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前对于脾脏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功能的认知,因此,不能随便切除,已达到共识。即使在严重脾外伤时,也应在抢救生命前提下,尽量采取保脾手术。保脾手术包括脾修补术、脾部分切除术及脾切除脾片自体移植术、脾动脉结扎修补术等。我科自2002年至2005年共进行13例保脾手术以治疗脾外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6月~ 2 0 0 2年 4月 ,我院对 2 1例脾外伤患者实施保脾手术 ,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6月~ 2 0 0 2年 4月 ,我院共实施脾外伤保脾手术 2 1例 ,其中男 18例 ,女 3例 ,年龄 6~5 8岁 ,平均年龄 4 9.4岁。急诊手术 19例 ,其中脾部分切除 16例 ,脾修补 2例 ,全脾切除 +自体脾片移植及保留副脾 1例 ;2例切除因脾内血肿先予保守治疗 ,但入院后分别在 4 8h及 96h后脾脏延迟破裂 ,1例行部分切除 ,1例行全脾切除 +自体脾片移植术。保脾术后均经脾窝放置血浆引流管。2 术后护理2 .1 腹腔引流液的观察及护理2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外伤后脾破裂保脾术重要性的认识,探讨脾破裂的保脾术式。方法:总结1998年6月 ̄1999年11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22例,手术治疗18例,其中,保脾术17例,结果:保脾术17例均治愈。结论:外伤后脾破裂大多可行原位保脾术。不规则脾部分切除及各种方法联合应用为临床保脾术最实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2000年6月~2002年4月,我院对21例脾外伤患者实施保脾手术,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0年6月-2002年4月,我院共实施脾外伤保脾手术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6~58岁,平均年龄49.4岁。急诊手术19例,其中脾部分切除16例,脾修补2例,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及保留副脾1例;2例切除因脾内血肿先予保守治疗,但入院后分别在48h 及96h 后脾脏延迟破裂,1例行部分切除,1例行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行保脾术治疗脾破裂4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非手术治疗15例,其中1例中转行脾部分切除术,保脾手术治疗的3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正确护理与病情监测,可以提高保脾术治疗脾破裂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脾损伤保脾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6月本院保留脾脏治疗32例脾外伤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结果。结果32例脾外伤中,19例入院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或输血后稳定行非手术治疗,其中17例(占89%)治愈(2例因迟发脾破裂而保脾治疗失败);15例行保留脾脏或脾脏组织手术,均临床治愈。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非手术治疗和保留脾脏手术是治疗脾外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伤中,脾破裂最为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无论脾破裂轻重,均行脾切除术。但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对脾功能的再认识,保脾已成为脾损伤治疗的重要手段。本科1999年2月至2005年2月行保脾治疗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脾外伤患者行保脾手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监测。结果:46例脾外伤手术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常规超声共检出42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46例损伤均作出诊断,其中9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术后常规超声发现1例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发现2例并发症,1例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其脾脏术后增强体积小于原来体积的1/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脾外伤保脾手术术前提供选择依据,术后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伤情变化以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脾动脉结扎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采用脾动脉结扎为基础的保脾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均行脾动脉结扎后手术保脾成功,未发生脾梗死、脓肿及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8个月血小板、血液免疫球蛋白和C3,C4均正常.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非手术方法不能保脾时,应尽可能通过脾动脉结扎术保脾.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228例脾外伤患者采取不同保脾手术的护理特点,根据保脾方式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e sple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however, its function i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Splenectomy is still proposed for diagnosis in some patients with splenic focal lesions or splenomegaly. Often in these patients, an adequate splenic biopsy would be sufficient to obtain the correct diagnosis and address the appropriate non-surgical management. While percutaneous fine needle biopsy preserves the spleen and its functions, in some instances the tissue sample obtained is inadequate for a definitive diagnosis. We report a technique of laparoscopic macrobiopsy of the spleen, performed in two patients with splenic focal lesions. It requires, as a first step, the clipping of the splenic artery before the origin of the left gastroepiploic artery, to reduce the risk of bleeding. Macrobiopsy of the spleen, including the focal lesion, was performed using monopolar cautering scissors. This technique provided an adequate amount of tissue for diagnosis, and it was possible to preserve the sple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可吸收网脾包裹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Ⅲ-Ⅳ级脾外伤患者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脾外伤患者,术前常规超声检出28例,漏诊4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阴性4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8例;而超声造影检出所有病灶,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Ⅲ级19例,Ⅳ级13例,与术后探查结果一致;5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提示活动性出血。