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氨对癫痫患儿肝功能的影响,以及丙戊酸(VPA)诱发高氨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36例单用丙戊酸的癫痫患儿按血氨水平分为高血氨组(HG)40例、血氨异常组(AG)96例、对照组(CG)100例。用K-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考查血氨与患儿肝功能情况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日剂量、丙戊酸浓度对丙戊酸诱发高氨血症的危险。结果 HG组、AG组和CG组分别有25例(62.5%)、42例(43.8%)、43例(43.0%)患儿肝功能指标超出参考值范围,分别有5例(12.5%)、7例(7.3%)、2例(2.0%)患儿出现肝损伤。HG组的肝损伤患儿分布频率显著高于AG组和CG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小)、日剂量(大)、丙戊酸浓度(高)是丙戊酸诱发高氨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癫痫患儿在使用丙戊酸治疗时,应关注体内血氨浓度,在病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血药浓度,避免高血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3):165-166
  相似文献   

3.
我院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讨论患儿年龄、给药剂量、合并用药、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相关性,探讨儿科癫痫个体化给药方法.在本次血药浓度分析中,58.88%的患儿血药浓度落在50mg·L-1范围内;年龄小于3岁患儿的平均血药浓度较低;血药浓度与日总剂量相关性较低.使用丙戊酸钠治疗儿科癫痫时,应根据年龄条件,从小剂量开始,依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逐步增加剂量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丙戊酸(VPA)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对控制各种类型癫痫发作有效,它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肝毒性。目前认为线粒体β-氧化途径受阻和细胞色素P450代谢是其产生肝毒性的主要机制,临床上针对其代谢途径,采用补充左旋肉碱,添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等方法来减弱其引起的肝损害。由于VPA临床使用的广泛性和作用的高效性,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拮抗肝毒性,对其的安全使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5):696-699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对其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即应用卡马西平治疗的患儿纳入参照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的患儿纳入研究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电图活动情况、癫痫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结果:参照组、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4.36%、94.87%,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α波、β波、θ波、δ波与癫痫样放电次数较接近(P0.05);治疗后两组α波、β波、θ波、δ波与癫痫样放电次数已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接近(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已减少,且持续时间缩短,比较发现研究组少于、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癫痫患儿治疗中应用丙戊酸钠,可促进患儿脑电活动的改善,使临床疗效得以提升,并且减少癫痫症状的发生,缩短癫痫症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单药治疗学龄期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80例学龄期癫痫患儿,均行VPA单药治疗。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Lennox Gastaut综合征(L-G综合征)组5例,全面性发作组19例,部分性发作组33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组23例。比较各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分情况。结果:80例患儿均接受16周的VPA单药治疗,其中完全控制34例,治疗总有效率82.50%(66/80)。L-G综合征组、全面性发作组、部分性发作组、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84.21%、93.94%、65.22%。部分性发作组词汇、排图、常识、积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组拼物、类同、译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G综合征组、全面性发作组治疗后操作智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语言智商和全量表智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性发作组治疗后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和全量表智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组治疗后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和全量表智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及癫痫发作频率与治疗前后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全量表智商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发病年龄与治疗前后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全量表智商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加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8.75%(7/80);维持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25%(9/80)。结论:应用VPA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均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但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因此临床应根据癫痫类型的不同,为患者选用合适的治疗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钠治疗后血药浓度特点及其复发风险因素,为促进患儿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0年3月本院108例癫痫患儿基本信息、用药医嘱,及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记录癫痫复发情况.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响患儿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儿癫痫复发的独立风险...  相似文献   

8.
