,可以作为胶质瘤术后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脑脊液谷氨酸水平的增加与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继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密切相关,脑脊液谷氨酸水平或可成为预测胶质瘤术后癫痫发生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的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且急性期治疗有效的315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临床特征等资料。随访3年,追踪再入院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8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39.45%(114/289)的患者治疗后3年内再次入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发作次数多是患者治疗后3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HR=1.081,95%CI:1.040~1.124,P<0.01),基线治疗方式为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是患者治疗后3年再入院的保护因素(HR=0.471,95%CI:0.321~0.692,P<0.01)。结论发作次数多、急性期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临床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重点之一在于保存位于肿瘤及其附近皮质上的中央静脉(Rolandic vein)。对因粘连严重不能保留中央静脉者,行中央静脉一顶叶静脉吻合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蔡某,男,35岁,技术员,右利。因左顶部头痛3年半,癫痫发作1年半于1984年5月17日入院。一般情况佳。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双眼底无视乳  相似文献   

7.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切除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导航辅助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整体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组织。结果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7例(58.6%),Ⅱ级切除9例(31.0%),Ⅲ级切除3例(10.4%)。无手术死亡。随访21例,时间3个月~4年,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2例在术后1~3年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妥善保护大脑中央区血管、脑皮质、矢状窦,是提高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继发癫痫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24例脑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发作的74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0.22%,与脑卒中的病灶部位有明显相关性,皮质病灶显著高于皮质下病灶(P<0.01);与卒中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卒中急性期癫痫发生率较恢复期癫痫发生率为高,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期癫痫发作较易控制,晚期发作癫痫则须进行严格系统的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9.
幕上脑膜瘤伴有癫痫的手术治疗(附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幕上脑膜瘤伴有癫痫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对20例幕上脑膜瘤伴有癫痫的患者行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了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术均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 本组20例脑膜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的有16例,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的有4例.根据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结果,12例加行了皮层热灼术,8例加行了MST.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发现,19例患者疗效满意,无癫痫发作,效果较差1例,手术有效率为95%.结论 幕上脑膜瘤伴有癫痫的手术治疗提倡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应该一并处理癫痫灶,且手术必须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癫痫(PS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2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癫痫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变部位及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PSE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SE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吸烟史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既往卒中病史、累及皮质、多脑叶病灶呈相关性。结论既往患者有卒中病史、脑出血患者以及病灶累及多脑叶、皮质者更容易继发癫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及保护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延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其分为传统组(即采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和多模态组[即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C-MET-PET/CT)、术中导航、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术前肿瘤体积、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术后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模态组的肿瘤平均切除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86.7±26.7)%、(61.8±32.9)%,P=0.007];多模态组术后1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分别为34.8%、69.6%,P=0.018);术后1周呼吸机使用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的随访时间为0.6 ~37.0个月,平均(12.9±11.4)个月.术后3个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呼吸机使用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8%、5.0%,P=0.027).结论 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还可降低术后近期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促进患者术后远期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为阳性。发作症状学中,4例患者有自动症表现,包括口咽部自动症和双上肢摸索症状,其中3例出现在发作早期;6例患者表现为偏转发作,均出现于发作早期,其中4例偏转方向与病灶侧别一致。致痫灶切除术后,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偶尔出现癫痫发作,3个月后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5.3)个月,癫痫发作均完全消失(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级1级)。结论偏转发作是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的常见发作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表现。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学、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单纯病灶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颅底脊索瘤临床误诊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测量磁共振他加权和T1增强序列中肿瘤信号强度与脑干信号强度的比值(RT2和REN),比较误诊组(50例)和对照组(10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而依据肿瘤的部位和常见的误诊肿瘤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误诊组的50例颅底脊索瘤中,19例误诊为神经鞘瘤,12例误诊为表皮样囊肿,8例误诊为岩斜脑膜瘤,5例误诊为其他骨肿瘤,3例误诊为垂体腺瘤,3例误诊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畸形。误诊组的RT2和RE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49(0.79)和0.99(0.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但误诊组和对照组间肿瘤的部位和骨质浸润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蝶枕部相比,蝶岩部(P=0.001)和岩枕部(P=0.008)的脊索瘤易导致误诊;与弥散内生型相比,外生型脊索瘤更容易导致误诊(P<0.001)。