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污染了数百万剂量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一种猴病毒(SV40)直接参与了诱发癌症。科学家已在多种类型肿瘤中发现了这种病毒。该病毒通过改变某种蛋白质而摧毁关键性的防御机制,该蛋白质能保护细胞不癌变。 1961年,在培养用以做疫苗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恒河猴肾细胞中发现了SV40。为防止二十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脊髓灰质炎大流行的余波,有9 000万美国人和更多的前苏联人接种了这种疫苗。流行病学家估计约有1000万至3000万美国人接受了活的SV40,其它地区的数目不详。从1961年起,对用以制做疫苗的猴细胞做SV40筛查。  相似文献   

2.
SV_(40)(Simian Virus)系一种致肿瘤DNA病毒,生产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必须对培养疫苗的猴肾培养物进行SV_(40)检测,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法定的重要项目。WHO推荐的检测SV_(40)的方法,如用敏感细胞分离、中和试验,以及其它方法,如蚀斑滴定、免疫荧光、快速荧光病灶试验和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等,均需要对SV_(40)敏感的非洲绿猴肾原代或传代细胞。我国无非洲绿猴,进口传代细胞往往代次较高,易失去对SV-(40)的敏感性,这是我国长期不能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进行SV_(40)检定,使该种疫苗未能全面达到国际水平的主要障碍。国内虽然建立了中和试验和免疫电镜技术,但前者需要敏感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利福尼亚研究人员已研制出保护恒河猴免受致命性类似AIDS病毒感染[被称作猴AIDS(SAIDS)]的一种疫苗,但是,类似的疫苗未必能用于人,因有致病危险。该疫苗是以死病毒为主,类似早期脊髓灰质炎疫苗。但不能保证疫苗中所有病毒均是死的。世界各地生物技术公司都  相似文献   

4.
1969~1981年计13年间,共有203例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上报至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疾病部,其中包括最近分别在1979、1980、1981年发生的22例、9例,7例。在50年代初,脊髓灰质炎患者超过1万例,甚至在应用疫苗的初期,每年患病数仍有几百至几千。1952年发病率高达13.7/10万,1981年已降为为0.03/10万。发病率的下降,除说明病例数目减少外,也可藉以观察该病的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实验猴群及相关生物制品猴泡沫病毒(SFV)的PCR检测方法。方法选择SFV-1、SFV-3、SFVCPZ前病毒序列的pol基因同源性较高的区域设计嵌套引物对SFV-1毒种进行RT-nestedPCR扩增并克隆测序,以确定其准确性,通过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初步应用该方法对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常用猴肾传代细胞及猴源性生物制品进行检测。结果经RT-nestedPCR扩增出的片断与SFV-1 cDNA序列同源性达到99%,对10只恒河猴的检测结果为5只阳性,5只阴性,对常用猴肾传代细胞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所建立的SFV RT-nestedPCR检测方法能准确的检测出恒河猴SFV的感染情况,对控制实验猴群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猴源性生物制品中SFV的污染情况,为保证生物制品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21只健康恒河猴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Polio病毒Ⅱ型MEF_1株小剂量(2×10~(7.5)TCD_(50))及大剂量(20×10~(7.5)TCD_(50))经腓肠肌感染。治疗组猴在感染后24小时静注10万~30万效价/公斤体重的抗Polio Ⅱ型病毒McAb(小鼠腹水)。感染前及感染后21天内定期采猴血2~3毫升,用原代猴肾细胞分离病毒及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并作临床观察。感染后21天剖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初步实验结果:①小剂量病毒组中有2/6对照猴发生临床麻痹,治疗猴无一麻痹,大剂  相似文献   