所有病例均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术后3d内复查,其中29例手术治疗成功,患者腹腔积液消失,脾周显示有强回声膜状物包绕,膜状物内可见片状无增强区,脾脏呈不规则增强。3例手术失败:1例于术后发生感染,超声造影显示脾脏仅下极增强,中上极未见增强;1例于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于脾门处突然中断,脾脏实质未见增强,提示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术后出现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提示仍存在活动性出血,此3例均行再次手术切除脾脏。结论常规超声通过腹腔积液量的动态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而超声造影可通过显示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对脾外伤进行术前准确分级及术后评估,两者结合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3年间收治18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结果: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诊断性脾腔穿刺、腹部B超和CT等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4.4%。本组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其中并发脾窝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对胸背、腹部外伤病人应仔细检查、严密观察。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B超及CT检查可使患者获得满意诊断。  相似文献   

14.
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临床怀疑肝脾外伤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CT或手术对照。结果51例患者中43例确诊肝脾外伤,造影增强超声诊断的灵敏性为97.7%,特异性为100%,而对肝脾损伤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超声,与手术及CT相近。结论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较常规超声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患者CT图像。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均匀弥漫和粟粒结节型2例,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呈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脾脏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呈不均匀强化。16例中,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表现。结论 CT检查对脾脏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长径与肝硬化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望江县人民医院78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出血组38例,非出血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确诊为食管静脉曲张.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Child-Pugh分值、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是否出现腹水情况、是否有红色征,B超检测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直径.结果 两组间在红色征、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直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血组明显高于非出血组.结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长径明显增高,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指标,脾脏长径对于高危食管曲张静脉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需行一级预防的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脾包虫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包虫病的临床,CT和超声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8例脾脏包虫的CT表现为单纯囊肿4例,内囊分离1例,多子囊2例,实质钙化1例,其中6例可见致密清晰的囊壁,囊内为水样低密谋,增强扫描病变区未见增强,4例作了超声检查,其中3例显示双层囊壁,囊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本组中同时伴有肝包虫病者6例,结论:脾包虫病虽然光见,但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在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004—2005年对3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给予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栓塞剂为1mm×1mm×1mm的明胶海绵颗粒。结果:对3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行了部分性脾栓塞,在术后几个小时即可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多在2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各例患者脾脏栓塞后均有明显缩小,5~6周后稳定。3例腹水消退。结论: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该叶段脾实质,防治脾动脉分支短期再通,同时可准确控制脾脏栓塞面积。导管头端尽量深入脾动脉,避开共干动脉,可避免发生胃肠道的栓塞、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G/S分期与脾脏指标的关系。方法361例慢肝患者根据肝穿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S0)到肝硬化(S4)五期,按炎症分为Gl~G4四级。对照组104例为体检健康者。比较慢肝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慢肝不同G/S分期之间脾脏指标的差异。结果慢肝组与对照组脾脏大小、脾动静脉内径以及脾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且慢肝组均大于对照组;G分期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动脉最大速度差异有显著性,且随G分期增高而增大;S分期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与流速、脾动脉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性;不同炎症活动度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动脉最大速度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炎症程度越重诸数值越大;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及血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0.447。结论慢肝患者脾脏增大,脾动静脉内径增宽,脾血流量增多,且随G/S分期增高而增高。脾脏大小、脾动静脉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20.
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结合部分国内外资料,分析讨论7例脾囊肿病例。结果:7例均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4例,其中1例保留了副脾,1例行脾片移植,行半脾及囊肿切除3例。本组均治愈。结论:脾囊肿少见,目前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B超及CT检查,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分别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或脾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