癫痫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学室2006年9月-2008年1月丙戊酸钠监测结果853例结果进行整理。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53例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低于50ug·mL^-1。的有364例(占42.7%);高于100ug·mL^-1 70例(占8.2%);在治疗窗(50~100ug·mL^-1)的有419例(占49.1%)。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服药的依从性、生(病)理因素、药物剂型、合并用药等。结论癫瘸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血药浓度的影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争取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1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结果:110例被确诊为癫痫的儿童患者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中,有47.27%的患者血药浓度在治疗 内,37.27%血药浓度偏低,15.45%血药浓度偏高。结论:儿童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俱本差异大,及时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控制其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后血脂的变化。方法选择给予VPA20-30mg/(kg·d)30例患儿为治疗组和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检测血清中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中血脂明显升高。结论VPA可以引起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血清中丙戊酸(VPA)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分析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关系.方法:程序升温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结果:丙戊酸在20~3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1 mg·L-1.相对回收率96%以上,日内RSD<4.3%,日间RSD<7.6%.23例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其中13例患儿剂量(20.8±3.8)mg·kg-1·d-1,血药浓度为(53.8±19.1)mg·L-1;10例患儿剂量(32.6±2.6)mg·kg-1·d-1,血药浓度为(65.3±27.8)mg·L-1.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体液中丙戊酸的监测及药动学研究;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宜采用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2.
AIMS: To report a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valproic acid (VPA) and anticancer agents observed in an epileptic patient. METHODS: A 34-year old male epileptic patient receiving VPA underwent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 testicular tumour. The first chemotherapeutic cycle decreased the serum VPA concentration and caused severe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Thus, thereafter, the serum VPA concentration was monitored along with the chemotherapy. RESULTS: In a patient receiving VPA daily, severe seizures were observed 7 weeks after the first chemotherapeutic cycle, at which the serum VPA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initial level (90-100 microg ml(-1)). The following cycles (six cycles over a 7-month period) also caused seizures in association with decreased serum VPA concentrations. In contrast,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phenytoin, which was given daily after the second chemotherapeutic cycle, remained at a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10-20 microg ml(-1)).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hemotherapy,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a tumour marker, hCGbeta, decreased to 1.2 ng ml(-1) from more than 120 ng ml(-1) prior to the chemotherapy in this patient. CONCLUSIONS: Careful monitoring of VPA concentrations are necessary during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because anticancer agents can reduce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and antiepileptic activity of VP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丙戊酸在儿童癫痫患者中的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儿童患者获得有效的血药浓度和满意的临床有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106例15岁及以下的癫痫患者,对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性别、年龄、每日单位体质量给药剂量、剂型和联合用药等因素对...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MEM)法估算门疹癫患者丙戊酸 (VPA)的相对清除率。方法 :5 6例门诊癫患者 po VPA达稳态 ,得到谷浓度数据 71点 ,用 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 NONMEM法估算其清除率 (CL ) ,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VPA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 :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 CL(L/ h)的最终回归方程为 :CL=(0 .0 0 896· WT 0 .0 919·L 0 .787· DCBZ)· (1 0 .2 96· m)。其中 WT为患者的体重 (kg) ;L 的值当体重小于 30 kg时为 1,其余为 0 ;DCBZ的值为卡马西平 (CBZ)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 (g· m- 2 · d- 1 ) ;m的值当 VPA剂量大于 1.3g/ d时为 1,否则为 0。结论 :当VPA剂量 >1.3g/ d或合并使用 CBZ时 ,CL 增加 ,儿童 CL/ WT大于成人。  相似文献   

16.
