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P-FT)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01月~2008年12月因体检筛查丈夫血清HBV-DNA阳性而妻子无HBV感染的病例。妻子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抗体阳性后再妊娠的78例夫妇作为观察组,自孕28周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至产前。另筛选入院时孕妇无HBV感染,而丈夫血清HBV-DNA阳性的36例夫妇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h内采血检测血清HBV-DNA及抗-HBs抗体,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HBs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15.38%(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44%(16/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23,P0.05);观察组抗-HBs抗体阳性率为47.44%(3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3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25.28,P0.05)。结论 HBV存在父婴垂直传播而引起宫内感染,孕前肌注乙肝疫苗、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预防免疫手段可有效预防HBV的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者加大剂量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对近3年已完成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至少一年、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予肌肉注射。A组40例:进口重组乙肝疫苗(安在时),每次剂量40μg;B组40例:安在时,每次剂量20μg;C组40例:国产重组乙肝疫苗,每次剂量20μg。在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2、7个月(T1、T2、T7)采血检测抗-HBs。结果T1时,进口40μg组、进口20μg组和国产20μg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45.0%(18/40)、37.5%(15/40)和30.0%(12/40),3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383);T2和T7时,3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67.5%(27/40)、47.5%(19/40)、40.0%(16/40)和77.5%(31/40)、55.0%(22/40)、50.0%(20/40),进口40μg组应答率高于其余两组(χ^2为4.014~6.545之间,P均〈0.05)。T2和T7时,进口40μg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317)。各组患者复种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抗-HBs应答率随疫苗剂量增加而提高。进口40μg组加强2针即可,加强3针未能较加强2针明显提高抗-HBs应答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提高成人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免疫的作用.方法 将两年内完成1~2个标准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复查HBV标志物均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人,按标准免疫程序予10μg乙肝疫苗;B组:34人,先予rhGM-CSF 300μg皮下注射,次日始按A组方案予乙肝疫苗.接种首针后第1、2、8个月(T1、T2、T8)采血检测抗-HBs.结果 A、B组T8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9.39%和64.71%(P=0.038);A组三次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无显著性变化;B组升高明显,分别为(113.85±198.56)mIU/ml,(312.40±349.44)mIU/ml,(427.74±411.58)mIU/ml(P=0.001).A组和B组T8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GM-CSF具有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曾报道对乙型肝炎疫苗(下简称乙肝疫苗)初免3年抗-HBs呈低水平(S/N≤5)和转阴的儿童,加强注射1剂10μg或30μg乙肝疫苗,取得快而好的回忆反应,本文报道加强免疫2年后受检查者抗-HBs水平及保护力的观察结果。 材料和方法 观察对象的选择和分组均见前报,新生儿(3岁)组随机分成二组,分别加强接种1剂10μg或30μg乙肝疫苗,儿童(4~8岁)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HBsAg阴性母亲婴儿应用国产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常规接种后的抗-HBs无应答者的再免、加强免疫效果,以及抗体阴性婴儿细胞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在河南省开封市筛选8093例7~24月龄,母亲HBsAg阴性,按0、1、6月程序接种国产5μg乙肝酵母疫苗的健康婴儿,RIA法检测抗-HBs。对无应答者进行5μg×2或×3;10μg×2或×3剂4组疫苗再免、加强免疫效果的比较。随机选择加免后抗体阳性和仍阴性的婴儿,用ELISPOT方法测定PBMC体外刺激产生的IFN-r和IL-2。结果2970例7~10月龄婴儿中56例抗-HBs低于10mIU/ml者分4组再免后,抗-HBs阳转率>85%。而11~24月龄5933例中346例无应答者也同上分为4组。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为92.59%~97.92%,无统计学差异。10例加强免疫后抗体仍持续阴性婴儿TH1类细胞因子IL-2和IFN-r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20%,低于有应答人群(19/32,59.38%;11/32,37.04%)。结论母亲HBsAg阴性的婴儿常规接种5μg乙肝疫苗后抗体无应答者,用5μg、10μg两剂或三剂加强免疫都有良好的抗体阳转效果。