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采用直肌联结手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15例15眼).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6年1月-2010年7月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徙,分步矫正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二次手术后正位12例,有两例欠矫<10°一例欠矫>15°,外观上效果较理想术后,第一眼位正位,外转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下直肌缺如性上、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对1例下直肌缺如性上、内斜视患者施行上直肌超常量徙后术。结果随访4个月,患者斜视角度明显改善。结论上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是治疗下直肌缺如性上、内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上斜肌麻痹是常见的一类眼外肌病,我们分别用不同种类的下斜肌减弱的手术方法治疗下斜肌亢进对轻、中、重程度予以下斜肌断腱切除、后徙或后徙加转位术,以及联合健眼下直肌或麻痹眼上直肌后徙术,内外直肌的后徙与缩短术。结果垂直与水平正位代偿头位、眼球运动都得到很好的改善,效果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外直肌麻痹较为常见.其病因外伤所致最多见,而且多数病人采取手术治疗。我们对外伤性外直肌全麻痹行外直肌缩短,上、下直肌移植的常规手术组(简称常规手术组)和上、下直肌显微血管分离术组(简称显微血管分离术组),对眼前节的变化,进行两组对比,通过回顾性病历分析,跟踪调问.重点对眼前节缺血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外伤性外直肌全麻痹手术治疗13例.均为第VI对颅神经麻痹所致,全部行外直肌缩短、上、下直肌移植手术.其中4例行上、下直肌血管分离术。13例中男7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9…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36例垂直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结果,讨论了上斜肌麻痹所致的眼性斜颈治疗中,上直肌后徙术的适应范围和手术量,下直肌麻痹和双限下直肌、下斜肌缺如病例的手术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9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垂直斜视度在7^△~15^△,行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若麻痹眼下转功能明显不足,则行下斜肌转位术,必要时健眼同时行下直肌后徙术。结果23例(33.3%)治愈,45例(65.3%)好转,1例(1.4%)无效。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为主要手术方式,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直肌移位术是由Hummelsheim于1907年首先描述,多用来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外直肌麻痹。近年来,我们收治外伤所致外直肌全麻痹2例,采用上下直肌移位同时水平肌退后——缩短术,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后天性外直肌麻痹病因多为颅脑外伤、眼部钝挫伤及锐器伤、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感染、颅内肿瘤等。本院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外直肌麻痹2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外直肌麻痹患者26例(26眼),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7~65岁,患者经全身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头颅CT)、术前眼部检查及牵拉试验,确定外直肌麻痹程度[1]。病因:颅脑及眼部外伤19例,脑血管病、糖尿病、炎症6例,颅内肿瘤1例。患者均内斜视、同侧复视及歪头(面向患侧偏转),上、下直肌运动正常。1.2治疗颅内肿瘤1例转神经外科治疗。25例早期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及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脉络宁针、B族维生素、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病情稳定6~12个月后手术治疗。采用Jensen术式。5g/L的卡因表面麻醉,20g/L利多卡因0.5mL结膜下肌肉附着点浸润麻醉。术眼鼻下Park‘s切口钝性分离,钩出内直肌后钝性分离,肌肉附着点后1.5mm,5-0双套环缝线,沿附着点剪断内直肌,平行后徙固定在相对应的浅层巩膜壁上。术前18例用三棱镜检查眼位 40△~ 75△,内直肌后徙4.0~5.5...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李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04-1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8例(80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双眼上斜肌麻痹者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DVD行下斜肌转位术.合并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术前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结果:28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术后观察3~6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6。左右。4例行上斜肌折叠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8例下斜肌转位,18例内、外直肌后徙,经半年以上观察,代偿头位改善,眼位基本正常。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0例因上斜肌麻痹引起的眼性斜颈,其中8例为先天性,1例后天性,另1例原因不明,经手术矫治后,随访9~21个月,结果斜颈改善和消失者各半,疗效比较满意。讨论了眼性斜颈头部偏斜方向的解释,有关眼性斜颈的诊断和手术方法,认为减弱作用过强的患眼麻痹肌上斜肌的对抗肌下斜肌是可取的首选手术,次选手术为后徙患眼上直肌或对侧健眼的下直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后徙8~11mm,平均949mm。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手术成功率达933%。结论认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斜肌麻痹在垂直眼外肌麻痹中较为常见,且多:为先天型,常常引起典型的代偿性斜颈。后天型者则主觉复视与混淆,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52例上斜肌麻痹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五种情况。资料与方法52例中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龄3~15岁47例,16~20岁5例。单侧上斜肌麻痹39例,双侧上斜肌麻痹13例。第一眼位垂直斜<15△1528例,垂直斜>15△例,垂直斜合并水平斜视9例。对手术肌肉的选择:垂直斜<10△,仅做下斜肌减弱。垂直斜>10△:下斜肌徙后加健眼下直肌徙手后或单纯住眼下直肌徒手。垂直斜合并水平斜视:下斜肌减弱加内、外…  相似文献   

16.
林惠军  张瑞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4):258-259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同时做外直肌超常量截除,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结果 12例患者经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10例下斜肌徙后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例,其中2例联合健眼下直肌徙后术,效果较满意。认为下斜肌徙后术是安全有效的,在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各种下斜肌减弱术中应列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直肌悬吊与传统后徙术治疗共现性外斜视患者后,对患者出现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就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外直肌悬吊与传统后徙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术后3月随访,比较常规外直肌后徙术和外直肌悬吊术对散光的影响。结果: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后导致的散光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外直肌悬吊术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中对散光无明显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董明蓉  林伟   《四川医学》2017,38(11):1282-128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近五年收治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病例,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均为自幼患病,单眼受累,麻痹眼均存在上睑下垂,其中假性上睑下垂10例、混合性上睑下垂2例、真性上睑下垂1例,3例合并有外斜视。根据斜视度大小和眼球运动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2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联合下直肌后徙术,6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徙联合健眼下斜肌断腱术,5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徙术;2例同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随访2~6个月,10例眼位正或基本正位,所有患者术后随着眼位偏斜的改善,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均有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应根据每位患者垂直和水平眼位偏斜度、注视眼别、麻痹肌的拮抗肌及协同肌的代偿性改变等,合理设计相应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同时在临床上对单眼上睑下垂伴斜视的患者应谨慎检查,观察交替注视时上睑变化,以避免将假性上睑下垂误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20.
许小贺  傅秀丽  鲁璐  王玮 《新疆医学》2023,(4):415-417+441
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经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洛阳博爱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患儿开展研究;均患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并采取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评估患儿治疗前后斜视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段,患儿斜视度变化显著,恢复状态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术后患者眼球FDA情况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随访6个月,整理患儿眼位矫正情况,即术后患儿眼位矫正情况良好。结论 为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儿童提供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斜视度情况,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临床治疗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