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3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是3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对大肠疾病筛检的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与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对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1次和3次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2次和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1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和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和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无论做几次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对癌检出的敏感性均无差异(P>0.05),但免疫法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P<0.05).结论:①粪隐血检测宜宣教先行,提高受检人的依从性,并且正确留取标本.②用化学法,连续做3次粪隐血试验筛检效率最佳;用免疫法,做2次粪隐血试验检测为好.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粪隐血试验宜选择特异性好的免疫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50~200 μ,g/g)、(2+)(200~2 000μg/g)、(3+)(2 000~4 000μg/g)及(4+)(>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 )(50~200 μ,g/g)、(2 )(200~2 000μg/g)、(3 )(2 000~4 000μg/g)及(4 )(>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 )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几种试剂测定粪隐血,以便寻找更方便、快捷、价廉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化学法(试纸法、联苯胺法)、胶体金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和蚕丝蛋白膜法(按自制方法操作)比较。结果化学法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化学法和胶体金法与蚕丝蛋白膜比较在两组试验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学法对粪隐血试验只能起初筛作用,进口免疫试剂价格过高,蚕丝蛋白膜法可代替免疫法,在临床应用上是理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便隐血与大肠疾病的关系,说明大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份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医院内镜室行肠镜检查患者粪便隐血实验结果 ,并与肠镜检查结果结合分析粪便隐血与大肠疾病的关系。结果大便隐血在大肠癌、异型增生、炎症性肠病、腺瘤、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及无异常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83.33%、66.67%、61.67%、39.22%、33.33%、6.16%。大肠癌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正常肠黏膜(P〈0.05)。癌前病变(异型增生、腺瘤)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正常肠黏膜(P〈0.05)。结论粪便隐血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大便隐血实验对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 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 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n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两种粪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隐性出血及相关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0.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部分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其阴性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处理。方法:将临床工作中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标本分成外观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用匹拉米同化学法进行复检,以发现免疫法中的假阴性结果。结果: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正常组与化学法匹拉米同复检结果一致,而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异常组与化学法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对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而颜色异常时需结合运用化学法进行复检,以避免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粪隐血试验阳性次数在正常人中的构成比差异.3次试验只有1次阳性记为1 ,2次阳性记为2 ,均阳性记为3 .结果:①49例大肠癌CFOBT 和 IFOBT 3 的比率高于2 和1 ,高于腺瘤、炎症和痔疮(P<0.05).②CFOBT 和 IFOBT阳性次数与癌部位无相关性(P》0.05).③CFOBT 和IFOBT在Duke's B、C、D期3 的比率高于Duke's A 期3 的比率(P<0.05).④CFOBT 和IFOBT在>1 cm腺瘤中3 的比率高于≤1 cm腺瘤和多发小腺瘤3 的比率(P<0.05).⑤CFOBT 在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者中假阳性数的构成比高于IFOBT(P<0.05).结论:①无论用哪种方法筛查,大肠恶性病变3 的比率均高,正常和良性病变1 的比率高.②恶性病变1 的概率虽然低,但因大肠恶性病变病灶特点不同,可能出现间断出血,仍需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粪隐血试验阳性次数在正常人中的构成比差异.3次试验只有1次阳性记为1+,2次阳性记为2+,均阳性记为3+.结果:①49例大肠癌CFOBT 和 IFOBT 3+的比率高于2+和1+,高于腺瘤、炎症和痔疮(P<0.05).