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浩  张旭  张宇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X):78-78
选取2003年8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46例均随访1~1.5年,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满意,优良率87.5%。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恢复腕关节功能,方法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治疗中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共计抽取62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入我院治疗,将其随机分2组,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分组对比患者治疗后Gartlan...  相似文献   

3.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从1999年3月~2005年5月应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骨外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2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0~70岁。右侧19例,左侧10例。按病名分类:Colles骨折27例,Smith骨折2例。轴向缩短3~10mm。受伤时间30min~2d。2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就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于3个月后回访调查,从症状表现、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对比2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具体效果。结果:桡骨远端骨折以手腕肿胀、压痛、畸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状,观察组治疗前,手腕肿胀25例、压痛18例、畸形20例、活动受限22例;治疗后,手腕肿胀1例、压痛2例、活动受限1例,无畸形;对照组治疗前,手腕肿胀25例、压痛20例、畸形19例、活动受限24例;治疗后,手腕肿胀3例、压痛3例、畸形0例、活动受限6例。从治愈时间对比,对照组治愈时间(60.5±12.5)d,观察组为(48.5±9.5)d;从术后并发症对比,观察组术后仅1例疼痛,对照组3例疼痛,3例切口感染;由此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更优越,短时间内可促进骨折康复,减小患者承受的病痛。  相似文献   

5.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张旭  张宇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78-78
选取2003年8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46例均随访1~1.5年,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满意,优良率87.5%。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恢复腕关节功能,方法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6.
褚金杰 《中外医疗》2016,(25):88-90
目的:对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在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方便抽选该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64例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0.3±2.7﹚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4.6±15.3﹚d,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1.3±19.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的26例,对照组痊愈的24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支架患者康复速度更快,且无需承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麻下手法牵引复位、“糖钳”式石膏夹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采用局麻下手法牵引复位、“糖钳式”石膏夹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30例,复位前后拍摄腕关节正侧位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结果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愈合良好,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法牵引复位、“糖钳”式石膏夹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既安全经济有效,又能充分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1.5年的随诊,观察康复情况.结果 306例患者按根据Gartland和Werler腕关节评分标准,显示优282例,良16例,可6例,差2例.结论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桡骨下端骨折方法 简单、疗效显著,患者痛苦较小,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比较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骨折部位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0. 05).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有明显改善(P<0. 05),而治疗前2组之间的比较以及治疗后2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12周时观察组的骨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5).骨折愈合时观察组的前臂旋前和旋后角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骨折愈合后6个月时2组无明显差异(P>0. 05).骨折愈合时观察组的Robbin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骨折愈合后6个月时2组的Robbin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 05).观察组的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5. 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11% (P<0. 05).结论: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要明显高于复位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李金光  何世凯 《海南医学》2016,(17):2790-2794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博乐市博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外、内固定组,每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中期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0.7±5.4) min、(55.1±8.1) mL、(7.6±2.0) d和(82.8±9.5) d,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70.3±6.6) min、(80.2±9.3) mL、(12.5±2.7) d、(114.5±12.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患肢活动时VAS评分(4.2±0.8)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三项指标分别为(12.8±1.5)°、(24.1±1.8)°、(2.2±0.4) mm,与外固定组[(9.3±2.0)°、(21.2±2.0)°、(3.0±0.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内固定组上述指标(13.5±1.6)°、(24.9±2.3)°、(0.8±0.4) mm也与外固定组[(11.2±2.1)°,(22.7±2.5)°,(1.4±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主动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与健侧百分比[(77.7±5.5)%、(68.4±4.9)%、(80.6±5.0)%、(73.3±5.4)%、(79.5±5.9)%]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62.4±5.1)%、(59.5±5.3)%、(65.8±5.8)%、(57.8±6.1)%、(6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2.96%(34/54),与内固定组的70.37%(3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6%(7/54)、11.11%(6/54),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经济条件及具体伤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到2010年3月之间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39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包括184例男性、355例女性,年龄21-72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459例由摔伤导致,62例车祸,18例运动损伤。523例闭合骨折,16例开放骨折。根据AO分类标准:A2型14例;A3型22例;B1型18例;B2型24例;B3型62例;C1型91例;C2型162例;C3146例。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1-16天(平均5天)。所有患者接受了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手术,其中47例合并骨缺损的患者进行了6-15克的自体髂骨移植;75例合并骨缺损的患者复位后接受了5毫升的硫酸钙移植。结果:所有切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患者随访15-32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周).最后一次随访,平均掌倾角7.0±0.85°,尺偏角21±4.22°,与术前对比差异明显(术前掌倾角-(5±1.24)° 术前尺偏角8±3.75°)。术后12周术后桡骨高度无短缩,根据Gartland和Werley的评分系统,314例结果为优;163例结果为好;一般46例;差16例。整体优良率为88.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满意。精细的手术操作、个体化的康复策略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林小平  杨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21-462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与石膏外固定组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价标准[任国文,吴学元.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4-255.]评分。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内固定组较石膏外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164例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的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骨折复位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钢板内固定组的优级比例为58.4%,显著高于外固定支架组的优级比例43.9%(P<0.05),相比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的复位情况较好,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减少以及桡骨短缩均较少(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实现骨折处的良好对位,对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效果较好,对预防桡骨短缩、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生活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持续随访,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析临床及康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影像学评分优47例(42.73%)、良30例(27.27%)、可21例(19.09%)、差12例(10.91%);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40例(36.36%)、良35例(31.82%)、可17例(15.45%)、差18例(16.36%)。术后3个月旋前恢复率最高,其次为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年龄≥60岁、AO分型复杂、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中复位欠满意的患者术后影像学评分较差(P<0.05);年龄≥60岁、女性、AO分型复杂、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中复位欠满意、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的患者术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P<0.05)。年龄、AO分型、合并同侧其他骨折为骨折复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为功能恢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术后开始锻炼时间为功能恢复独立性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及功能恢复预后受到年龄、合并骨折、骨折类型的影响,术后早期锻炼并不会影响骨折复位且可明显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For some specific comminuted unstabl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the plaster cast can not maintain the alignment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effective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retrospectivel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0, 539 case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cluding 184 males and 355 females aging 21–72 years (mean 57 years). Fractures were caused by falling to the ground in 459 cases, by traffic accident in 62 cases and by athletic injuries in 18 cases. Of 539 cases, there were 523 cases of closed fracture and 16 cases of open fracture. According to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 (AO)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14 cases of A2 type, 22 of A3 type, 18 of B1 type, 24 of B2 type, 62 of B3 type, 91 of C1 type, 162 of C2 type and 146 of C3 type. The time from injury to operation was 1–16 days (mean 5 days). All patitents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screw fixation.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bone defect were given 6–15 g autologous ilium and 75 cases were given 5 ml calcium sulphate artificial aggregate after reduction.
Results  All incisions healed by first intention after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3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mean 22 months). The fractures healed within 10–18 weeks after operation (mean 12 weeks). During the last follow-up, the mean palmar tilt was (7.0±0.9)° and the mean ulnar variance was (21.0±4.2)°,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5.0±1.2)° and (8.0±3.8)°). The radial heights were not abbreviated. According to Gartland and Werley assessment system,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14 cases, good in 163 cases, fair in 46 cases, and poor in 16 cases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8.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was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Meticulous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individual rehabilitation strategy contribute to the wrist joint functional recovery.
  相似文献   

