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 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05-2010年浙江省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方法 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致病因素、时间分布、责任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浙江省网络直报食物中毒事件134起,发病3703例,死亡7例,事件以夏秋季高发。微生物类食物中毒事件数和发病数远远超过其余类别。造成死亡的中毒原因主要为河豚鱼、毒蘑菇及亚硝酸盐。学校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和家庭是食物中毒高发的主要场所或责任单位。 结论 需加强海产品的流通环节管理,做好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落实食品安全知识健康教育,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省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变化,提出当前防控重点。 方法 对2006-2011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1992-2004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 2006-2011年浙江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06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67.92%),其中又以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占33.33%)。误食河豚鱼、毒蘑菇、亚硝酸盐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占71.70%),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高峰更为明显。学校、厂矿企业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发生场所(分别占54.72%和14.15%),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是常见责任单位(分别占48.11%和17.92%)。 结论 近年浙江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模及严重程度均呈现明显下降,当前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重点类型为副溶血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盈江县3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的事件的发生提供衣据。方法对2008年5~7月盈江县发生3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对照常见毒菌图谱与检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3起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病10例,其中死亡2例,中毒者的临床特点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手足乏力和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等,平均潜伏期为30min~2h。病例均为家庭内就餐之后发生,共同的暴露因素是当前正值雨季,也是野生菌大量生长繁殖季节,村民在不知野生菌有毒与否的情况下,盲目采摘食用致使发生了这3起食物中毒事件。采集到3起食物中毒的野生菌标本,对照常见毒菌图谱,其中1份是常见毒菌图谱中有的“毛柄白毒伞”毒菌,另外2份是常见毒菌图谱中没有的,一般的野生菌。结论盈江县3起食物中毒事件均为野生菌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中的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中毒的识别、防控能力。方法 S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统计中毒事件具体发生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有4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9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4起。共224例患者,其中119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80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185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68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17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节为主,发生季节以4~9月份为高发季节;其中9起副溶血性弧菌近半数均发生在9月份。17起食物中毒分布地点依次为食堂9起(52.94%)、餐饮服务单位7起(41.18%)、家庭餐桌1起(5.88%)。结论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具体特征,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8年全国第三季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23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报告事件119起,中毒3 488例,死亡27例,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2 643例,死亡27例。 第三季度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最多,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42.02%和69.29%;真菌性食物中毒报告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55.56%。 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32.77%和92.59%,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51.46%。结论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降,中毒人数有所增加。 建议加强对饮食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特别是在学校开学季,做好集体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等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的识别能力;普及正确的食物加工方法和自救互救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州)L县发生的一起由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因素,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资料、明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集剩余食物样本及现场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9例临床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食用自采的野生蘑菇。检测样本与变红岐盖伞的核酸序列覆盖度为100.00%,一致度为96.06%,属于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临夏州首次报道变红岐盖伞近似种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此次暴发是由于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变红岐盖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野生蘑菇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告知群众不要轻信民间流传的有毒野生蘑菇识别方法,建议在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广播电视等方法发出预警,积极宣传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谨防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 中毒识别、防控能力。 方法:收集 2016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据,运用 EXCEL 表 格统计中毒事件发生具体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 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 有 4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9 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 起。 共 224 例患者,其中 119 例出现呕吐症状, 180 例出现腹痛症状, 185 例出现腹泻症状, 68 例出现发热症状。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在 4 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为主,以 4~9 月 份为高发季节, 其中 9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 5 起发生在 9 月份。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依次为食堂 9 起 ( 52.94% )、餐饮服务单位 7 起( 41.18% )、家庭餐桌 1 起( 5.88% )。结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具体特征, 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2013年6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 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 结果 2013年1-5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低于20052011年平均水平;2013年1-5月法定传染病整体疫情比去年同期下降11%,但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等一直呈高发态势。2013年6月将是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之一,但发生水平应低于4、5月,同时6月后逐步进入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人感染H7N9禽流感仍有出现个别散在病例的可能性;全国手足口病整体发病水平将呈高发态势;霍乱进入流行季节,不排除出现局部暴发的可能;登革热和疟疾病例仍将以归国人员输入性病例为主;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目前已过了发病高峰季节。食物中毒事件可能进一步上升。进入2013年5月以来,国际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数较前明显增多,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范围有所扩大。 结论 预计2013年6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6月类似,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及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阐述其发生规律,为蘑菇中毒预防控制和诊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2004~ 2014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并对2010~2014年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场所、人群的职业分布和事件鉴定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576起,中毒3 701例,死亡786例,病死率21.24%.蘑菇中毒事件数排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南,夏季高发,重大和较大级别的事件数占76.56%.2010 ~2014年数据显示,中毒原因为误采、误食或购买了有毒蘑菇,发生场所在家庭的占所有发生场所的87.5%,农民、工人、儿童和学生等活动范围大、好奇心强,不具备分辨可食蘑菇和有毒蘑菇能力,是蘑菇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人群;2010~2014年蘑菇中毒事件未能进行蘑菇鉴定和毒素检测的有200起,占同期蘑菇中毒事件数的92.59%;开展规范鉴定,明确鉴定到种的事件仅有2起.结论 蘑菇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源性中毒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同时加强重点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可疑有毒蘑菇采集、鉴定能力培训,开展预防蘑菇中毒健康宣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源县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临床病原学检测与分析,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2016—2020年山东省沂源县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对所有标本进行临床分析与病原学检测,统计中毒事件发生情况、病原菌检测结果、细菌阳性检出率、中毒事件季节分布以及阳性样品来源分布.结果 2...  相似文献   

12.