结论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异质性较大,发生于侧颅底和外生型脊索瘤容易被临床误诊,最常见的易混淆肿瘤为侧颅底神经鞘瘤和环池表皮样囊肿。磁共振信号强度比值可以提供定量参考,但其在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范围.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例额叶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及DTI检查,于MRI T1加权增强扫描图像上,分别在肿瘤强化实体、距离强化实体边缘1 cm和2 cm的部位各选取1个感兴趣区;之后应用DTI技术测定3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对3个感兴趣区的标本依次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细胞比例测定.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学相关结果显示,随着距离肿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残余肿瘤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Ki-67的表达较肿瘤实体显著下降(均P<0.05).通过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D=0.201ADC+1.094FA(其中D为肿瘤细胞的比例,为标准化的数值),该函数可通过DTI测定的ADC值和FA值预测肿瘤细胞的比例,准确率为66.7%.结论 随着距离高级别胶质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肿瘤细胞的比例、侵袭性和增殖力均较肿瘤实体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初步得出DTI参数与肿瘤细胞比例的量化关系,以期协助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TRIM33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对胶质瘤U25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分别在低氧及常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RIM33的表达变化情况。通过构建TRIM33过表达慢病毒转染U25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TRIM33的表达,低氧条件下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常氧条件培养的U251细胞相比,低氧条件下U251细胞中的TRIM33表达发生下调(P〈0.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RIM33组的TRIM33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3)CCK-8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RIM33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TRIM33组的迁移及侵袭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MT相关蛋白即波形蛋白、N-钙黏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E-钙黏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结论在低氧条件下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TRIM33表达发生下调,过表达TRIM33可以显著抑制低氧环境对U25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其可能是通过影响EMT实现的。TRIM33可作为拮抗低氧微环境的潜在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d月北京丰台医院癫痫中心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4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CD。分析患者的临床发作类型、视频脑电、MRI表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表现、病灶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术后病理分型。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F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43例患者术后随访3.8~5.5年,平均(4.3±1.2)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性发作、PET—CT阳性、病灶位于颞叶以及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预后更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范围与FCD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预后密切相关(OR=6.857,95%CI:1.583—29.707,P=0.010)。结论手术切除范围与FCD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相关。术前临床发作类型、PET-CT表现、病灶部位可能能够作为评估患者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3个月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穹窿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穹窿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除.术后1个月,3例患者穹窿的FA值稍有下降,1例ADC值稍有下降,4例穹窿长度缩短.至术后3个月,4例患者穹窿的ADC值,3例患者穹窿的FA值、长度呈现向术前状态恢复的趋势.结论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对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穹窿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且多可恢复.DTI功能分析可作为评估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PEID治疗的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突出髓核摘除均满意。20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手术优良率为80%(16/20)。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无感染以及神经根损伤患者。无一例复发。 结论采用PEI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共19例。其中孕早期(≤12周)1例,孕中期(13~28周)9例,孕晚期(>28周)9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麻醉科及儿科共同制定手术、麻醉及新生儿管理方案。共1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先行剖宫产术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或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其中一期治疗2例,剖宫产术后5~16d行神经外科治疗4例;3例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继续妊娠;3例肿瘤切除术后终止妊娠。7例未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垂体腺瘤患者,继续妊娠至足月行剖宫产手术;4例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剖宫产后行神经外科保守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颅内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脑积水3例,肺部感染1例。孕妇院内死亡1例;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3.3±3.5)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4例死亡者均为肿瘤未切除者。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共分娩新生儿16名,分娩时孕周25~40周,出生Apgar评分为2~10分,平均(8.8±2.2)分。其中15名临床结局良好,1例出生1个月后死亡(孕周28周)。结论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是提高妊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母胎安全的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立体脑电图电极皮质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例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于双侧岛叶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进行皮质电刺激,通过视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确定每个触点有无诱发电位响应。采用刺激一侧的对侧岛叶的电极记录诱发电位响应,明确刺激响应率及解剖分布情况。结果4例患者共植入28根SEEG电极(98个触点),其中植入左侧岛叶12根电极(47个触点)。4例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有皮质-皮质诱发电位(CCEP)响应。刺激一侧岛叶时,对侧岛叶CCEP的响应率为39.8%,峰潜伏期为15.5~196.0ms。此外,在双侧岛叶等位脑回间存在双向CCEP联系。结论岛叶或岛叶相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存在双向功能连接,特别是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其双侧岛叶之间的连接更为广泛。但这一结果尚需更多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