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临床特征及非典型病原体与病毒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8月400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血清标本,应用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试剂盒检测9项病原体Ig M抗体,并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原学分布:400例患者中共检测病原体阳性131份,总阳性率为32.8%,以肺炎支原体为主,共54例(13.5%),其余分别为乙型流感病毒33例(8.3%);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14例(3.5%);Q热立克次体和甲型流感病毒各7例(1.8%);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各6例(1.5%);副流感病毒4例(1.0%);未发现腺病毒。多重感染14例,以肺炎支原体合并乙型流感病毒为多见;三重感染1例。临床特征:广州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平均年龄68.58岁,以发热、咳嗽、咳痰、畏寒、气促、头痛及口干为主要临床症状,均见肺部实变体征;实验室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结论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的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检测以肺炎支原体及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其他病原体散发;不同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感染的患者多见发热,伴有明显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肺部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2.
Q热是由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burnet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急性期症状无特异性.除发热、头痛外常累及肺部引起剧烈咳嗽,而影响其它脏器者较少。我科1987年收治1例经血清学及豚鼠接种确诊的急性Q热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多脏器损害,现报告如下: 男性,59岁,干部。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因恶寒、发热、头痛1周,于1987年11月19日住  相似文献   

3.
Q热立克次体在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上生长繁殖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导,由于采用的细胞株与检查方法的不同,不同相的Q热立克次体在不同细胞或同种细胞内的繁殖量及最早发现立克次体的时间不尽一致。国内对Q热立克次体在细胞培养中的繁殖动态研究不多,特別是I相Q热立克次体尚未  相似文献   

4.
冯梅  蒋喜凤 《吉林医学》2013,(36):7611-7612
目的: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14例,取其入院第2天的静脉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病原体IgM检测,包括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Ⅰ型、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和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并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14例患儿送检标本中,171份阳性,阳性率为27.9%,其中肺炎支原体92例(15.0%),嗜肺军团菌Ⅰ型17例(2.8%),Q热立克次体6例(1.0%),肺炎衣原体1例(0.2%);呼吸道合胞病毒17例(2.8%),腺病毒6例(1.0%),乙型流感病毒13例(2.2%),副流感病毒Ⅰ型1例(0.2%),病原体的混合感染18例(2.9%)。结论: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为主,其次为嗜肺军团菌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加嗜肺军团菌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1964年我们在四川省重庆地区自然界捕捉的铃头血蜱首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并对该毒株的抗元性进行了研究。鉴于该蜱在国内分布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了解铃头血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探讨其在Q热疫源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特以铃头血蜱为对象,在实验条件下,观察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已感染的蜱叮刺健康动物能否传播、立克次体在蜱体内的储存时间、蜱粪污染情况及病源体经卵、经期传递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Q 热是由一种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bnvnet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数研究者认为,家畜是人类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国内有关 Q 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不多。1965年库伦防疫站和中央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于本旗的瓦房牧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尔后我站又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都证明有一定程度的 Q 热感染。由于 Q 热在库伦旗首次发现,故将有关 Q 热血清学调查结果简报如下,给今后 Q 热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认识,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心电图室发现的65例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临床病史、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的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41例,到心内科就诊,头痛、头晕6例,到神经内科就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0例,到消化内科就诊;胸闷、憋气、疼痛6例,到中医科就诊;从胸痛至就诊时间分别2d~12d.门诊心电图发现:下壁心肌梗死27例,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无Q波心肌梗死13例.结论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除胸痛、胸闷外,可表现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特别对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时发现和诊断出非典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非洲钝缘蜱是非洲地区的一种常见软蜱,根据其嗜血习性至少包括4个近似种,它是蜱传回归热的重要媒介。Davis早在1943年就证明非洲钝缘蜱可实验感染Q热立克次体。1951年Jadin在刚果从自然界捕捉的非洲钝缘蜱中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1979年作者等曾发表了我们早期(1964)用非洲钝缘蜱实验感染Q热立克次体的资料,作者等并提出非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小儿肺炎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772例患儿,应用荧光免疫法(IF)、微量凝集法(MAT)、颗粒凝集法进行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嗜肺军团菌(Lp)、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检测,同时对59例非典型肺炎病原体阳性患儿进行双份血清抗体(IgM)检测,所有病例临床资料汇集分析。结果772例患儿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12例,感染率27.5%,其中MP肺炎125例,阳性率16.2%(125/772);Lp感染100例,阳性率12.9%(100/772);肺炎衣原体13例,阳性率1.7%(13/772);Q热立克次体3例,阳性率0.4%(3/772)。双份血清检测59份,血清抗体4倍增高50例。所测病例3~6岁发病率较高占72.6%,无明显季节流行性。结论应高度重视小儿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感染,双份血清检测对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南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loplus)Q热立克次体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两年来,我们从海南岛的洛南、西榕地区水牛身上捕捉的微小牛蜱(Boo-philus mieroplus),分为21组接种豚鼠,其中4组分离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19.04%。该立克次体经鉴定是属于Q热立克次体。提示微小牛蜱是海南Q热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呼吸道病原体lgM抗体联合检测对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2017年我院收治的5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BV、肺炎衣原体Cp、甲型流感病毒IAV、Q热立克次体QFR、腺病毒、嗜肺军团菌L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等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检测lgM抗体。结果本组500例患者中病原体lgM抗体阳性230例,阳性检出率46.0%,Q热立克次体QFR(0例0.0%)、腺病毒ADV(24例4.8%)、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6例3.2%)、嗜肺军团菌LP(0例0.0%)、肺炎支原体Mp(163例32.6%)、甲型流感病毒IAV(5例1.0%)、肺炎衣原体Cp(16例3.2%)、乙型流感病毒IBV(28例5.6%)、副流感病毒PIV(26例5.2%)。其中单一病原感染患者159例(占69.1%),其中混合感染患者74例(占32.2%),另混合感染中二重感染67例(占90.5%),三重感染7例(占9.5%)。结论对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免疫荧光法IFA检测lgM抗体,可准确诊断疾病病原体感染类型,针对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小儿肺炎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772例患儿,应用荧光免疫法(IF)、微量凝集法(MAT)、颗粒凝集法进行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嗜肺军团菌(Ip)、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检测,同时对59例非典型肺炎病原体阳性患儿进行双份血清抗体(IgM)检测,所有病例临床资料汇集分析。结果772例患儿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12例,感染率27.5%,其中MP肺炎125例,阳性率16.2%(125/772);Lp感染100例,阳性率12.9%(100/772);肺炎衣原体13例,阳性率1.7%(13/772);Q热立克次体3例,阳性率0.4%(3/772)。双份血清检测59份,血清抗体4倍增高50例。所测病例3—6岁发病率较高占72.6%,无明显季节流行性。结论应高度重视小儿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感染,双份血清检测对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广西西林县××屯1984年8~10月共发生伤寒病人98例,发病率为53.55%,病死2例,病死率为2%。患者大部分症状较轻,有发冷发烧,出汗、腹胀,头痛,身痛,食欲不振,乏力,表情淡漠等。热型以弛张热为主,少数为稽留热,部分病人还有玫瑰疹、听力减退及肝脾肿大。对16例病人做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度“O”在1:80~1:1,280者有13例,“H”在1:160~  相似文献   

