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疗效,兹就近年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头针与体针连用与单纯体治疗中风偏瘫223例,并将两种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头针与体针连用 疗效较单纯针疗效好,笔者认为头针与体针连用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邹宏军 《河北中医》2001,23(1):45-46
1997~ 2 0 0 0年 ,我院采用头针与体针结合的方法 ,治疗脑血管病 (脑出血、脑梗死 )中枢性偏瘫 160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诊断标准  16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参照文献 [1]诊断标准诊为脑血管病 ,脑出血 4 2例 ,脑梗死118例 ;病程最短 1日 ,最长 3年。132 一般情况 随机分为对照组 4 0例 ,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最大 80岁 ,最小 2 0岁 ,平均年龄 58岁 ;左侧瘫 30例 ,右侧瘫 10例。治疗组 12 0例 ,男71例 ,女 4 9例 ;年龄最大 88岁 ,最小 2 1岁 ,平均年龄 60岁 ;左侧瘫 75例 ,右侧瘫 4 5例。2 治疗方法2 .1 对…  相似文献   

4.
中风又名卒中 ,近年发病率渐有增高 ,在我国与心血管疾病、肿瘤一起被列为死亡率前三位的疾病。本病致残率极高 ,幸存者如不及时康复治疗 ,多有残疾。我们临床上以头体针相结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34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 ,男性 2 5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39岁 ,出血性偏瘫 1 1例 ,缺血性偏瘫 2 3例。所有病例均有头CT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  患者脱离危险期病情稳定后即可治疗 ,早期及时治疗 ,效果较好。先体针后头针。  体针 :患者取患侧在上侧卧体位。穴位以阳明经穴为主。取患侧…  相似文献   

5.
姬素梅 《河南中医》2003,23(12):54-55
笔者1999~2002年采用头针、体针及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三组,治疗组48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1组35例采用西医治疗;对照2组53例采用西医治疗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7.88±3.98)、(4.01±2.88)、(6.01±3.59)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1.7%、51.4%、71.7%;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松涛 《河北中医》1993,15(1):28-29
七十年代,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的头针疗法学术交流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了  相似文献   

8.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238例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对中风治疗效果较好,是大家公认的,这方面报道也很多,但一般都是治疗较长时间以后的临床总结,而中风病人有一部分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恢复。为了研究针刺对中风治疗后立即显示的疗效,我们对238例病人用头针进行了短期(10次以内)治疗,表明头针对中风治疗取效迅速,短期(或即刻)疗效较好。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针刺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于1994~1999年3月间,以针刺阴经穴位为主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依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并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首次发病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早期用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偏瘫10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明 《新中医》1998,30(2):29-30
早期用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偏瘫107例黄国明主题词偏瘫/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风后遗症头针@体针近几年来,笔者对107例中风偏瘫住院病人在中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头针加体针治疗,结果大部分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最早于发病后2天、最迟者于发病后1...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瘫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后遗症 ,临床多采用针刺治疗以促进其功能恢复。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恢复期 ,我们采用针刺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自 1997年~ 1999年共治疗脑卒中后偏瘫 90例 ,诊断标准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 并全部经CT检查证实。病人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 4 0例和针刺加中药组 50例。针刺组中男 19例 ,女 2 1例 ,年龄 54~ 78岁 ,平均 64.5岁。针刺加中药组男 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52~ 80岁 ,平均 65.1岁。2 治疗方法  针刺组 :取偏瘫肢体侧局部穴位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5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 ,笔者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 5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均经 CT检查确诊。其中男 3 1例 ,女 19例 ;年龄最小 2 6例 ,最大 80岁 ;病程最短 2周 ,最长3月 ;脑出血 2 7例 ,脑梗死 2 1例 ,脑栓塞 2例。2 治疗方法 头针 :选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 ,常规消毒后 ,用 2 8号 1.5~ 2寸毫针 4枚 ,沿皮分段快速刺入 ,进针 1~ 1.5寸 ,施以快速捻转手法 ,待病人产生胀、麻等针感后 ,接 G680 5电针治疗仪 ,选用疏密波 ,通电 3 0 min,输出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体针 :选患侧扶突、肩骨禺、曲…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偏瘫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为政 《河南中医》1997,17(1):19-19,21
针刺治疗偏瘫的体会顾为政江苏省大丰县大桥中心卫生院(224131)中风病证除昏仆不知人事,长时间不能苏醒,汗出如油为中风入脏之危症外,其余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都是经络间病。风中于络或痰瘀阻滞经隧,除药物治疗外,针刺(灸法一般不用)确实是...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10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疗法是中风偏瘫康复措施之一,笔者通过近10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头针、体针、耳压治疗交替使用,优于单用体针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06例中男性74例,女性32例,病程均在半年以内;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2岁;以66~70岁发病为多数。2治疗方...  相似文献   

17.
18.
针刺率谷穴治疗中风偏瘫76例李家康中风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后遗症偏瘫直接影响康复,治疗上亦棘手。笔者在国外工作3年期间,以针刺率谷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7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76例中,脑梗塞53例,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  相似文献   

19.
20.
笔者自1989年以来应用针刺为主,辅以锻炼治疗中风偏瘫3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7例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54~78岁,平均64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年,平均5个月。均由高血压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弓泼脑血管意外,导致一侧上下肢瘫痪,活动不利,其中属恢复期者26例,后遗症者11例。2治疗方法针刺用头针及体针。头针取头部健侧运动区,施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提插手法。体针刺患侧,上肢针合谷、外关、曲池、肩锅、肩外俞、肩碳等穴,下肢针环跳、阳陵泉、居骸、足三里、承山、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