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逼尿肌收缩性与顺应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重物坠落法联合尿动力学筛选法建立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非穴组。电针14次后,采取尿动力学检测各组膀胱顺应性,行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检测最小收缩张力和收缩频率,观察各组逼尿肌收缩性,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逼尿肌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下降(0.05),逼尿肌最小收缩张力增加(0.05),收缩频率下降(0.05),-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减少(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关元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升高(0.01),最小收缩张力减少(0.01),收缩频率升高(0.01),-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增加(0.01);电针关元组与电针非穴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对低顺应性膀胱大鼠,电针关元穴可能是通过上调逼尿肌中-SMA表达,提高逼尿肌收缩性,从而改善其顺应性,且穴位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神经源膀胱大鼠逼尿肌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组和电针非关元穴组,采用重物坠落法建立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模型,两电针组给予电针处理,持续14d。采用尿动力学检测膀胱顺应性,肌条实验检测大鼠离体逼尿肌最小收缩力及收缩频率以检测其顺应性。结果模型组膀胱顺应性及逼尿肌顺应性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0.05);关元穴组膀胱顺应性及逼尿肌顺应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非关元穴位组(0.05)。结论电针关元穴可提高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膀胱逼尿肌顺应性,穴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制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犬神经原性膀胱动物模型并进行动物表现、尿动力学及膀胱造影分析。方法 10只雌性杂交犬,分为两组。骶上组5只在第4~5腰椎间隙水平横断脊髓,骶下组5只在横断脊髓后再完全破坏骶髓。观察术后犬表现,尿动力学分析犬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尿道压力。进行膀胱造影。结果 骶上组犬术后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力分别增加,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骶下组犬的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力分别增加,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骶下组犬膀胱造影显示膀胱容量增大。结论 犬骶上型和骶下型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均符合脊髓损伤恢复期的膀胱表现,两模型适于进行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家兔不完全梗阻所致不稳定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行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芍药甘草汤灌胃。对比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尿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差异(P〉0.05),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力和膀胱最大顺应性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能够降低家兔不完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的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同时能够改善膀胱顺应性。而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及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善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10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分析患儿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各指标好转情况及体感诱发电位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行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手术后,经尿动力学检查,患儿膀胱容量与正常容量比值较术前有所增加(P 〈0.05);手术后患儿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体感诱发电位,患儿手术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潜伏期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其体感诱发电位波形也由术前的不稳定、缺如改善至稳定、规则。结论患儿尿动力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各项指标的改善,说明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手术的有效性,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智慧  王彦彬  诸靖宇  黄邦高  周鹏  宋晨 《浙江医学》2013,(24):2158-2160,2175
目的探讨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建立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模型。,电针对照组与电针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均进行电极植入;电针治疗组进行电调节治疗,1次/d,连续治疗4周;正常组常规饲养。3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组治疗4周后均行尿动力学测定,同时处死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M3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指标中,电针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膀胱M3R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调节促进脊髓损伤早期膀胱逼尿肌组织中M3R的高表达,抑制逼尿肌纤维化,改善膀胱顺应性。  相似文献   

7.
吴越  邓玮  张国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793-1795,1799
目的探讨并评估经尿道低压灌注下四区分割法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患者术前选择性实施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手术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1例,平均年龄69.5岁,平均病程5a。31例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截石位插管测定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稳定性和顺应性、逼尿肌压力等。按四区分割法实施前列腺剜切术,术后加强盆底肌功能锻炼,低顺应性膀胱术后加强膀胱容量训练,高顺应性膀胱加用α受体阻滞剂。结果术前27例I、Ⅱ度增生和4例III度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中、重度膀胱出口梗阻(BOO),最大尿流率(Qmax)均〈15(11±3.6)mL/s,平均尿量〉160mL,平均尿流率〈10mL/s。不稳定膀胱(DI)7例(23%),低顺应性膀胱4例(13%),高顺应性膀胱2例(7%),无明显逼尿肌异常1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Qmax达17.3mL/s。6例膀胱测压未达到40cm H2O,且充盈过程中无DI发生,保留膀胱造瘘出院,半年后再次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部分恢复,2例功能无改善,则长期留置造瘘管。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比较值高等优点,对BPH的手术方案、治疗时机选择和疗效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未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msor tstability,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 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9.