17.
黄永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151-15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7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通过影像检查,针对损伤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33例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为结合组,43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结合组Muzur分值(83.49±3.81)分,优14例,良15例,优良率87.88%;内固定组Muzur分值(90.07±2.88)分,优24例,良16例,优良率93.02%,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及Muzur分值略高于结合组,但两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753,0.0592).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均有适应者,术前结合检查资料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魏任远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46-47,50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5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开组及微创组,切开组27例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方法治疗,微创组27例接受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做预后Johner-Wruhs分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59.5±5.9)、(58.8±5.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5.1±7.1)mL]明显少于切开组[(71.4±10.6)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微创组[(10.1±2.5)周]明显短于切开组[(14.3±4.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Johner-Wruhs分级微创组优良率[85.2%(23/27)]明显高于切开组[51.8%(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法遵循生物力学原则,保护骨折局部血运,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方法治疗的20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防,平均16个月,按Gartland and Werley标准评分:夹板组优良率为70.6%,支架组及LCP组优良率均为83.8%。其中A型骨折3种治疗方法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别,B型骨折中LCP内固定的优良率最高,C型骨折中的支架外固定的优良率最高。放射学用Lidstrom分级评价:支架组和LCP组功能复位效果较夹板组好。并发症发生率LCP组明显小于夹板组及支架组。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法可根据AO分型的不同进行选择,其中支架外固定及切开复位LCP内固定疗效差别不大,均明显好于夹板外固定,但因夹板外固定价廉及治疗简便,仍可用于部分A型骨折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运用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外医家在小夹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改进型小夹板不断出现,并且趋向专业化、系统化,如从宏观向微观、从粗材料向高科技含量材料等方向的发展,为小夹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现代研究认为,夹板外固定符合动静结合的理念,其产生的微动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运用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