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DDD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年中2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均安装DDD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0.45±0.19)V,阻抗(714±168)ohm,R波振幅(13.5±4.0)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71±0.25)V,阻抗(687±192)ohm,P波振幅(4.5±1.7)mV。A-V间期程控在120~200 ms之间,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 bpm,上限频率程控于100~130 bpm之间。随访3~46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 生理性起搏(包括DDD起搏)可获得接近于正常的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对有适应症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生理性起搏器,如DDD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植入术后参数变化及起搏器安全性。方法:植入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40例,观察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心腔内R波幅度、ER波振幅及心室极化电位、起搏阈值曲线、输出电压参数,并行动态心电图观察有无心室起搏失夺获。结果:心室起搏阈值于术后1周达最大值,由术中的(0.43±0.08)V到术后1周的(0.73±0.22)V,1周后阈值逐渐下降并稳定。术后起搏器的平均输出电压一般在0.73~1.06V,明显低于常规起搏器输出电压程控水平(约2.5~4.5V)。在患者程控随访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所有未夺获心室的脉冲后均有后备起搏脉冲出现,无失夺获现象。术中ER波幅值与R波幅度未有相关性。结论: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可根据阈值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可减少起搏器电池能量消耗,况且低输出电压状态下工作是安全可靠的。术中ER波振幅测试对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是必须的,因为术中ER波振幅与R波幅度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程控式心脏起搏器(简称程控式起搏器)是八十年代最先进的起搏器之一。迄今为止有关其临床应用国内尚鲜见报道。这种起搏器的特点是:人们可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需要,通过程控器(Programm-r)无创也改变体内埋藏的脉冲发生器的某些起搏参数,达到最佳起搏功能。在西德基尔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系学习期间(1980~1982),作者为35例患者安装了这种起搏器。临床观察和随访表明,它不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长期程控随访的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41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5a,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调整起搏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结果 程控随访过程中发现各种起搏功能障碍及随访中的并发症31例,经过调整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均得到满意转归。结论 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定期程控随访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永久性起搏器相关的起搏故障和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起搏器功能的不断完善,体外即能对起搏器的多项参数予以程序控制。现就我院开展的相关工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已安置起搏器中,可程控起搏器33例次,均为秦明公司生产,其中Astra T6 1例,Pinnacle 8619 30例次,Telectronics 2例。起搏方式:AAI 2例,VVI 31例次。因统计、随访不全,术后发生起搏器综合征等不适例数不详。33例次中男19例次,女14例次。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例次,传导阻滞9例次,其他4例。对安置后(或)及有不适的患者,20例次予以起搏器程序控制。符合起搏器综合征诊断2例。二、方法以Pinnacle程控仪于术后次日及出院前对20例次起搏器予以体外程控频率、脉宽、感度等,占33例次的60%。程控前在超声心动图(TOSHIBA—SSH 160A)下测定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程控在随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安装起搏器术后患者,用9790型程控仪调整起搏器可调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安装VVI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测定起搏器的电池电流,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观察调整前后参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调整起搏电压值后,起搏器的耗电量显著降低(P<0.001),使用寿命较调整前显著延长(P<0.001)。结论 根据程控仪测定的数据合理设定起搏参数.既可保证有效起搏又可节省电能,从而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 8例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 ,在起搏器与电极的接口松解前 ,应用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 ,使自身逸搏心律得已恢复 ,然后再行松解接口以及必要的起搏参数测试。 结果 :起搏器离体次数为 3~ 7(5± 2 )次 ,最长逸搏间期为 3.38~ 6 .2 0 (4.5 1± 1.11)s,自身逸搏心率为 30~ 4 3(38± 5 )次 /min ,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换。 结论 :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切实可行 ,能够明显提高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我院1987年2月~1990年4月,70例病人使用程控起搏器的情况。可程控的参数有:基础频率、脉冲振幅、脉宽、感知灵敏度、反拗期、逸搏间期、起搏方式。结合病人对每个参教的应用进行了研讨,提出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些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安全 ,通常需将起搏器输出电压设置为高于起搏阈值 2~ 3倍的水平 ,为此起搏器将无谓消耗大量的电能。近年来一种带有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以高出后者 0 .3V能量起搏心室的自动夺获 (autocapture)起搏器问世 ,命名能耗大大降低。对象和方法对象  1997年 4月~ 1999年 12月本院收治的14例病人 ,男 8例 ,女 6例 ,13~ 69岁 ,平均年龄( 50 .1± 19.1)岁。植入起搏器适应证为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9例。植入后随访 1月~ 2年 9个月。内容有 :①应用APSμ32 50型程控仪进行遥测和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VVI型起搏器术后心室电极起搏阈值的变化,指导临床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和安全起搏。