老龄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逼尿肌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龄后膀胱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 以24月龄大鼠为老龄组,6月龄大鼠为青龄组,通过充盈期膀胱测压和膀胱逼尿肌组织Masson法染色,对两组大鼠的尿动力学指标和膀胱逼尿肌的不同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充盈期膀胱测压老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漏尿点压无明显差异。老龄大鼠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较青龄组高;逼尿肌组织结构老龄大鼠逼尿肌中纤维组织显著增加;平滑肌成分显著减少。结论 老龄可引起大鼠膀胱结构功能改变,其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为研究老年人排尿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次髎""三阴交""中极"穴对完全性骶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模型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逼尿肌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phosphorylated myosin, p-MLC)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治疗完全性骶髓损伤后NB的可能机制。方法 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剩余大鼠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成骶髓损伤NB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大鼠术后第20天取双侧"次髎""三阴交"及"中极"进行电针干预,连续10 d,1次/d,20 min/次,其余大鼠不做干预处理;干预结束后对比观察各组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逼尿肌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比较逼尿肌组织中MLCK、MLC、p-ML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力明显下降(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漏尿点压力显著升高(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降低(P0.05或P0.01)。(2)光镜下空白组、假手术组逼尿肌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肌纤维萎缩严重、大量的间质结构填充,电针组肌纤维轻度萎缩。(3)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逼尿肌中MLCK、MLC、p-ML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逼尿肌中MLCK、MLC、p-MLC蛋白含量增高(P0.05或P0.01)。结论电针穴位"次髎""三阴交"及"中极"能够减轻完全性骶髓损伤NB模型大鼠逼尿肌萎缩、提高漏尿点压力、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从而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通过提高逼尿肌组织中MLCK、MLC、p-MLC含量从而增加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可能是电针产生治疗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及下尿路梗阻(LUTO)对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8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LUTS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将其归类为三组,分别为LUTS伴DI组11例、LUTS合并LUTO组41例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29例,对三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初感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各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初始逼尿肌压无差异(P>0.05).比较LUTS伴DI组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的储尿期指标,LUTS合并LUTO伴DI组DI最大逼尿肌压更高、DI幅度增加(P<0.05).结论 DI患者残余尿及膀胱功能容量减少、膀胱感觉敏感,LUTO伴DI患者DI幅度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增强;最大尿流率对LUTO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准确诊断DI和LUTO,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膀胱造瘘组、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每组10只。制作大鼠骶髓和骶髓上损伤模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后,取膀胱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变化。结果各组膀胱ICC数量比较:正常组与膀胱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反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改变可能与ICC数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测60例IBS—D患者,根据是否有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采用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仅检测IBS—D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以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增加腹压时,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分别为(3.1±0.9)和(3.0±1.0)kPa,低于正常对照组(3.6±1.6)kPa(P〈0.05)。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竞义(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大耐受性Hp阳性组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存在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控能力减弱。Hp感染对IBS—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无影响,但可能影响IBS—D患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模型组、正常组不治疗,3组均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辣椒素受体VR1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电针组和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亦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疗后电针组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比模型组少,比正常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VR1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80例D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降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硫辛酸,2组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改变、治疗效果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各项尿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MFR)、膀胱最大测压容积(VMB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可明显改善DNB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缓解症状。硫辛酸可提高DNB患者抗氧化应激功能,从而为硫辛酸治疗DNB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对家兔神经损伤性尿潴留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分为模型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术后予中药及针灸治疗,余两组术后不做特殊处理。4d后分别进行排尿阈值及残余尿量测定,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测定各组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膀胱内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模型组膀胱内压(P〈0.05)。实验组排尿阈值、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表达,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可以提高神经损伤性尿潴留家兔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提高膀胱压力,降低排尿阂值和残余尿量,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20例CFS患者与2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对照,CFS患者采用电针肾俞、足三里进行治疗。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受试者进行24h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的动态检测。结果:余弦法分析发现,健康组和CFS组治疗后各项指标都具有昼夜节律(P〈0.05);CFS组治疗前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P〉0.05),其余指标具有昼夜节律(P〈0.05),但CFS组治疗前昼夜节律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和褪黑素峰值相位后移而皮质醇峰值相位超前;电针治疗后,CFS组振幅明显提高,峰值相位接近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CFS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电针对其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56-57,60
目的探讨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尿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10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给予舍尼亭联合可多华和可多华单用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Qmax、Pdet、VV、PVR、24 h排尿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et、PVR、24 h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VV则显著升高(P均<0.05),Qmax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例(11.11%)、对照组5例(9.26%)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尿动力学,缓解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尿潴留(AUR)的临床价值。方法 103例老年男性AUR患者保留导尿2~5 d后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拔管失败者分别于AUR发生后4周和12周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初次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03例AUR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组(DUA组,n=36)和非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UA组,n=67)。DUA组患者年龄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NDUA组(P〈0.05,P〈0.01),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103例患者AUR发生4周时尿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AUR发生1周内(P〈0.01或P〈0.05),但与1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有效评估AUR老年男性的膀胱功能,AUR发生4周时进行检查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