李未 《疾病监测》2012,27(2):121-123
目的 分析浙江省台州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台州市86起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7年间台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6起,占68.8%,报告发病数3373例,死亡3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80.23%(69起)和8.14%(7起);事件分布在农村幼托、小学、中学55起(63.95%)。 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高发以小学和农村学校为主。亟需加强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作,落实学校传染病等事件防控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2014年8月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以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数据分析,结合近期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预计2014年8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7月下降;报告事件将以食物中毒、高温中暑、传染病事件(如登革热、病毒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等)为主。我国存在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风险,基于我国目前具有的发现、诊断和控制能力,病例输入后发生疫情扩散的可能性低。广东省、云南省已报告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其他南方省(自治区)由输入病例疫情导致本地暴发的风险高。8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均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南省台风灾后需重视霍乱、登革热、疟疾和食物中毒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需重视甲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食物中毒事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8月仍是高温中暑高发季节。结论 2014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事件数将下降;需重点关注埃博拉病毒病、登革热、食物中毒,同时关注部分灾区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2018年7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2018年7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继续下降,主要是因为学校放假和季节变化因素导致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传染病事件下降所致,而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将有所上升。 根据既往5年事件发生规律,7月传染病事件可能以手足口病、登革热、感染性腹泻病、布鲁氏菌病等病种为多见。 登革热输入风险将持续上升,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地区的本地传播风险也加大,尤其是南方省份的中心城市、口岸地区。 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长江上游、黄河中游、海河流域等地降水增多,可能有2 ~ 3个台风登陆我国,需关注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的灾后防病工作。 国际上,肯尼亚裂谷热、刚果民主共和国裂谷热和巴西麻疹输入我国风险低。 结论 预计2018年7月我国大陆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将处于正常的季节性下降。境内需重点关注登革热、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一般关注洪涝灾害;无特别需要关注的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2017年6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6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5月有所下降,事件类别主要以发生在学校的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为主。预计6月仍将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散发病例,发病强度仍可能高于往年同期,不排除出现该亚型禽流感聚集性病例以及人感染其他亚型动物流感病毒病例的可能。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出现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的输入性病例,存在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手足口病仍将处于高发季节。食物中毒事件将会增多,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结论 2017年6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将较5月有所下降;需关注人感染禽流感、蚊媒传染病、手足口病、霍乱等传染病疫情及食物中毒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第一季度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16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8起,中毒1 035例,死亡19例。农村地区报告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78.95%。云南、广西和四川省(自治区)报告事件数居全国前3位。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4.74%、22.32%和52.6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28.95%、56.33%和0。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31.58%和36.62%;饮食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15.79%和39.90%。结论 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管,提高公众对有毒植物的识别能力和在农药使用中的防护意识,是预防和控制第一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级医院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在院期间跌倒和坠床的高发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跌倒、坠床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住院病人不同年龄段的跌倒、坠床例数存在集中趋势,跌倒、坠床病人年龄集中点为73岁,高峰年龄为57~90岁;跌倒、坠床时间无时点集中趋势,男患者、无陪人患者发生此类事件机率大.结论 对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高发因素的研究,对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连梅  李群 《疾病监测》2009,24(6):459-461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2007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7起,中毒66 758例,死亡1037例,病死率为1.55%。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652起,植物性544起,动物性为383起,化学性为86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毒蘑菇(298例)、农药/鼠药(247例)和河豚鱼(35例)。结论中国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蘑菇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9.
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消除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建筑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与市建设局联合于2007年6月10日开始对全市建筑工地食堂进行了为期20天的专项大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2018年6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和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6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5月有所下降,事件类别主要以发生在学校的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传染病事件为主。手足口病仍将处于高发季节。食物中毒事件将会增多,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将明显增加。登革热仍有可能出现境外输入病例,云南、广东等高风险地区存在出现本地病例的可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处于低发期,但国内和国际旅行相关暴发风险持续存在。炭疽报告病例数会继续上升。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以及印度尼帕病毒病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低。结论 2018年6月我国大陆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将有所下降;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食物中毒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一般关注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炭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印度尼帕病毒病相关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