加免抗体仍阴性婴儿与正常应答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梅燕  廖滔  邓新琼  唐玲  蔡稔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12):1107-1109,1114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HBV婴儿免疫失败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不同刺激下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50例乙肝标志物示HBsAg阳性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均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0、1、6月方案接种10μg酵母重组疫苗并在出生24小时内联合应用200 U乙肝免疫球蛋白。7个月后进行随访抽静脉血进行乙肝标志物定量和HBV-DNA含量检测。婴儿的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抗-HBs<10 U/I)或同时出现HBsAg、抗-HBs阳性或HBV-DNA阳性为免疫失败组。HBsAg、HBV-DNA阴性且HBsAb阳性为免疫有效组。两组病例均采集股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使用PHA和重组酵母HBsAg作为刺激源作细胞培养48小时后,再提取培养细胞悬液的上清液,采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及IL-2的含量,同时选择20例正常孕妇分娩的婴儿作为对照组。结果:1)在丝裂原刺激诱导免疫反应时三组IL-2、IFN-γ分泌均有增加,但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酵母重组HBsAg 2.5μg/ml刺激下,3组IL-2、IFN-γ分泌均有增加,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免疫失败组增加最明显,免疫失败组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1)。在HBsAg刺激时IL-2和IFN-γ分泌呈高度正相关(r=0.335,P=0.005)。结论:IL-2和IFN-γ分泌低下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婴儿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外源性加入IL-2可能是降低免疫失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关于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期限仍有一些疑问尚未解决。某些资料提出,抗HBs 水平依赖于最后一次加强剂量后抗HBs 所能达到的峰值,而且对乙肝感染的保护性与抗HBs 水平的持久性是平行的,如果抗HBs 水平高,则保护性持续时间长。作者采用Merck 血源性疫苗(20μg),对象为HBsAg、抗HBg,抗HBc 均阴性的健康青年。观察组男性12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为24.6±3.3,对照组男性10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4.4±3.0;观察组于0、1、12月各注射20μg,对照组于0、1、6月注射同样剂量;在首次注射后2、6、7、13、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用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进行人体内免疫提高人体抗-HBs效价的结果。21名正常献血员抗-HBs阳性志愿者分组进行不同免疫剂量的观察,结果表明提高志愿者的体内抗体效价,疫苗使用剂量以100μg/次为宜。抗-HBs效价免疫后一个月逐步上升,最高峰值维持一个月左右。本实验还证实曾接受过疫苗免疫的志愿者再次免疫后的各项反应优于未免疫的志愿者。此工作对制备抗-HBs人McAb寻找高效价抗-HBs血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124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即10 μg乙肝疫苗组和20 μg乙肝疫苗组.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 d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1个月及6个月注射3次10 μg或2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血清HBV标志物.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清HBsAg、HBeAg及抗-HBe阳性率与滴度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500 U/ml).出生12个月时,所有124例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水平分别为325.5±342.2 mIU/ml和463.7±353.3 mIU/ml,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而且,20 μg乙肝疫苗组产生高应答抗-HBs(> 100 mIU/ml)的比例显著高于10μg乙肝疫苗组(P =0.035).结论 2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1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  相似文献   

10.
张国椿 《现代免疫学》1997,17(4):248-248
<正>目前乙肝疫苗接种重点是新生儿、血液制品使用者及与传染源密切接触的人群,但对一般人群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对乙肝疫苗接种者的免疫应答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接种对象 5项乙肝血清学指标全部阴性者有203人,其中男性142人,女性61人.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5岁.1.2 接种方法 分每人70μg和每人90μg两种剂量组.前者按30—30—10μg,后者按30—30—30μg分三次上臂三角肌注射.两组均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1.3 抗HBs抗体测定 疫苗第三针接种后三个月采血分离血清,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作ELISA检测,以抗HBs阳性率反映抗体应答能力.2 结果2.1 乙肝疫苗接种者的免疫应答 如表1所示,203例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抗HBs者140例,总应答率达(69.0%).男性应答率(70.4%)与女性(65.5%)无明显差异(P>0.05).按不同年龄组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应答能力逐渐减弱;年龄与应  相似文献   

11.
