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染发类化妆品三项毒理学试验结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发类化妆品是特殊用途化妆品之一。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是染发类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初审阶段必须检测的毒理学常规项目,是初步评价染发类化妆品使用安全性的指标,为了解染发类化妆品的不良反应,我室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50份染发类化妆品的三项毒理学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化妆品卫生标准系列》从1987年颁布后,使化妆品卫生监督和检测工作进入标准化规范化阶段。《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下称程序)为毒理学试验提供了依据,但尚有某些试验指标的评价标准未确定。现将我们1990年~1991年化妆品毒理学试验的资料进行总结,包括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从而对这三项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化妆品卫生标准系列》自1987年颁布后,使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和检测工作进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为毒理学试验提供了依据,但某些试验指标的评价标准尚未确定。现将作者1990~1991年化妆品毒理学试验的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并探讨这三项试验的结果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对2001~2005年送检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光毒性试验,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不合格率为11.35%。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3.93%,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5.68%,皮肤光毒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1.75%。229份美白祛斑化妆品中面膜类、按摩膏类、护肤类、美容香粉(粉底霜)类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7%、12.66%、14.70%、0。结论部分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染发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染发类化妆品已成为化妆品中发展最快的品种[1]。目前市场上染发剂品种繁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质量差的染发剂,不仅起不到美发的作用,反而还会导致头皮受损,头发脱落,严重的还会经皮肤渗透,从而吸收到有  相似文献   

6.
清洁类化妆品刺激性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洁类化妆品(洗发、洁面、沐浴)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和个人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该类化妆品的使用接触皮肤且易沾染眼睛,所以容易引发使用者接触性皮炎和眼刺激性炎症反应。现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接受企业委托检验的151份常用清洁类化妆品刺激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育发类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各项检验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生发育发类产品33份,眼刺激性试验均小于或等于轻刺激性;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均未见过敏;皮肤光毒性试验均未见皮肤光毒性。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均未呈现致突变性。但有18.2%的产品皮肤刺激性试验达中度刺激性。结论:部分生发育发类产品有潜在不安全性,应引起使用者注意。  相似文献   

8.
染发类化妆品中染发剂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染发类化妆品中染发剂的使用情况。方法:统计分析2003~2005年290份国产和进口染发类化妆品中染发剂的使用种类、频率和用量。结果:290份样品共使用39种染发剂,其中间苯二酚、对苯二胺(及硫酸盐)、对氨基酚、间氨基酚(及盐酸盐)、2,5-二氨基甲苯(及硫酸盐)的使用频率较高,均在30%以上。结论:染发类化妆品中染发剂的使用种类繁多,某些组分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中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18年不合格的染发类化妆品,发现问题并研究对策。方法对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的不合格染发类化妆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18年不合格染发类化妆品产地分布较为集中,广东占75.0%。不合格原因主要在标签和成分两方面,存在以下6种情况:检出染发剂与标签或批件不符;检出禁用成分;限用成分超过最大限度;产品标签与批件不一致;标签缺失或批件过期;标签成分指向不明确。结论不合格染发类化妆品分布较多的地区,应增加监管资源的投入,制定适合本辖区的化妆品监督计划;对化妆品企业监管和帮助相结合,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其质量管理体系,引导其规范生产;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检验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10.
380种防晒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防晒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防晒产品380份,不合格率为9.2%。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6.3%;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为2.9%。皮肤光毒性试验均未见皮肤光毒性。[结论]部分防晒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意义及基本内容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Safety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是应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通过毒理学动物试验和暴露人群的观察,检测评价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及潜在健康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类的健康安全接触条件,即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抽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卫生部指令性任务,全国范围内抽检祛斑类和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现将2005年辽宁省抽检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祛斑类化妆品由于使用方法和功效成分的特殊性,与消费者健康关系密切。为掌握我省市场销售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现状,我们于2002~2005年对省内54家批发市场、62家商场超市和30家美容院销售使用的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标签、标识、说明书进行抽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婴儿血型抗体分布频率,探讨HDN血清学检测结果与新生儿出生时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5年165例临床怀疑ABO血型不合引起的HDN标本进行溶血三项试验.结果:血清学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标本67例,占送检标本的40.6%(67/165),67例在检出的HDN中抗体分布频率分别为:抗-A抗体为46.3%(31/67),抗-B抗体为53.7%(36/67),出生后0-2d组检出率为45.9%(62/135),出生后3-4d组检出率为1.5%(2/135),出生后5-6d组检出率为2.2%(3/135),出生后大于6d组检出率为0.0%(0/135).结论:我院ABO-HDN抗体分布特征为抗A抗体<抗B抗体.HDN在出生后0-2d检出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检出率逐渐降低,6d以上患儿检出率为0.  相似文献   

