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23根电极,植入后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其中4例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毁损术后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所有患者在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对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器人引导立体脑电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下丘脑错构瘤所致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采用机器人引导立体脑电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4例下丘脑错构瘤所致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3例术后达到完全缓解,无发作(Engel分级Ⅰ级);1例发作减少75%(Engel分级Ⅲ级)。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所致癫痫往往是药物难治性癫痫。机器人引导立体脑电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所致癫痫安全、有效,可减轻甚至能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其脑电可能的传导通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的1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无癫痫发作,脑电图的异常放电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安全、有效;乳头体-丘脑-海马可能为下丘脑错构瘤继发其余癫痫形式放电的一个环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48例。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TLE)22例,下丘脑错构瘤9例,额叶癫痫5例,岛叶癫痫4例,脑室旁结节1例,结节性硬化1例,多脑叶癫痫6例。术后临床疗效评估采用Engel分级标准,并观察手术的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35个月,平均(16.3±7.3)个月。截止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者23例(47.9%),Ⅱ级者12例(25.0%),Ⅲ级者11例(22.9%),Ⅳ级者2例(4.2%);术后1年无发作率(Engel分级Ⅰ级)为71.9%(23/32)。术后MTLE和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疗效较好,Engel Ⅰ级的比率(或比例)分别为59.1%(13/22)和5/9;多脑叶癫痫(Engel Ⅲ级的比例为4/6)、额叶癫痫(Engel分级Ⅲ级的比例为1/5例,Ⅳ级的比例为2/5)疗效相对较差。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7例(14.6%),永久性并发症者1例(2.1%)。结论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Y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安全、有效;相较于其他部位,对MTLE及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癫痫疗效较好。该技术可作为经典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设计SEEG电极植入方案, 根据SEEG监测信息确定发作起始区并行RFTC毁损。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 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36例患者接受RFTC毁损治疗后随访(13.7±6.9)个月(6~32个月)。RFTC毁损后2、12、24个月的无癫痫发作率(比例)分别为58.3%(21/36)、30.0%(6/20)和1/7。末次随访结果显示, 预后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17例(47.2%), 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Ⅲ、Ⅳ级)19例(5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癫痫发作类型为未继发强直-阵挛发作、MRI显示有明显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癫痫发作模式(SOP)为SOP1和SOP2、采用根治性RFTC毁损、RFTC毁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对癫痫患者MoCA评分、疾病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8例癫痫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明确致痫灶,且无脑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MoCA评分为(28.16±3.52)分,均未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Engel分级情况:I级30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其中3例患者热凝后无发作;热凝过程中4例出现先兆,3例出现头痛、恶心,立即停止热凝后症状均消失;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热、嗜睡和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恢复。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一种微创、精准性的治疗方法,对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小,治疗后不良反应少,安全度高,可有效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丘脑错构瘤所致癫病灶的射频毁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下丘脑错构瘤所致难治性癫病人的临床资料,癫发作类型为痴笑、复杂部分性或者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MRI均诊断为左侧第三脑室内的下丘脑错构瘤(DelalandeⅡ型)。均采用立体定向病灶射频毁损技术治疗。1例病人于定向射频术后3个月,经脑室内镜下再次行病灶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瘤内植入的深部电极均记录到样放电。2例局麻下射频毁损时,出现体温快速升高、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出汗等症状,治疗停止后消失。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7年,Engel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或脑室内镜下射频毁损技术治疗DelalandeⅡ型的下丘脑错构瘤癫,可达到精准、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进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1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纳入病种包括下丘脑错构瘤,侧脑室壁灰质异位结节及其他皮质发育异常。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后有7例出现短期并发症:3例偏瘫,2例发热、1例中枢性面瘫,1例视物模糊,出院时均完全恢复。术后常规服用抗痫药物,经过3个月至21个月的随访,10例患者EngleⅠ级,2例EngleⅡ级,1例EngleⅣ级。发作未完全控制患者均再次行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病理分别为FCDⅡa型、MCD(大脑发育畸形)、灰质异位,疗效进一步随访中。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癫痫外科治疗方案中的一项有力补充,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射频热凝毁损术安全有效,甚至可以达到无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手术方法,治疗下丘脑错构瘤伴癫痫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毁损靶点位置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下丘脑错构瘤伴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患者女性,9岁,痴笑癫痫8年,继发复杂部分性发作3年,MRI提示下丘脑错构瘤.局麻下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手术.结果 术后一周有尿量增多,无其它手术并发症.术后痴笑发作消失,复杂部分性发作减少.