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移植术1053例次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临床肾移植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 10 5 3例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从供肾及移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等对移植效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88年前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硫唑嘌呤 (Aza)和泼尼松 (Pred)二联用药 ,人 /肾 1年存活率为 6 9.3% /6 9.0 % ,3年为 4 3.0 % /42 .6 % ,5年为 30 .7% /2 7.8% ;1989年后采用环孢素A(CsA)、Aza和Pred三联用药 ,人 /肾 1年存活率为 93.2 % /92 .4 % ,3年为 79.3% /78.2 % ,5年为 6 6 .2 % /6 4 .2 %。术后早期并发症以急性排斥反应为主 ,晚期主要是移植肾慢性功能丧失 ,后者是导致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只要治疗及时 ,80 %的急性排斥反应能够得到逆转。结论 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 ,术后免疫抑制药的合理应用 ,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2300例次肾移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对1972-2000年10月间2300例次肾移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统计肾移植后受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受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1)自1985年使用环孢素A(CsA)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肾均存活)为87.33%,3年为80.17%,5年为67.04%。(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53例,1年移植肾存活率83.4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43%(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46%(23/1580)。(5)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型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利用于移植肾的长期存率。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 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2508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的因素,提高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79年1月~2008年6月2508例次肾脏移植资料,分析患者术前状况、组织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供肾的切取、灌注、热冷缺血时间、植肾技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再次移植等因素对移植效果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①移植效果:总体人/肾存活率81.4%/76.3%;近10年来,1、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5/93.2、88.6/81.6和74.7/71.3;186例活体亲属供者随访均健康存活,受者1年人/肾健康存活率98.5%/95.5%;②排斥反应:超级排斥反应发生率0.7%,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13.7%,近十年来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7.4%;③术后并发症:发生各种感染787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275例,药物毒副作用590例,肾动脉及肾破裂19例;晚期输尿管梗阻39例,恶性肿瘤28例;④死亡原因:前三位的分别是感染占47.3%,心脑血管并发症占34.8%,肝功能衰竭占10.9%。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HLA配型、加强PRA检测是提高存活率的基础;高质量的供肾和娴熟的移植技术是肾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个体化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移植后治疗的重点,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是目前首选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加强感染的早期监测、预防性治疗是术后早期治疗的另一关键.加强患者的随访,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指导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公司LAT1240、LM720R、SSP2LB试剂,准确检测112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体内PRA的水平及其抗体的特异性,评估其致敏状态,应用CREGs配型标准选择最匹配的供者。结果112例受者中,HLA-Ⅰ类抗体阳性43例,Ⅱ类抗体阳性39例,Ⅰ、Ⅱ类抗体均为阳性30例;HLA配型0~5个位点错配数分别为6、39、38、21、7、1例,术后移植肾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排斥反应18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13例(其中移植肾带功能死亡5例)。目前人存活99例,肾存活96例,5年、3年和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6.21%、86.96%和91.96%。结论运用CREGs配型原则,能使供、受者间的HLA相配率显著提高,可减少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早期各种功能状态的治疗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 不同的肾功能状态下,三种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96例肾移植患者根据其初始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分为A、B、C三组。A组: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Aza) 泥尼松(Pred);B组:CsA 霉酚酸酯(MMF)+Pred;C组:他克莫司(FK506)+MMF(或Aza) Pred。根据移植后早期肾功能状态,将患者分成肾功能即刻恢复正常(IGF)、缓慢恢复正常(SGF)、未恢复正常(AGF)和延迟恢复正常(DGF)四种情况。