方法:固定脉宽为0.5ms,采用起搏器程控仪,对起搏器术后1、2、3、4、5、6、7、8天,2周、3周、4周、3月、半年、1年,此后每年1次进行阈值测定。结果:起搏阈值高峰发生在术后1~2周,在1个月后进入平稳期,与1年后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1个月减低起搏输出电压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起搏器电重设的问题,它会引起起搏模式、起搏频率的改变,有的时候与起搏器电池耗竭易混淆。如果没有及时认识到而盲目更换起搏器,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院自2003年至今共遇到5例起搏器电重设,其中2例因无经验而重新更换起搏器,而另3例重新程控后转为正常工作模式。现就其发生原因如何识别及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效应。方法 选择 31例病窦、房室阻滞患者 ,其中伴有阵发性房颤 2 2例、房扑 5例、房速 4例 ,分别植入AMS功能起搏器。起搏器参数设置为 :起搏上限频率 110~12 0bpm、心房检测频率 130~ 15 0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16 (0 5~ 0 75 )mV、频率自适应AV间期 40~ 2 0 0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6 0ms、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PVAB) 15 0ms。利用AMS监测、Holter和心电图随访。结果  31例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 (PAF) 386次 ,372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6 4% ,失败率为 3 6 %。 5 /31例阵发性房扑发作 82次 ,78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5 1% (78/82 ) ,失败率为 4 9%。 4/31例阵发性房速发作 36次 ,33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1 7% (33/36 ) ,失败率为 8 3%。结论 AMS起搏器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率失常患者 ,AMS起搏器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001-2010年胸科医院心脏植入装置的类型、植入病因、植入部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国外差异的原因。方法:分析10年来安置心脏植入装置患者的病因、年龄、心脏疾病类型对起搏装置选择的变化趋势,心室电极类型和心室电极位置情况。结果:(1)10年来在胸科医院共安置心脏植入装置2 826例,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仍为起搏器安置的主要原因,双腔起搏器为主要类型;(2)起搏类型及电极位置的选择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理念;(3)特殊疾病的起搏适应征扩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占比例增加,但预防性ICD置入较少;(4)间隔起搏及螺旋电极数量明显升高。结论:随着对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再认识,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及起搏方式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模式,但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性装置植入仍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条件及医生的认识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植入起搏器AAI 12例.DDD28例,起搏方式为AAI、DDD、DDI、DVI或DDD伴自动模式转换,慢-快综合征(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心电图、Ho1ter、胸片,平均随访22.3±21.4月.结果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随访中1 2例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9例BTS中AAI 7例,DDD 12例,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3例,远期起搏阈值增高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8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单心腔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特点及程控功能。方法8例患者,植入RegencySC+型VVI起搏器6例,RegencySR+型VVIR起搏器2例,随访1~18个月,检查动态心电图并通过程控观察起搏阈值、ER值及极化电位的变化。结果8例患者起搏功能良好,6例ER值及极化电位良好而打开自动夺获功能,起搏阈值稳定在0.9~1.5mV间,可见后备脉冲多为融合波触发。1例因ER值较低(1.8mV),另1例ER值偏低(3.3mV)且极化电位大于ER的60%,未能打开自动夺获功能。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安全可靠,但有赖于良好的ER值、极化电位和感知安全度。ER值可能与心肌病变有关。调整ER感知灵敏度可能获得较好的ER信号及感知安全度。  相似文献   

18.
比较2例起搏器激素电极与2例起搏器普通电极急性阈值和慢性阈值,并讨论激素电极低阈值起搏。在起搏器植入后4周内,每3d测1次起搏阈值,以后每月测1次,动态观察起搏阈值18个月,每次测阈值同时作常规心电图。结果显示,激素电极急性起搏阈值和慢性阈值均为0.5V/0.5ms,没有峰化,常规心电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普通电极在植入后急性阈值迅速上升,7d后达高峰(5V/0.5ms),以后缓慢下降,2周后降至2V/0.5ms,慢性阈值维持在2V/0.5ms左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及对心脏起搏器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 :对 1 0 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 3个月进行起搏阈值测试 ,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 2倍 ,在 5~ 1 0年的随访期间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年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无差别。随访期间 ,1 0 4例(98.1 1 % )起搏器安全起搏。结论 :长期低能量起搏方法安全有效 ,可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资料患者 男性 ,6 2岁。因发作性头晕、胸闷、心悸1年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 2 0年。 2 4h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心动过缓 ,频发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短阵房速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 (R -R最长达 3.2Sec) ,多源性室早 ,室性融合波 ,心率最慢 31次 /min ,ST -T改变 ,诊断 :冠心病 ,病窦综合征。于 2 0 0 0年 4月 3日在右上胸植入DDDR型起搏器 (PJD2 0 180 4SSDR2 0 3M )。起搏器各参数均与出厂时相符合。安装 1周后 ,体外程控起搏方式为AAI形式 ,起搏频率 5 5次 /min ,心房输出 3.5V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