7.
丛喆  蒋虹  王卫  陈霆  金光  陶真  姚南  熊竞  吴芳新  耿祥飞  魏强 《医学动物防制》2010,(10):883-884,888
目的确定SHIVSF162p3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明确SHIVSF162p3感染实验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方法 10只正常中国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1mL静脉感染,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CD4+T细胞绝对数,分析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结果 5TCID50/ml以上的SHIVSF162p3能通过静脉途径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本研究成功确定了SHIVSF162p3感染实验猴使用剂量,建立了SHIVSF162p3/中国恒河猴静脉感染模型各项指标,为今后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可能性,确定其有效病毒浓度,明确实验猴感染SHIV-KB9后的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情况,建立SHIV/SAIDS模型,并确定、完善SH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6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式细胞术、血常规检测、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持续测定3个月。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细胞数等证实,4.8×106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SHIV-KB9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为进一步建立SHIV/SAIDS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OPV诱导恒河猴黏膜免疫应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OPV诱导恒河猴黏膜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20只恒河猴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第1组:OPV+OPV+OPV,第2组:IPV+IPV+OPV+OPV,第3组:IPV+IPV+OPV)和1个对照组,采集不同时间恒河猴粪便和唾液,检测粪便和唾液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IgA;通过细胞培养和中和试验对口服OPV后恒河猴粪便排毒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粪便和唾液中IgA效价随着接种剂数增加而增高,3个组全程免疫后30天粪便样品中IgA效价第1组最高,第2组次之,第3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方差分析,P<0.05)。口服OPV后恒河猴粪便中均可分离到3个型的疫苗病毒。结论 OPV可诱导恒河猴咽部和肠道产生良好的黏膜免疫应答,口服OPV后3个型疫苗病毒均能在肠道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证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浓度范围,测试动物对病毒的适应性,明确该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氏细胞术、血常规、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T细胞数等证实,4.8×105 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范围,确定了SHIV-KB9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学、免疫学的测定指标,成功的建立了SHIV-KB9/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人柯萨奇B2病毒经口腔感染恒河猴婴猴的感染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为人柯萨奇B2病毒恒河猴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法及技术支持,为后续开展其感染机制、病理生理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柯萨奇B2病毒经口腔感染方式感染3~4月龄的恒河猴婴猴,观察记录恒河猴临床症、体温;采集血液检测生理生化指标;血样和疱疹检测病毒;疱疹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恒河猴感染后2~5 d出现手、足、口疱疹;动物出现精神沉郁、活动及饮食量减少的情况;体温呈现稽留热曲线图;疱疹液和血样中都可检测到柯萨奇B2病毒;血常规检测出现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粒细胞数量增加、嗜酸性细胞增加、嗜碱性细胞减少的情况。血液生化检测发现肝功、肾功、心肌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疱疹组织病理学显示恒河猴疱疹呈鳞状上皮增厚,表面角化过度,局部坏死伴炎细胞浸润,脓肿形成。结论人柯萨奇B2病毒感染婴猴后出现一系列较为特征的手足口疱疹、临床症状、生理生化、病毒血症等情况,表明经口腔感染方式恒河猴婴猴可以成功构建柯萨奇B2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建立的相关检测方法和技术是可行的,为后续建立开展恒河猴柯萨奇B2病毒感染模型、发病机制研究、药物及疫苗的评价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进行病毒、血清学等指标检测及研究,确定模型动物成功感染,并为SARS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确定参考指标。[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用巢式RT-PCR在感染后每天提取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SARS-CoV的RNA,以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为阳性对照,以正常恒河猴咽拭子为阴性对照,在8只动物病毒接种第5天开始可检测到大小为797bp的目的条带,阳性检出最长可持续到第15天。进一步用病毒分离实验对PCR结果进行确证,8只动物中的5只恒河猴接种5天的咽拭子标本中,经Vero细胞培养,细胞产生了典型细胞病变(CPE),提示SARS冠状病毒能感染恒河猴并有病毒的复制和排毒。IFA方法证实为SRAS-CoV抗原存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后,可以检测出免疫反应。在SARS冠状病毒接种前和接种后第5、8、11、15、19、23、26、30、34、每隔4-7天以及安乐死时采血,制备血清测定抗体,8只恒河猴接种病毒前均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为阴性,10天后安乐处死的5只感染猴在11-15天开始,至安乐死时,均为阳性。IgG阳性的5只恒河猴均有一定的中和抗体产生,且对SARS病毒感染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性。感染SARS病毒猴后与正常猴比较,其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增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上海县近十年(1981~1990年)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趋势。1990年全县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14.6/10万,较1980年的1346.7/10万下降76.64%。白喉、脊髓灰质炎和破伤风已连续10年没有发生,1990年无麻疹和百日咳病例。但肠道传染病发病仍较高,1990年肠道传染病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0.91%,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215.8/10万。  相似文献   

16.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株)的猴体保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恒河猴进行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活病毒减毒株(H2株)即活疫苗株的保护试验.当疫苗组(5只猴)于接种5个月后已产生效价为1:10~1:20抗甲肝抗体时,与对照组(6只猴)同时接受甲肝病毒强毒株“合32”的攻击,结果发现对照组动物在1~7周均产生效价为1:20~1:1280的抗体。并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全部动物)和乳酸脱氨酶同功酶(5/6动物)的异常升高;而疫苗组除抗体水平稿有上升外,并没有上述两种酶的异常升高。这说明活疫苗株(H2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弱毒性质,可保护猴体耐受甲肝病毒强毒株“合-32”的攻击,并且还髓明恒河猴可作为甲肝病毒动物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肝脏疾患,临床上多见的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三种,我国以甲型、乙型为多,甲型肝炎发病率最高。甲型肝炎病毒(HAV)属肠道微小病毒科RNA病毒,人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狨猴可感染HAV,在我国证明短尾猴(红西猴)和恒河猴也易感,HAV可在体  相似文献   

18.
该省卫生防疫站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90年代以来,该省病毒性肝炎流行模式已由甲型肝炎为主转为乙型肝炎为主。 该站副主任医师陈惠峰等,对该省1990~1995年的肝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发病率由221.55/10万降至99.35/10万,其中甲肝发病率由115.14/10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模拟HIV性传播感染特点进行中国恒河猴阴道黏膜小剂量多次感染研究,为我国艾滋病疫苗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模型构建思路。方法选用20-30TCID50剂量的SHIVSF162p3病毒阴道黏膜途径感染六只成年雌性中国恒河猴,共感染13次,每次攻毒间隔4~7 d。采取测定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CD8+。结果 6只中国恒河猴经13次病毒攻击后,经检测均建立系统性感染,血浆病毒载量呈阳性;CD4+∶CD8+均有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了中国恒河猴阴道黏膜小剂量多次感染模型,为艾滋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接近于自然感染状态的模型建立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