14.
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Q热立克次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由于检测Q热立克次体。方法 依据已知的Q热立克次体的16S和23S rRNA基因及其间区的序列。设计3条引物,建立了扩增16S-23S m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方法,并将扩增片段制成探针,建立了斑点杂交技术。结果 10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均可扩增出572bp的PCR条带,而对照菌都为阴性,此半套式PCR方法的灵敏度高达1pg;用九里株扩增片段标记后制成的探针,与10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的全DNA呈阳性杂交,对照菌为阴性,此杂交方法的灵敏度为0.5ng。结论 基于Q热立克次体16S-23S r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联合应用于Q热的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15.
<正> 颅顶骨萎缩症,又名“双侧顶骨进行性变薄”、“颅顶骨对称性凹陷”、“双侧骨老年性骨病”等,是一种少见的颅骨病变。本病常无临床症状。笔者在行头颅 X 线片检查中发现一例,报告如下:某某,女,67岁。因脊柱及四肢小关节僵直10余年,加剧3天,于1990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自5年前发现两侧颅顶骨局限性凹陷,并逐渐明显,且常有头晕、头痛和颅脑压迫感等症状,为  相似文献   

16.
立克次体病6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及其生态环境适宜于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业经病原学证实的立克次体病有恙虫病和斑诊伤寒,Q热带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现将1994~1998年间,我院收治的67例误诊病例加以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临床珍断35例报告浙江省现丽水地区医院(323000)孙锦坤,阮荣林[关键词]恙虫病,诊断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南方广大农村发病率较高,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故容易误诊。本文就我院1983年10月至...  相似文献   

18.
本病又名UIlrch-Fremerey-Do-hna氏综合症,或称Francois氏综合症或llearmann-Streiff氏症。本症是一种罕见的疾患,由胚胎5-7周额叶发育障碍所致。无染色体异常,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可能与畸胎物质或病毒感染有关。常为家族性发病或双亲为血族联姻者。目前在国内报导较少,我区尚未见到病例报告,我院于1982年6月至11月间发现两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一:程××女性 15岁汉族  相似文献   

19.
恙虫病立克次体超微结构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对立克次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特别是在斑疹伤寒、斑点热和Q 热立克次体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这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恙虫病立克次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报道不多,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82年3~11月,用透射电镜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在广州市报道甚少。我院今年4~5月间连续收治3例,初期均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引起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重视,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例1 冯××,女性,20岁,广州市人,工人,住荔湾区,于1984年4月2日因发热,呕吐,伴尿少、尿痛6天入院。病人于3月28日起出现高热,午后及晚上高达40℃,发热时并头痛、畏寒、全身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