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痛风颗粒各部位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尿尿酸、血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风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方法 以腺嘌呤合乙胺丁醇法诱导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分别用磷钨酸法和酶比色法检测尿酸和黄嘌呤氧化酶的含量.结果 黄酮类成分在降尿酸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上均起主要作用;生物碱类成分对尿中尿酸的排泄和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抑制起较重要作用,有机酸类成分均未表现出明显作用;全方和有效部位组合有明显的降尿酸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作用.结论 黄酮类、生物碱和有机酸类有效部位组合后的药效与处方药一致,是该处方的有效部位群,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表现出的降尿酸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降尿酸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黄嘌呤氧化还原酶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为该类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血中尿酸水平过高是痛风的第一大诱因,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作为降尿酸药物,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黄酮、皂苷、生物碱等多种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腺苷脱氨酶和(或)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生成,或通过调控尿酸转运蛋白的表达增加尿酸排泄,从而发挥降尿酸的药理作用。该文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为基础,对中药活性成分降尿酸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综述近年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4.
江南卷柏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江南卷柏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聚酰胺柱色谱、Sehpadex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并对化合物Ⅰ进行活性测试。结果:从江南卷柏正丁醇部位得到4种黄酮碳苷,鉴定其中3种,分别为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Ⅰ)、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D-吡喃木糖苷(Ⅱ)和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化合物Ⅰ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江南卷柏中分离得到,Ⅱ、Ⅲ为首次从卷柏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落新妇苷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对正常小鼠血清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评价对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落新妇苷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对小鼠血清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磷钨酸法测定对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落新妇苷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体内实验观察到这5种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显著升高或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而且,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与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关联。用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给药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这5种黄酮类化合物不能够作为替代别嘌醇的药物用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AB-8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C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分离纯化了广东紫珠的抗炎活性部位。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1H NMR、13C NMR、HMBC、ESI-MS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碳苷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Ⅰ)、5,7,3’,4’-四羟基-6-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Ⅱ)、5,7,3’,4v-四羟基-8-甲氧基-6-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Ⅲ)、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木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Ⅳ)及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Ⅴ)。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考察了5个化合物的抗环氧合酶-2活性,结果化合物Ⅰ、Ⅱ、Ⅲ均显示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落新妇苷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评价对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落新妇苷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诱导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以分光光度法研究对小鼠血清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磷钨酸法测定对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然而,体内实验观察到能够明显升高或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而且,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与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关联。该研究表明用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给药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这5种黄酮类化合物不能够作为替代别嘌醇的药物用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北葶苈子的黄酮苷类成分进行研究,为该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法对北葶苈子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体积分数为50%的北葶苈子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成分,分别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apigenin-7-O-β-D-pyranglycuronide,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7-O-β-D-glycuronide,2)、(+)-4'-O-methyl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3)、山奈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kaempferol-3-O-β-D-glycuronide,4)、山奈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yl(1→2)-β-D-glucoside,5)、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7-O-β-D-glucopyranoside,6)及kaempferol 2G-glucosylgentiobioside(7)。结论在对北葶苈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独行菜属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7的核磁数据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蒯振彧  朱正飞  曾宣  陈泓蓉 《安徽医药》2023,27(6):1098-1102