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真核表达质粒pVAX-S2S的构建及DNA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索更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疫苗,构建编码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的卡那霉素抗性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诱导BALB/c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情况.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从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S2S中分离出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preS2+S)基因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VAX1真核表达载体,酶切鉴定,按不同剂量一次性肌内注射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结果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VAX-S2S为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HBVDNA疫苗(pVAX-S2S)高(100μg/只)、中(50μg/只)、低(10μg/只)三组剂量一次性免疫健康BALB/c小鼠,均能在2 w诱导抗-HBs产生,抗体效价随时间延长而增长.血清抗体水平比较,高剂量组(97.83±38.78)mU/ml较中剂量组(45.13±21.12)mU/ml、低剂量组(19.74±11.92)mU/ml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以后的4,8 w高、中剂量组间差别缩小,但两者较低剂量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卡那霉素抗性的重组质粒pVAX-S2S能有效诱导正常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正> 据Jilg等人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后所产生的抗体,3年之内大部分人已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我们观察的结果与之相似。为此,我们对免疫后3年呈低水平抗-HBs或转阴者,加强注射一支乙肝疫苗(10μg和30μg),观察其免疫应答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们检测了76例肝癌患者与20例甲胎蛋白(AFP)低水平升高的肝病患者血清中TNF水平,并同时检测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探讨肝癌患者血清中TNF的水平以及与T_3、A/G、AFP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全部为男性。分为肝癌组、肝病组与对照组三组。肝癌组与肝病组的观察对象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一)肝癌组:76例,年龄20~66岁。22例病理检查确诊,其余均经CT、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确诊。其中AFP<20μg/L的14例,AFP>20~400μg/L的12例,AFP>400μg/L的50例。 (二)肝病组:20例,年龄24~68岁。AFP均为低水平升高,升高范围30~271μg/L。经检查排除肝癌疾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小鼠后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疫苗叶蛋白,配成浓度为20μg/μL。8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用100μl(约含1μg融合抗原)口服灌胃和10μl(约含0.1μg融合抗原)鼻腔黏膜接种分别免疫小鼠,每3天1次,连续免疫2月。在末次免疫后0、2、4、6、8、10、12、14、16、i8和20周各组随机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体外经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口服灌胃组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在末次免疫后4~10周升高,在末次免疫后6周达最高水平;鼻腔黏膜接种组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在末次免疫后4~12周升高,在末次免疫后6周达最高水平;鼻腔黏膜接种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口服灌胃组。EgAg或ConA刺激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相应原液组,且ConA刺激组高于相应EgAg刺激组(P〈0.01或P〈0.05)。结论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能诱导免疫鼠产生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鼻腔黏膜接种途径优于口服灌胃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定位克隆构建s基因nt587 G→A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 145R(PR).用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 G2后,用EIA、EILISA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其抗原性。以重组变异型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R)和载体pcDNA3.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各5只。每只小鼠各肌肉注射纯化质粒100μg.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及抗-HBs2抗体的效价。结果:体外实验证实,变异型HBs矩可与抗-HBs结合;PR免疫小鼠可诱导其产生抗-HBs抗体及抗.HBs2抗体,但抗-HBs2抗体的出现早于抗-HBs抗体约1~2wk。结论:HBV变异s基因(nt587G→A)的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诱导C57BL/6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正>目的:探讨多沙唑嗪干预对抗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抗α1R-Ab)阳性糖尿病(DM)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心肌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及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DM模型大鼠采用α1R-Ab注射液(100μg/100g体重)于实验第0、4、8、12、16周尾静脉注射,建立α1R-Ab免疫的DM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组(DM对照组)、B组(DM+多沙唑嗪治疗组)、C组(DMα1R-Ab免疫组)、D组(DMα1R-Ab免疫+多沙唑嗪治疗组)。B组和D组给予多沙唑嗪0.36mg/Kg/天灌胃;A组和C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处死大鼠。  相似文献   

17.