结论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手术对于下丘脑错构瘤伴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毁损靶点定位应包括错构瘤中心及错构瘤边缘乳头体丘脑束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治疗对明确致■灶及致■网络的作用。方法结合1例疑为前扣带回癫■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MRI、PET-CT、视频脑电图检查,行SEEG证实癫■放电于右侧前扣带回起始,早期扩散至同侧颞叶内侧结构,并在SEEG引导下行射频热凝。结果术后病人无功能缺损。随访半年,未见既往形式发作、偶有似曾相识感发作,达EngelⅠ级。结论 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对致■灶及致■网络的明确及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北京与京外地区18~45岁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发病情况及两组人群对卒中的认识情况,达到提高一级预防青年卒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6年北京21所三甲医院卒中住院患者1214例,同期京外地区12所三甲医院卒中住院患者1056例。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常规危险因素、对卒中的认识、临床诊断及转归等。结果 (1)在所调查的人群中,北京地区青年卒中的比例低于京外(4.5%vs7.9%,P<0.05)。居住市区、在职人员、男性等在青年卒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北京地区分别为:60.0%,65.5%,81.8%;京外地区分别为:63.8%,59.0%,69.9%,P <0.05)。(2)北京地区青年卒中亚型的各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京外地区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3)北京和京外地区青年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前3位均为: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4)两组超过一半的患者发病当时即治疗(北京72.7%,京外56.6%,P >0.05)。两组患者接受溶栓、超过溶栓时间的比例、高危个体的知晓无统计学差异(北京地区分别为9.1%,29.1%,29.1%;京外地区分别为 4.8%,31.3%,16.9%,P >0.05)。北京地区和京外地区青年卒中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 vs 1.2%,P >0.05)。结论 (1)北京和京外地区居住市区的在职男性青年卒中在卒中中所占的比例较高。(2)高血压、吸烟和大量饮酒是两组青年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两组青年卒中的发病类型均以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为主。(4)两组青年卒中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均较低。(5)两组患者对卒中知识的了解均较少。  相似文献   

12.

Communication

Beijing Declarat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urorestoratology (IANR) — Version Beijing 2009 — Adopted by the 2nd IANR Annual Conference General Assembly, Beijing, China, April 26, 20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手术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体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各60例; 对夹闭组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对介入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术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作出评价,同时对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NF-κB、MMP-9水平,最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三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夹闭组患者(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P<0.05),且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NF-κB、MMP-9水平明显低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夹闭组患者(P<0.05)。结论 血管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用时短、创少小,能够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NF-κB、MMP-9的水平,总体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为阳性。发作症状学中,4例患者有自动症表现,包括口咽部自动症和双上肢摸索症状,其中3例出现在发作早期;6例患者表现为偏转发作,均出现于发作早期,其中4例偏转方向与病灶侧别一致。致痫灶切除术后,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偶尔出现癫痫发作,3个月后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5.3)个月,癫痫发作均完全消失(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级1级)。结论偏转发作是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的常见发作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表现。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学、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单纯病灶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对继发癫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癫痫预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发作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17.2%(46/26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P<0.01)、男性(P=0.01)、青年患者(<45岁,P<0.01)以及伴有脑积水(P<0.01)与脑膜瘤术前继发癫痫有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HR=2.21,95% CI:1.23~3.97,P=0.008)以及青年患者(<45岁)(HR=2.03,95%CI:1.11~3.68,P=0.021)是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21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13)个月。术前伴发癫痫的患者行脑膜瘤切除术后的癫痫无发作率为80.4%(37/46)。结论癫痫是脑膜瘤较常见的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运动相关皮质以及青年患者更易伴发癫痫发作。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患者单纯行肿瘤切除可获得较好的癫痫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rackmann(H-B)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评估面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Lot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CPA区肿瘤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55例获得肿瘤全切除(94.8%),3例肿瘤行次全切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波反应检测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结局不良组[(31.9±10.2)mm、(31.9±9.3)mm对比(37.8±9.7)mm、(40.0±10.0)mm](均P<0.05).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MEP波幅比值高于结局不良组[(84.6±21.3)%、(83.0±19.0)%、(81.0±19.1)%对比(66.2±27.0)%、(63.4±29.0)%、(59.6±31.