统计四种肾功能状态下,A、B、C三组患者的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治疗逆转率、药物副作用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四种不同肾功能状态下,B组或C组患者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B组和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B组或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肾移植后各种肾功能状态下,B组和C组的免疫抑制方案,都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我们比较了不同抗排斥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在预后、术后各种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旨在探讨理想的免疫抑制方案。 1.对象和方法:收集自1993年至2003年成功实施肾移植患者249例,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硫唑嘌呤(Aza)组(应用Aza+环孢素A+激素)与霉酚酸酯(MMF)组(MMF+环孢素A+激素),其中Aza组89例,MMF组160例。统计分析两组移植肾及受者1年存活率、1年无病症比例(肾移植术后1年内无任何并发症,肾功能良好者)及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性排斥、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肝损害、白细胞减少等)等。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2-1999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26例,其中4例并发恶性肿瘤,现报告如下。例1男,56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并发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1996年行肾移植术,手术后肾功能3 d恢复正常,术后应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疗法。3年后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胃印戒细胞癌,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因晚期胃癌带肾死亡。例2男,37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于1995年1月行肾移植术,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常规使用CsA、Aza、Pred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术后2年出现移植肾肾炎,增加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9.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HLA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案相同情况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同期进行的、HLA配型情况相近的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组术后人/肾1年及3年存活率、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3年内的。肾功能。结果12例供者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明显影响。术后1年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为16.7%和22.7%(P〈0.05);人/肾1年和3年存活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分别为100%(12/12)/91.7%(11/12)和91.7%(11/12)/83.3%(10/12),尸体供。肾组分别为100%(22/22)/90.9%(20/22)和95.4%(21/22)/86.4%(19/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内的。肾功能,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明显优于尸体供肾移植组(P〈0.05)。结论在HLA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案相同的情况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优于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10.
尸体肾移植1210例总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尸体肾移植手术经验,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方法 回顾分析1986-2003年1210例肾移植患者取肾、手术技术、免疫抑制药应用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等资料。男773例,女437例,年龄6~75岁。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1047例),1210例淋巴毒细胞试验均〈10%,640例行PRA测定,340例HLA-A、B、DR配对。结果 1986-1996年免疫抑制剂采用环孢素A(CsA)、泼尼松(Pred)、硫唑嘌呤(Aza),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6%/95%、85%/80%、65%/64%,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99/205,48%)。1997-2003年免疫抑制剂采用CsA、Pred、骁悉(MMF),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6%/96%、87%/82%、66%/65%,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14/25,56%)。结论 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是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人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312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2个以上位点并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149例;另一组为同期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0-2个位点者,163例。比较两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及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I类抗原0、1、2错配百分比分别为16.7%、41.6%和34.2%,传统配型者分别为6.7%、21.5%和71.8%。CREGs 0、1错配组相配率显著高于传统配型对应组(P<0.01)。术后1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各对应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低于A、B2错配组(P<0.05)。移植肾1年存活率各对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高于A、B2错配组(P<0.05)。结论: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移植肾1年存活率,并不增加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等待供肾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机遇。  相似文献   

12.