16.
化妆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妆品具有洁肤、护肤、美容等有益作用,如产品质量不好,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每年大约收到500封控告信。据1979年财政年度资料,控告最多的是烫发香波,占总控告数的10.4%,香波占6.5%,染发剂占5.5%。北美接触性皮炎研究组(NACDG)发现,由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病例占6%(487例),其中以变态反应性为首,约占81.6%,刺激性较小的约占16.0%,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仅占1.4%,其它的占1%。当然,该研究中所代表的仅仅是粗略的数字,因为只有因化妆品造成急性损害或者慢性皮肤病的消费者,才有可能统计在内。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素有"花卉王国"的美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提取工艺的进步,云南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推出了大量的以鲜花精油等作为原料的各类化妆品。且近年来,时常有化妆品引起皮肤和眼睛损害的报道~([1-2])。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化妆品的安全性,本文收集了云南省2010年-2013年化妆品毒理学检验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评价其使用的安全性~([3]。1材料与方法1.1样品2010年-2013年卫生监督部门和生产  相似文献   

18.
秦丽云  张伯兰  王苋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434-3434
[目的]了解我省部分地市面膜类化妆品的卫生质量与卫生安全,以保障公众健康. [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抽检的128份面膜类化妆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结果]检测的128份面膜中,菌落总数超标11份,超标率8.59%,超标范围多集中在5000-10000cfu/g(ml);霉菌和酵母菌超标10份,超标率7.81%,超标范围多集中在200~500cfu/g(ml);有2份检出粪大肠菌群,超标事为1.56%;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 [结论]大部分化妆品生产厂家较重视产品的卫生质量,微生物合格率在90%以上,但有部分产品的卫生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因此加强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是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防晒类、祛斑类化妆品的质量,为化妆品的监督评审提供参考。方法: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中皮肤光毒性试验方法。结果:169份防晒类化妆品中,7份样品具有原发性刺激,皮肤光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合格率为98.8%,进口化妆品合格率略高于国产化妆品;41份祛斑类化妆品中,6份具有原发性刺激且全部是国产产品,光毒性试验合格率为100%。结论:应加强对国产防晒类、祛斑类产品的配方及市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牛角膜混浊和渗透性(bovine corneal opacity and permeability, BCOP)试验,并探讨其用于化妆品眼刺激性评价的预测能力。

方法

选取10种参考化学品进行BCOP试验,并对本实验室日常受理的16件化妆品进行眼刺激性预测。检测受试物暴露后角膜混浊度和荧光素钠渗透性2项参数的变化,计算体外评分值,并与传统动物实验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10种已知刺激性分类的参考化学品经BCOP试验测试评价后均被正确分类,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分类结果一致。化妆品的BCOP测试结果显示,BCOP试验对无刺激性样品检测的特异度为80.0%(8/10),对弱到中刺激的预测灵敏度为83.3%(5/6),与体内试验比对,总体分类一致性达81.3%(13/16)。

结论

BCOP试验可单独用于识别无危险性分类和具有严重眼损伤或眼刺激性的化学品,在化妆品眼刺激性体外整合测试策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