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2.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洪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3.
林家坤 《江苏中医》1998,19(11):6-7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法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5.
韩平 《国医论坛》1996,11(2):9-10
赵本《伤寒论》219条所列症状均为阳明经热症,并没有太、少症状,首冠以“三阳合病”当是指过去而言。笔者采用“以意逆志”的推理方法,与220条内容体例上下对照,揣测补入“太阳柴胡证罢”6字,此条义理明达,即是:219条言三阳合病“太少证罢”出现阳明经热症者可用清法白虎剂;220条言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出现阳明腑实证可用下法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6.
谈白虎汤四大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首载,是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人依据先贤的文献记载及临证用方经验,将白虎汤的应用归纳为“大热、大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即今之所谓“白虎汤四大症”。然细考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白虎汤的三条原文,似有不合:  相似文献   

7.
许戈 《吉林中医药》1998,18(6):28-29
1 白虎汤的方源及主治证 白虎汤最初见于伤寒论治疗阳明经邪热壮盛的症候。临床上凡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为典型白虎汤证。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认真研读《伤寒论》原文基础上,对阳明热证进行辨析,认为阳明热证可从三焦分治.热郁上焦的栀子豉汤证,以烦躁、发热、失眠、嘈杂为辨证要点.热盛中焦,可辨证使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以发热、恶热、脉(浮)滑为辨证要点;白虎加人参汤证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辨证要点,而口渴是最关键症状.所谓“四大”是指白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伤寒、温病理论的温习,结合临床实际,对白虎加人参汤谈一些不成熟的认识,错误之处,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一、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的不同点。两方的临床运用不同点,仲景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条文中提到病经误治,损伤津气,邪热内传阳明,津气不足。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两方使用的主要鉴别点是脉象。“脉洪大有力者”,选用白虎汤,“脉洪大而芤者”,则选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一提法被中医界定为临床选用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符合临床实际,理由有二:一是阳明经证津气亏损重证可以见到“脉洪大而芤”,但轻  相似文献   

10.
<正> 白虎汤为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用治阳明经证。后世医家推崇为清热生津之剂,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四大证为辨证要点。笔者经反复学习《伤寒论》原文,并结合临床印证,感到白虎汤善清热而未能生津,以阳明经证之大热而无大烦渴为其主治证。因而对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阳明四大证之说提出质疑,以昭仲景本旨,并正后世偏论。探仲景原旨议后世偏言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181)。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  相似文献   

11.
石膏退热心悟武进县中医院(213100)陈耀兴1外感发热配伍石膏可清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白虎汤”,以生石膏为君治疗阳明经证之大热、大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给后世医家治疗热性病之危、急、重症拓宽了道路,但亦有后世医者因畏白虎汤中生石膏之寒凉,或...  相似文献   

12.
<正>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温疟”。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白虎汤的疗效极佳,治病范围甚广。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变为白虎地黄汤、白虎苍术汤、犀角地黄合白虎汤、清暑益气汤、化斑汤。如用之得当,对温热等病,确能收到卓效。早在50年代,全国各地采用本方治疗乙脑、流脑等急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急诊的进展,临床运用更广,取得一定成绩。但对白虎汤证极少讨论,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提出探讨。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证主方。从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的组成看,应属于清气泄热、除烦生津的方剂。方中石膏辛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60年四月号刊载了万友生同志“为什么白虎汤证会恶风塞”一文。读过之后,觉得在某些论点上有提出商榷的必要。现将笔者个人的意见申述于下,希万同志暨医界先进予以指正。万同志的文章着重分析了白虎汤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有属“阳热宣发”和属“阳热郁遏”的不同病理机转。认为“白虎汤证如有呈现时时恶风与背微恶寒证的,是因阳明经热郁而不舒所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是《伤寒论》著明方剂之一,见于太阳、阳明、厥阴各篇,后世研究伤寒者多把白虎汤列为阳明经主方,而与阳明腑证的三气汤相对待,笔者二十年前有幸承姚荷生教授承详予分析指出,白虎、承气诸汤分别列作  相似文献   

15.
白虎汤化裁应用体会武进市中医医院(213161)陈耀兴关键词热证白虎汤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是治疗阳明病经证之主方。笔者临床用之退热,功效显著,兹整理偶得如下。1表邪化热,白虎与解表药同用临证发现热病表邪化热传入阳明甚为多见,其治...  相似文献   

16.
证象白虎而实非白虎汤证翁××,女,28岁。怀妊六月有余,发病廿余天。初为外感寒邪,服药身痛除而发热不退,汗多湿透内衣,口渴,心烦,便秘,脉浮大而数,舌红苔薄黄。某医诊为“阳明经证”,处以白虎汤不效。邀我诊时,认为药证相符,然何以服之不应?细询其热不甚高(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口渴不多饮,汗出甚于夜,诊脉虽浮大而重按无力。再舌红为阴虚之象,苔黄薄而干系内热津伤。综合分析,虽证象白虎,但病机非阳明气分大热。复思其重身气血易亏。辨证以阴虚内热立论,投当归六黄汤五剂。热退汗止,诸证悉除。  相似文献   

17.
崔连有 《四川中医》1999,17(6):15-15
口渴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医圣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中分别称其为“渴欲饮水”、“口煤咽干”、“舌上操而渴”、“大烦渴”、“消渴”等,并对其治法做了详尽的阐述,给后人治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其对口渴的治法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王清热生津止渴法伤寒邪在太阳不解,易化热内传阳明,而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之阳明经证。如(伤寒论》26条:“服桂技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伤寒论》22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揭者均属热在阳明,…  相似文献   

18.
“阳明居中主土”,为“万物所归”(张仲景),“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吴又可),“阳明如市,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吴鞠通),说明阳明病证既可见于伤寒,亦可见于温病,在临证辨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个人临床体会,认为阳明经“四大证”治宜白虎加大黄汤。下面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道。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伤寒论》180条),这是阳明病的总纲。众所周知,“胃家”当包括胃与大肠。因此,阳明病以里热实证为特征,随着里热之邪与肠中积滞互结与否,而分为两大类型:即有热无积之无形实热的阳明经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有 5条原文论及白虎加人参汤证治 ,古今医者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治疗阳明胃热炽盛、气阴两亏所致诸症疗效确切 ,值得重视。笔者通过复习文献 ,发现历代医家对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有关问题争论颇多 ,至今尚未定论。在此 ,有必要提出来 ,加以讨论。1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问题《伤寒论》1 73条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 74条 :“伤寒 ,无大热 ,口燥渴 ,心烦 ,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对白虎加…  相似文献   

20.
探析白虎汤临床应用及禁忌证。根据临床应用白虎汤的范围及经验 ,分析清代温病学家吴瑭白虎“四禁”。指出只要抓住里热炽盛 ,白虎汤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 ,不必受吴瑭白虎“四禁”所束缚。吴瑭四禁的不妥在于每禁只提一个症状 ,而没有把着眼点放在证上 ,因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不能代表疾病的本质——证。白虎汤四禁的提法混淆了症与证的关系。白虎汤为达热出表、清气分热的主方 ,其禁忌证应是“若非阳明气分热盛 ,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