目的 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对丹参中黄酮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虚拟筛选。方法 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使用Sybyl软件的Surflex-dock模块对小分子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通过Total Score函数分值判断配体分子结合能力,筛选活性化合物;根据Lipinski五法则,使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的Filter by Lipinski模块进行类药性预筛选评估;并进行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预测;将筛选出的最优化合物与靶点蛋白进行Biacore体外结合测试,利用分子对接预测化合物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 二氢丹参酮Ⅰ、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Ⅵ与肿瘤靶点蛋白结合函数分值>7,并表现合理的类药性质,即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和良好的类药活性,二氢丹参酮Ⅰ最优。分子对接显示,二氢丹参酮Ⅰ与ADP-核糖基化因子样2受体的氨基酸残基精氨酸61(ARG61)以氢键结合。结论 筛选出丹参中黄酮类化合物二氢丹参酮Ⅰ表现很强的类药性,与ADP-核糖基化因子样2受体结合响应值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同时筛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和超氧阴离子清除剂的双靶点高通量复合筛选模型。在黄嘌呤氧化酶超氧阴离子生成体系中,加入WST-1作为超氧阴离子生成量的探针,以反应体系中标识性产物尿酸为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指示剂,采用Spectra Max M5酶标测试仪,同时检测两种指示剂的浓度变化,通过对反应体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双靶点HTS筛选模型,并利用阳性药物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在反应体系中,反应终体积50μL,黄嘌呤氧化酶4 m U·m L-1、黄嘌呤250μmol·L-1、WST-1浓度为100μmol·L-1,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Z’-因子为0.537 4,S/N为47.519 9;超氧阴离子清除剂筛选模型的Z’-因子为0.507 4,S/N为5.388 9。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稳定性好、成本较低和重复性高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各种标本分离的1543株铜绿假单胞菌,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及药敏实验,用SPSS 19. 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多发于秋季,中老年患者(≥45岁)为易感人群。在所有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10. 47%;标本来源以痰液标本为主(占62. 15%);主要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占35. 52%)。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3. 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高(32. 08%),其次为氨曲南(18. 47%),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7. 7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率高,耐药现状严重,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仙鹤草水提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6组:空白组、对照组、仙鹤草水提液-C、-D、-E、-F组。空白组加入正常培养液0. 1 m L,对照组加入质量浓度为50μg·m L-1的5-FU培养液0. 1 m L,仙鹤草水提液-C、-D、-E、-F组别加入含不同浓度(1. 00,0. 75,0. 50,0. 25 mg·m L-1)仙鹤草水提液的培养液0. 1 m L。以噻唑蓝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与不同作用时间对肝癌细胞Hep G2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Bax mRNA表达水平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48 h,空白组、对照组与仙鹤草水提液-C、-D、-E、-F组对HepG2的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0,22. 10%,71. 10%,67. 88%,47. 19%和27. 35%,这5个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且仙鹤草水提液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空白组与仙鹤草水提液-C、-D、-E组的Bax mRNA表达量分别为1. 00±0. 00,2. 53±0. 13,4. 95±0. 11和3. 39±0. 17,仙鹤草水提液-C、-D、-E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空白组、对照组与仙鹤草水提液-C、-E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 72±0. 00,1. 06±0. 02,1. 02±0. 11和0. 88±0. 07,对照组和仙鹤草水提液-C、-E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空白组和仙鹤草水提液-C组的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 2%和24. 3%,仙鹤草水提液-C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仙鹤草水提液能显著促进HepG2凋亡,抑制其增殖,可通过上调线粒体凋亡通路Bax基因和Caspase-3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芍药总苷对6MV-X射线放射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用6MV-X射线单次照射建立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空白组大鼠17只不接受射线照射。按照体重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7只: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0.9%Na Cl 2 m L,tid;对照组给予西药合剂(0.9%NaCl 250 mL+利多卡因3.2mL+地塞米松1.6 mg+硫酸庆大霉素5.12万单位)2 mL tid;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分别给予2,6 mg·mL-1芍药总苷溶液2 m L,tid,均连续给药8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并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管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蛋白激酶A(Trk A)蛋白、P7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食管组织病理变化程度评分分别为0,(4.24±0.58),(2.15±0.26),(1.08±0.15),(0.53±0.07)分,这5组的血清PCⅢ水平分别为(40.73±5.24),(90.48±10.38),(71.23±8.72),(58.46±7.66),(49.36±6.12)μg·L-1,这5组的食管组织N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7,1.32±0.18,1.13±0.12,0.84±0.11,0.69±0.0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芍药总苷能够减轻6MV-X射线放射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病理损伤程度,降低血清PCⅢ、TGF-β1水平,防治食管纤维化,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GF及其受体Trk A蛋白和P75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Olaratumab是一种重组人源免疫球蛋白G1(IgG1)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并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抑制PDGFRα促进肿瘤和基质细胞(包括肉瘤)增殖、转移并维持肿瘤微环境的作用。