②CFOBT 和 IFOBT阳性次数与癌部位无相关性(P》0.05).③CFOBT 和IFOBT在Duke's B、C、D期3+的比率高于Duke's A 期3+的比率(P<0.05).④CFOBT 和IFOBT在>1 cm腺瘤中3+的比率高于≤1 cm腺瘤和多发小腺瘤3+的比率(P<0.05).⑤CFOBT 在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者中假阳性数的构成比高于IFOBT(P<0.05).结论:①无论用哪种方法筛查,大肠恶性病变3+的比率均高,正常和良性病变1+的比率高.②恶性病变1+的概率虽然低,但因大肠恶性病变病灶特点不同,可能出现间断出血,仍需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龄人群大肠癌普查的意义。方法 被查对象在不限制饮食的条件下留取晨起粪便20g,以序贯法进行隐血(SOB)检查。1994年以后加做粪免疫白蛋白(MA)试验,筛检阳性者均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的均行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均在肠镜下行电切并每年内镜随访。结果 SOB阳性232人,其中大肠癌3例,临床分期为DUKES'B期2例,DUKES'A期1例。大肠腺瘤130例,有9例间期癌,临床分期以C、D期为多。MA阳性者137例,合并隐血阳性的大肠癌2例,均为间期癌。结论 每年高龄人群SOB、MA普查有一定意义,及时对大肠腺瘤行干涉治疗对高龄人群大肠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镜检尿红细胞和尿潜血经过尿液分析仪检测后的结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新鲜的晨尿,在第一时间用尿液分析仪检测血的阴阳性。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红细胞并数出其个数。根据观察结果对比尿液潜血试验与镜检红细胞的测量准确度。结果用镜检尿红细胞法检测出患者潜血呈阴性的患者数116,呈阳性的患者数140。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出患者潜血呈阴性的患者数102,呈阳性的患者数154。两组结果经χ2检验后得出两组结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尿液分析仪判断出阴性后镜检有红细胞的患者数5名,无红细胞的患者数为97名。判断出阳性后镜检有红细胞的患者数135名,无红细胞的患者数为15名。结果经χ2检验后得出两组结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液潜血试验与镜检红细胞联合起来会增加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甘油三酯,血糖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苏苏  李惠芝 《天津医药》1998,26(3):135-137
对146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病人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血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在该组病人在TG与BG呈显著正相关。2.血清TG和BG水平与体重指数亦呈正相关。3.TG与BG对3种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影响,测定值升高者均比正常值者患病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巩路  刘国威 《天津医药》2008,36(1):18-21
目的:探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干燥综合征(PSS)、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其血液系统损害与血中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79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9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63.7%出现血液系统受损,其中贫血42.5%,白细胞减少38.0%及血小板减少12.8%。抗SSA、SSB抗体阳性率血液受损组(72.8%,25.4%),尤其多系受损组(81.4%,32.6%)高于无血液受损组(50.8%,10.8%);抗ds-DNA抗体阳性率多系受损组(27.9%)高于无血液受损组(12.3%);抗SSA抗体阳性率单系白细胞受损组(90.0%)显著高于无血液受损组(50.8%);仅抗SSA抗体阳性率与血液系统损害呈正相关并与白细胞减少关系最密切(P=0.025)。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及UCTD患者抗SSA抗体与血液受损有关。全部患者血液受损组IgG升高水平比无血液受损组高。结论:血液系统是结缔组织病易侵犯的器官,贫血最常见。抗SSA抗体可能参与了结缔组织病血液损害发生机制,尤其与白细胞减少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7.
夏羽菡  谢小亮  陈静  施磊  李海  张东 《中国药房》2012,(46):4396-4399
目的:调查结直肠癌(CRC)手术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状况,为临床开展合理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CRC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次日晨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状况。NRS≥3分判定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BMI)〈18.5kg·m-2判定为营养不良。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结果:共有120例患者入选并完成NRS评分,NRS-2002适用率为100%;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33%,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5.00%,其中年龄≥65岁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41.67%)高于年龄〈65岁患者(23.33%)(P〈0.05)。营养支持均在术后进行,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比例为34.7∶1。结论:NRS-2002适用于CRC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部分CRC手术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应重视患者入院时的营养风险筛查。肠内营养支持比例明显偏低,存在依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合理现象。建议通过营养支持小组(NST)协作机制,由医、药、护、营养、检验等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合理的临床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