Bayesian法估算丙戊酸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丙戊酸(VPA)群体药动学参数结合Bayesian法估算癫疒间患者VPA的个体药动学参数。方法60例癫疒间患者口服VPA达稳态,取其每天早晨服药前10 min血样,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得血清中VPA血药浓度谷值。用Bayesian法估算其药动学参数,并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个体的性别、年龄等18种因素对其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按口服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开放模型用Bayesian法计算得VPA药动学参数清除率CL为(8.98±2.50)mL.h-1.kg-1,逐步回归CL方程:CL=5.858+1.423X5+1.593X11,式中X5表示身高(cm)体重(kg)比,X11表示当合并用苯妥英钠时系数为1,否则为0。估算的个体稳态VPA血药浓度谷值平均为(54.19±20.50)mg.L-1,实测结果平均为(53.58±20.85)mg.L-1,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采用Bayesian法估算癫疒间患者VPA动力学参数CL和预测癫疒间患者个体稳态VPA血药浓度谷值;当癫疒间患者身高体重比增加或合并使用苯妥英时VPA动力学参数CL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查单用丙戊酸( VPA)以及VPA与奥卡西平( OXC)联用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应用VPA( VPA组)或VPA联合OXC( VPA+OXC组)治疗、连续用药2个月以上且随访满1年的癫痫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用药情况[ VPA日剂量、OXC日剂量、VPA标准化血药浓度( CDR)、用药依从性(以药物保留率评价)]、癫痫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 ADR)发生情况。结果共208例患儿纳入研究。VPA组105例,男性62例,女性43例,年龄1~15岁,平均(6.8±3.4)岁;VPA+OXC组103例,男性60例,女性43例,年龄1~15岁,平均(7.4±3.5)岁。VPA 组与 VPA + OXC 组 VPA 日剂量、CDR、药物保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7±207)mg比(498±164)mg,(4.2±2.3)(μg·kg)/(ml·mg)比(4.3±1.6)(μg·kg)/(ml· mg),81.9%比79.6%,均P>0.05)];随访1年时,VPA+OXC组有效率明显优于VPA组[82.5%(85/103)比61.9%(65/105),P<0.05)。随访1年期间VPA组与VPA+OXC组ADR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3%(14/105)比15.5%(16/103),4.8%(5/105)比6.8%(7/103),均P>0.05]。但将患儿按年龄分组比较,则显示1~10岁患儿2组ADR发生率和VPA+OXC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11~15岁患儿(均P<0.05);按VPA血药浓度分组比较,CDR为5~13(μg·kg)/( ml·mg)的患儿ADR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CDR为1~5(μg·kg)/( ml·mg)的患儿。结论 OXC与VPA联用治疗儿童癫痫疗效优于单用VAP,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患儿年龄和VPA血药浓度可能是发生ADR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血浆中丙戊酸(VPA)浓度的相关性,为临床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MIT法和HPLC法同时测定109份血样中丙戊酸的浓度,对测定结果采用双侧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并绘制散点图和Bland-Altman偏差图,考察两种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以HPLC法测定结果(X_1)与EMIT法测定结果(Y_1)作线性回归方程如下:Y_1=1.016 6X_1+3.082 7(r_1=0.942,n=109),2种检测方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相关性良好,当样本浓度<100 mg·L~(-1)时,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4):当样本浓度>100 mg·L~(-1)时,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596)。Bland-Altman偏差图显示EMIT法测血浆中丙戊酸的浓度较HPLC法偏高。结论 HPLC法和EMIT法测定人血浆中丙戊酸的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均可能存在系统偏差,临床监测丙戊酸的浓度时应予以关注并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472例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将患儿随机分成2组,PPK模型组(n=354):应用NLME程序建立一房室群体药动学模型(个体间变异采用指数模型,残差变异采用加法模型表示),考察各协变量对参数Ka、Vd和Cl的影响。用拟合优度、自举验证、直观预测检验(VPC)对最终模型的性能进行内部验证。PPK验证组(n=118):用最终模型预测验证组患儿的血药浓度,与实测值比较计算平均预测误差(M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平均预测误差平方(MSE)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对最终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PPK最终模型为:Ka=1.18×eηKa h-1; Vd=0.30×eηVd L·kg-1; Cl=0.008×(WT/18)-0.92×eηCl L·kg-1·h-1。体质量负相关影响Cl。拟合优度、自举验证和VPC的评价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外部验证最终模型结果为:MPE=-0.09 mg·L-1,MAE=0.72 mg·L-1,MSE=0.76(mg·L-1)2,RMSE=0.87 mg·L-1。血药浓度实测值和最终模型的个体预测值(DV vs IPRED)的决定系数R2=0.998 1。外部验证说明最终模型预测准确度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模型结构表明丙戊酸体重校正的清除率随患儿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