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再次肾移植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再次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6例首次肾移植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首次肾移植失败的原因,17例为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为急性排斥反应,55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为移植肾破裂,1例为严重肾结核;再次移植前,3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或补体依赖细胞毒(CDC)阳性;再次移植后,16例采用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Az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70例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Aza(或霉酚酸酯)及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方案,32例再次移植前后接受抗体诱导治疗。结果再移植组人/肾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4.8%/61.6%、79.1%/45.3%和58.1%/41.9%,对照组分别为89.5%/79.1%、81.4%/74.4%和67.4%/58.1%,两组人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各时间段的肾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抗体诱导治疗者以及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优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者和仅用Aza、Pred治疗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再移植组明显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再移植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移植者。结论再次移植的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肾移植4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4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及移植肾存活情况,受者生长发育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儿童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尿漏1例,肝功能损害8例,肺部感染8例,全骨髓抑制3例,粒细胞减少2例,输尿管坏死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术后4周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1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均为100%,3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7.4%。结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儿童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应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患者可能影响移植肾存活相关的20个因素47个水平,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2例的1、2和3年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8%、96%和94%;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0%、87%和83%。总的移植肾半生存期为4.7年。单因素分析,群体反应抗体水平和动态变化、供体特异性抗体、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冷缺血时间、早期肾功能、血肌酐水平和免疫诱导剂等9个因素;多因素分析,急性排斥、供体特异性抗体和群体反应抗体类型等3个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同时分析,急性排斥和供体特异性抗体2个因素,对致敏受者移植肾短期和长期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响(P<0.05)。结论:高质量的供肾、群体反应抗体动态监测、尽力避免和有效处理术前和术后相关危险因素,对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六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我院自1978年8月至1994年12月的517例肾移植患者中,有6例发生恶性肿瘤,发生率1.2%。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35~49岁。移植前诊断均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术前均行血液透析。术后应用硫晔瞟吟(Aza)和泼尼松(Pred)二联用药2例,应用环抱素A(CsA)、Aza和Pred三联用药《例。移植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6例中发生膀航移行细胞癌2例,大脑网状细胞肉瘤、面部皮肤鳞癌、福主肾透明细胞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各1例。移植后诊断恶性肿瘤的时间为术后4个月~10年,平均…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肾移植的临床研究(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肾移植的术式、术后用药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分析13例儿童患者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儿童患者肾移植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8.4%(5/13),肾小管坏死发生率30.7%(4/13),术后发生肾周积液2例,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儿童肾移植的术式应根据受者血管情况选择移植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也可与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端侧吻合。免疫抑制剂用量应比成人稍高。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特点(附2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移植的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免疫移植剂应用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2例儿童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尸体肾移植21例,活体亲属供肾的肾移植1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总动脉吻合8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外动脉吻合3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内动脉吻合11例.免疫抑制剂方案:7例为CsA加Aza加Pred;9例为CsA加MMF加Pred;6例为FK506加MMF加Pred.结果: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 96.6%/ 94.8%, 88.2%/ 81.8%, 82.5%/ 76.3%;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各为 18.1%;术后免疫抑制剂每千克体重剂量较成人显著高.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成功的手术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患者相当重要;加强随访,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331例肾移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和分析新疆地区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331例肾移植受者(汉族235例,少数民族96例)均接受汉族尸体供肾,对受者移植前、后影响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汉族和少数民族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患者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均略高于少数民族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0.28%和83.33%,3年存活率分别为76.79%和68.92%,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方案与移植肾的存活率密切相关(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仅有急性排斥反应与移植肾的存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短期及中期疗效相近,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1140例次总结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 总结肾移植经验、改善移植效果、提高长期康复率。方法 总结1979年1月至2000年6月1140例次肾脏移植资料,分析患者状况、组织配型、供肾情况、移植手术、移植并发症、免疫抑制治疗等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及其它影响移植效果的因素。结果 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3.5/88.6、76.4/70.2和65.5/61.4其中近5年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1/90.2、79.2/75.3和69.9/65.1;超急性排斥发生率2.19%,急性排斥(AR)21.4%,慢性排斥(CR)17.9%移植后发生感染42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151例,药物毒性作用340例;共死亡336例,因感染死亡占47.3%,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占34.8%。结论 (1)充分的术前准备是肾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提高肾及移植手术的质量是提高存活率的基础,加强组织配型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之一。(2)并发症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预防移植肾慢性失功是稀薄标兵 中晚期处理的重点,坚持出院后患者的随访对提高长期康复率有决定性的作用;(3)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移植后治疗的重点,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是目前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免疫抑制剂的不同组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预防排斥反应者37例(Aza组),采用CsA、霉酚酸酯(MMF)及Pred三联用药者35例(MMF组)。比较分析两个组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在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继发感染发生率等方面,MMF组与Aza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Aza组明显高于MMF组(P<0.05)。结论 在药物性肝损伤方面,以MMF、CsA及Pred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较CsA、Aza及Pred方案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