2016-10-19,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olaratumab联合多柔比星用于不适合根治性放射治疗或手术、但适合蒽环类治疗的成人晚期软组织肉瘤(STS)组织学亚型,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STS的单克隆抗体。本文对olaratumab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研究红酒多酚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介导的硝苯地平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红酒多酚、人肝微粒体及探针底物睾酮孵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用来考察红酒多酚对CYP3A4抑制的浓度依赖性。将不同浓度红酒多酚、人肝微粒体与硝苯地平孵育,测定硝苯地平的减少率并计算IC50值。在不同浓度硝苯地平存在下,绘制米氏曲线,得到红酒多酚存在时硝苯地平的代谢清除率CL红酒(Km-红酒/Vmax-红酒),对比空白组,考察红酒多酚对硝苯地平代谢的影响。结果红酒多酚对CYP3A4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抑制效应(IC50=18.29%)。在以硝苯地平为底物时,IC50为25.04%。红酒多酚对硝苯地平的代谢清除率CL红酒为14μL·min-1·mg-1,显著低于空白组(640μL·min-1·mg-1)。结论红酒多酚可通过抑制CYP3A4的活性,减少其对硝苯地平的代谢,具有诱导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适合重症监护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以指导其给药方案调整。方法收集54例重症监护患者的112个常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用NONMEM软件以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群体分析,建立单房室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拟合优度评价及自举验证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收集35例重症监护患者的95个常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通过拟合优度参数法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以评价最终模型的拟合性能。结果模型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的结果表明,模型结构稳定,能较好地预测万古霉素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论万古霉素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体内过程符合单房室药代动力学的特征,美罗培南对万古霉素的清除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五酯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以肾病综合征且服用他克莫司进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单用他克莫司,试验组为他克莫司合用五酯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检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和肝、肾功指标,分析合用五酯片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别为(4.16±1.48)和(6.16±2.34)ng·m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酯片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与年龄、性别相关。结论五酯片能显著升高他克莫司全血药物谷浓度,且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但对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应加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2013—2015年抗肿瘤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药品类型和品种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抗肿瘤药物的使用金额、用药频率(DDDs)和日均用药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抗肿瘤药的应用现状.结果 2013—2015年应用抗肿瘤药6亚类,用药金额、DDDs总体呈上升趋势,3年中其他抗肿瘤药在用药金额、DDDs和品种数3项指标上均位居首位,培美曲塞的用药金额3年来稳居榜首,多西他赛和他莫西芬的DDDs最高.结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抗肿瘤药的用药现状符合当前国内该类药品消耗总趋势,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Birthday of Academician Zhicen Lou, a recognized professor of pharmacognosy and outstanding educator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rof. Zhicen Lou obtained his PhD from the College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50. He returned China in 1951 and served successively as the director,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ognos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rof. Zhicen Lou was devoted to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pharmacognosy in China. He pioneere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to stud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d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gnosy in China. He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modern pharmacognosy in China. He had won numerous prizes, including the first prize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the first prize of National Med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first prize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20.
甲钴胺治疗下腰椎疾患:Ⅲ期临床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甲钴胺治疗下腰椎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下腰椎疾患的病人(男性56例,年龄48 a±s 45 a;女性34例,年龄53 a±32a),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腰椎管狭窄症18例。所有病人均给予甲钴胺 500 ug, im, qod, 2 wk后改甲钴胺 500 ug,po, tid。2 wk。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主观症状改善更好。2种疾患在有效以上的症状改善率为 45%,在好转以上症状改善率为 84%。临床显示病种、病程和并用止痛药物等均不影响改善率。结论:甲钴胺有效、安全地改善与下腰椎疾患相关的疼痛、麻木和其他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