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中甘草配伍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又称国老,《本草纲目》云:“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诸药,善治百邪,有元老之功,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入药,首载于《五十二病方》,详述其药用功效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于上品,谓其“味甘,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张仲景将其配伍广泛用于临床,《伤寒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方书之祖,《伤寒论》中应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书中13方用甘草者达70方,占61.9%;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  相似文献   

2.
甘草,为临床寻熟习用之品。其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具有调和药性,解百药毒的作用,故在处方中每每十之八九用之。然甘草之用,尤其在复方中所起的作用远不止此,仅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教材所载,甘草除调和药性之功效外,尚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及缓急止痛等功效。而于复方中,以其在组方中所处位置,  相似文献   

3.
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效颇多,是一味常用药,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广泛,通过不同的配伍及用法,表现为不同的功用。文章仅就甘草在《伤寒论》的运用规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甘草运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是临床运用最多的一味中药,其所宜忌,众说颇多,仲景《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很能概括诸说,本文根据《伤寒论》的组方,结合甘草药性,对甘草运用的宜忌规律进行总结。治疗咽痛者,宜生甘草;补中益气,守中缓急,合化阴阳,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者,宜炙甘草,至于攻伐之剂,气机不利,补肾,治下焦水湿,违十八反者,每忌用炙甘草。  相似文献   

5.
甘草性味平和,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能恒多。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范围宽旷,作者归纳为13种:养心复脉,扶正泄痞,补中温阳,协调阴阳,柔肝调脾,缓急和胃,益气建中,健脾利水,泻火解毒,利咽清热,调和营卫,调达表里,祛痰止咳。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属于经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白芍药、炙甘草两药组成,用于有阴虚致筋脉挛急之证,体现了复阴缓急止痛的治法。筋脉挛急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体表现有腓肠肌痉挛、肌痉挛、两臂痉挛等,其中腓肠肌痉挛最多见,俗称“小腿抽筋”。本文主要介绍了芍药甘草汤的理论基础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方补益心阳,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欲得按者,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在本方中实为重要,其配伍意义有以下几点。1 通心脉 发汗过多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心中阳气不足,心阳不振,使其主血脉失常,不能正常宣通血脉。桂枝辛温人心经而通达心脉。《名医别录》云“桂通心脉”;《本草备要》云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以助心阳,通心脉,从而使心中阳气充  相似文献   

8.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桂枝的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桂枝的出现频率就为43方次之多,因此探讨《伤寒论》中桂枝的配伍应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探求仲景的遣方用药之精妙所在,也有助于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桂枝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仲景对药物的配伍运用巧妙,法度严密,用药灵活变通,对临床处方遣药极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芍药的应用,特色尤为明显。笔者对《伤寒论》中与芍药有关的30方进行研究,现将其应用特色作一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亭  徐暾海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讨论《伤寒论》太阳篇,探讨该篇中体现的治水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学伤寒,用甘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作为百药之长,在古代素有国老之称,足见其在中药中的地位。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其应用广泛,无论时方还是经方皆可见到其影子,尤其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甘草不仅出现的频率多,用量也值得探讨,其作用绝非仅限于"调和诸药"而已,因此有必要研究《伤寒论》甘草的用法及用量,并在临床中灵活使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伤寒论》所载"其人如狂"之证恰与AD的主要临床表现颇为相符,"血自下,下者愈"也提示"逐瘀下血"是本病的治疗大法。《伤寒论》所载桃核承气汤一方对于AD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甘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Zorbax SB-C18柱(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2%醋酸溶液(梯度洗脱);分析时间70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建立了甘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甘草药材38个共有指纹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结论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甘草药材质控标准的制定和含甘草的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的涵义、“学科”的涵义、《伤寒学》和《(伤寒论)学》各自应包含的内容等几方面来剖析《伤寒学》教材名称的科学性,认为原《伤寒论讲义》教材无需更名,如果为了与原有教材有所区别,认为叫做《(伤寒论)学》要比《伤寒学》更恰当。  相似文献   

19.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伤寒论》与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进行逐字校读,发现日本内阁本讹误甚多,结合赵开美精于校雠的学术经历和对善本古书的珍惜态度,可以确证内阁文库本不是赵开美本的原刻本而是日本翻刻本。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皆为赵开美原刻本,其中分初刻本与修订本两种版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篇证候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厦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太阳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出现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