薛阳辉  王明德 《医学信息》2006,19(4):636-638
目的观察可乐定对硬膜外吗啡病人自控镇痛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54例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全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镇痛液分别为:C0组(n=18):吗啡0.1mg/ml,C1组(n=18):吗啡0.1mg/ml+可乐定1μg/ml,C2组(n=18):吗啡0.1mg/ml+可乐定2μg/ml。PCA泵设置均相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分时启动PCA,监测镇痛的第4、8、16、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警觉/镇静评分、血压、心率、总用药量等资料。结果所有病人麻醉效果满意,组间布比卡因用量、术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病人24小时吗啡/可乐定的用量为C0组(3.3±0.6)mg/0μg、C1组(3.3±0.6)mg/(33.4±8.5)μg和C2组(3.3±0.6)mg/(65.5±11.6)μg,吗啡剂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比例C0组(86.7%)显著性低于C1组(95.0%)和C2组(98.7%),警觉/镇静评分≤4级比例N0组最低,C2组最高,镇痛期间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C0组16.7%、C1组22.2%和C2组16.7%,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腔1~2μg/ml可乐定可改善吗啡术后镇痛效果,并具有与其剂量有关的镇静和降低呕吐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HBsAg阴性母亲婴儿应用国产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常规接种后的抗-HBs无应答者的再免、加强免疫效果,以及抗体阴性婴儿细胞免疫应答状况.方法 在河南省开封市筛选8093例7~24月龄,母亲HBsAg阴性,按0、1、6月程序接种国产5 μg乙肝酵母疫苗的健康婴儿,RIA法检测抗-HBs.对无应答者进行5 μg×2或×3;10 μg×2或×3剂4组疫苗再免、加强免疫效果的比较.随机选择加免后抗体阳性和仍阴性的婴儿,用ELISPOT方法测定PBMC体外刺激产生的IFN-r和IL-2.结果 2970例7~10月龄婴儿中56例抗-HBs低于10 mIU/ml者分4组再免后,抗-HBs阳转率>85%.而11~24月龄5933例中346例无应答者也同上分为4组.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为92.59%~97.92%,无统计学差异.10例加强免疫后抗体仍持续阴性婴儿TH1类细胞因子IL-2和IFN-r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20%,低于有应答人群(19/32,59.38%;11/32,37.04%).结论 母亲HBsAg阴性的婴儿常规接种5 μg乙肝疫苗后抗体无应答者,用5 μg、10 μg两剂或三剂加强免疫都有良好的抗体阳转效果.加免抗体仍阴性婴儿与正常应答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和比较北京市15岁及以上人群(以下简称成人)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的15年内抗体水平,为北京市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岁以上人群中抽取6 705人进行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选择其中完成3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且没有进行加强免疫的成人和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描述和比较成人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15年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滴度变化。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新生儿和成人分别为463和129人。基于中国目前15~59岁人群自限性感染率估计为30%,成人接种后0~4、5~9和10~15年的抗-HBs阳性率仍可分别保持在58.6%、62.5%和48.4%,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对应的抗-HBs滴度中位数分别为288.8、120.6和62.6 m IU/m L。新生儿接种人群3个时间段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3%、47.3%和43.5%;抗-HBs滴度中位数分别为71.8、8.9和6.7 m IU/m L;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5~15年的抗-HBs滴度及阳性率均高于新生儿。结论成人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15年内可获得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评价军队某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抗-HBs)阴性/弱阳性的新入伍人员,接种剂型为20μg/ml的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deriv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st,Hep B-SCY)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筛选抗-HBs为阴性的3 251名和弱阳性的1 090名新兵(学员)为实验观察对象,按照0、1和6的接种程序,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分别在每针接种后第28天采血,用化学粒子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观察对象全程免疫后,在弱阳性新兵(学员)中,第1、2和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90.24%、97.82%和99.52%,第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1针免疫后阳转率(χ~2=25.65,P0.01),而第2与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66,P0.01);第1和第2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的GMT值分别为1 575.92 m U/ml(374.94~4 606.45)和2 144.592 m U/ml(757.078~6 089.4),二者的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2.372,P0.01)。在阴性人群中,第2和第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86.13%和98.72%,其中,高应答反应阳转率分别为56.43%和87.53%,第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第2针(χ~2=118.5,P0.05),第3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也明显高于第2针(χ~2=231.07,P0.05);第1、2和3针免疫后的GMT值分别为101.352 m U/ml(2.11~409.23)、155.812 m U/ml(26.76~840.78)和747.312 m U/ml(228.60~1893.6),第2和3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3.042,P0.01),第1和2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Z=-3.099,P0.01)。结论: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可激发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HBs,并可有效提高群体的阳转率和高应答反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