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EP波幅比值为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为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瞬目反射结果分级是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截点值分别为89.2%、58.2%、5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06、0.713.结论 瞬目反射及肿瘤最大径对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MEP波幅比值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波幅比值>60%预测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is study estimates psychiatric and physical comorbidity among people reporting arthritis and related role impairment in metropolitan China. METHODS: Data were derived from a large-scale and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survey of adult respondent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Arthritis and other chronic physical conditions were assessed by self-report. Mental disorders were assessed by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ver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 RESULTS: Of the respondents reporting arthritis in Beijing (8.6%) and Shanghai (15.3%), the vast majority (Beijing, 85.2%; Shanghai, 79.9%) also reported at least one other comorbid condition, including chronic pain (Beijing, 73.4%; Shanghai, 64.8%), chronic physical diseases (Beijing, 54.7%; Shanghai, 57.2%), and mental disorders (Beijing, 10.5%; Shanghai, 10.0%). Arthrit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ole impairment, but the association disappear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comorbidities. CONCLUSIONS: Physical-mental comorbidity is common and has important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in China. Reasons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and pattern of comorbidity requir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及保护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延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其分为传统组(即采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和多模态组[即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C-MET-PET/CT)、术中导航、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术前肿瘤体积、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术后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模态组的肿瘤平均切除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86.7±26.7)%、(61.8±32.9)%,P=0.007];多模态组术后1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分别为34.8%、69.6%,P=0.018);术后1周呼吸机使用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的随访时间为0.6 ~37.0个月,平均(12.9±11.4)个月.术后3个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呼吸机使用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8%、5.0%,P=0.027).结论 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还可降低术后近期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促进患者术后远期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颅底脊索瘤临床误诊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测量磁共振他加权和T1增强序列中肿瘤信号强度与脑干信号强度的比值(RT2和REN),比较误诊组(50例)和对照组(10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而依据肿瘤的部位和常见的误诊肿瘤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误诊组的50例颅底脊索瘤中,19例误诊为神经鞘瘤,12例误诊为表皮样囊肿,8例误诊为岩斜脑膜瘤,5例误诊为其他骨肿瘤,3例误诊为垂体腺瘤,3例误诊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畸形。误诊组的RT2和RE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49(0.79)和0.99(0.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但误诊组和对照组间肿瘤的部位和骨质浸润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蝶枕部相比,蝶岩部(P=0.001)和岩枕部(P=0.008)的脊索瘤易导致误诊;与弥散内生型相比,外生型脊索瘤更容易导致误诊(P<0.001)。结论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异质性较大,发生于侧颅底和外生型脊索瘤容易被临床误诊,最常见的易混淆肿瘤为侧颅底神经鞘瘤和环池表皮样囊肿。磁共振信号强度比值可以提供定量参考,但其在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共19例。其中孕早期(≤12周)1例,孕中期(13~28周)9例,孕晚期(>28周)9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麻醉科及儿科共同制定手术、麻醉及新生儿管理方案。共1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先行剖宫产术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或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其中一期治疗2例,剖宫产术后5~16d行神经外科治疗4例;3例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继续妊娠;3例肿瘤切除术后终止妊娠。7例未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垂体腺瘤患者,继续妊娠至足月行剖宫产手术;4例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剖宫产后行神经外科保守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颅内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脑积水3例,肺部感染1例。孕妇院内死亡1例;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3.3±3.5)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4例死亡者均为肿瘤未切除者。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共分娩新生儿16名,分娩时孕周25~40周,出生Apgar评分为2~10分,平均(8.8±2.2)分。其中15名临床结局良好,1例出生1个月后死亡(孕周28周)。结论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是提高妊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母胎安全的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