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各项参数对冠心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50例健康人群和5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体平均(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带(PDW)。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四项参数冠心病组的PLT和PC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PDW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在冠心病的发生过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四项参数的监测可以对冠心病的早期发现、治疗效果的评判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活化血小板和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由人体骨髓内的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1 ] 。在正常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破损暴露出血管内皮胶原等结构 ,血小板可直接或通过血浆蛋白如vWF等介导粘附血管内皮下组织。当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时或当血小板受到凝血过程或组织损伤过程中分泌的凝血酶、ADP等血小板活化剂作用时 ,可发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脑梗塞与糖尿病患者的活化血小板与血小板四项参数 ,并与正常人作对照 ,以观察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1 对象 观察组为经临床明确诊断的本院… 相似文献
3.
用Baker-810型血小板分析仪对102名健康人、67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冠心病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类型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塞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10.16±2.07)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1.87±2.9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塞组的血小板压积(0.17±0.07)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0.13±0.0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中,定量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和活性改变时,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压积不失为一个较为敏感的辅助性参数,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初期PLT、PCT明显降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PLT、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组(P<0.01);同时MPV、PDW高于对照组、恢复组(P<0.01).低血压休克期最明显,其改变与骨髓及血小板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动态监测对判断疾病状态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分析,寻求对子痫前期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措施。方法将51例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妊娠26例作对照,分析其四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妊娠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子痫前期孕妇产后各参数值与产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对评价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预测子痫前期病情有重要意义,为防范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提供了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方法:检测72例肝硬化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组血小板4项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hildB组明显低于ChildA组,ChildC组明显低于ChildB组,肝硬化出血组血小板4项参数亦明显低于非出血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现况,并与10年间结果对比,为改进冠心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就诊≥80岁冠心病患者,调查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种类及联合用药等情况。结果共收集447例患者,男性420例(94.0%),女性27例(6.0%),年龄(88.5±4.8)岁,体质量指数(23.5±4.0)kg/m2,≥24 kg/m2者占47.4%。(1)抗血小板药物总使用率为75.4%,与2005年、2012年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2)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高血压77.6%,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78.4%,糖尿病83.4%,血脂紊乱14.3%,吸烟72.3%;各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3)危险因素达标率:血压42.2%,血糖47.3%,总胆固醇37.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6%。与2012年比较,各危险因素治疗率及血压达标率明显偏低(P0.01),血脂达标率明显升高(P0.05);(4)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硝酸酯类66.2%,β受体阻滞剂32.0%,调脂药60.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25.5%/31.3%,除β受体阻滞剂外均高于2012年。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10年前有所提高,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及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均有所改善,但依指南推荐目标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合临床观察资料,分析提高冠心病疾患治愈疗效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6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症状态变化情况,对比药物疗效情况。结果患者病情好转,其中研究组患者病情稳定性、病症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疾患治疗中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很高,推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Gen’s-Ⅱ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0例CHD患者(其中心绞痛组(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以及3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两组不同类型CHD患者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PLT呈负相关,PDW与MPV呈正相关。结论监测CHD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对CHD的预防、诊治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3例CHD患者和8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含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25±78)×109/L、9.85±1.61fl、18.78±0.72%,对照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19±72)×109 /L、8.53±0.95fl、16.57±0.53%。经统计学处理,冠心病组的MPV和PDW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仪三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d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thrombin、MA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d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MAADP显著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宋娟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4):811-812,81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试验的变化在各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6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采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结果:PLT、PCT、MPV、PDW、P-LCR、TT、PT、PT-INR、APTT、FBG等指标中,其中急性肝炎所有检测指标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BG含量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对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防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狭窄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行介入治疗的25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各125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辛伐他汀40~80mg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常规剂量降脂治疗治疗。对两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左室射血分数、血脂指标变化情况及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LVEF、各血脂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为2.4%(3/125),明显低于对照组8.0%(10/125)(χ2=4.31,P﹤0.05)。用药期间两组肝肾功、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改善介入术后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血脂指标,并具有预防冠脉再狭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现状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初次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接受随访的1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术后1年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年,服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依从的患者有599名(49.8%),101名(8.4%)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患者停药是自认为没必要和害怕副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与年龄(OR=1.027,95%C/:1.005~1.048)、受教育程度(OR=4.206,95%C/:1.064~16.625)和合并疾病数量相关(OR=0.653,95%CI:O.450~0.947)。术后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PCI术后发生MACE相关(OR=0.203,95%C/:0.117—0.354)。结论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良,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代谢综合征(MS)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5例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冠心病组患者是否伴有MS分为2个亚组,伴MS组(25例)和不伴MS组(70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测定血糖、血脂和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相关指标,分析MPV与伴有MS的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外周血MPV(11.0±3.5)fl较正常对照组(8.9±0.50)fl明显增高(P<0.05)。伴MS组和不伴MS组的外周血MPV(11.6±5.3)fl和(10.7±5.3)f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MPV与BM I(r=0.371,P<0.01)、SBP(r=0.231,P<0.05)、DBP(r=0.211,P<0.05)、TC(r=0.292,P<0.01)、TG(r=0.268,P<0.05)、FPG(r=0.210,P<0.05)呈明显正相关,而与HDL-C呈明显负相关(r=-0.212,P<0.05);随着MS的组分增加,外周血MPV未表现出同步性增高,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CHD)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为CHF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4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疗的CHD伴发CHF的患者7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n=36)组和曲美他嗪治疗(B,n=36)组.观察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对照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最大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和B组中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P<0.05或P<0.01),但B组的改善显著优于A组(P<0.05).A和B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2.8%和75.0%,B组疗效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CHF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