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因素、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6年8月10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6例ST病人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情况、预后及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1028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6例病人发生ST(0.6%),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其中急性ST2例,亚急性ST4例。6例ST中5例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6根靶血管5根为前降支。6处靶病变均为近段病变,共置入7枚支架(4枚裸支架,3枚药物支架),其中2枚长支架,2枚小直径支架。6例ST病人4例发生急性或再次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1例死亡。结论ST发生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前降支病变、近段病变及置入长支架、小直径支架等因素有关。ST病人预后差。对于高危病人宜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及术中使用高压球囊后扩张等措施防治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已证实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联合积极的抗血小板和抗栓治疗可显降低中至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的死亡率,明显改善近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最近,几个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在选择的患中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可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金属裸支架的16.4%减少至7.8%。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应用Firebird支架(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旨在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合并慢性肾脏病(CKD)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CAD)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入选4 293例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分为CKD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其中CKD组入选标准为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主要终点为1年内明确及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在所有入选患者中,共有CKD患者667例(15.5%),1年内ST事件发生率为1.8%,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0.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KD是1年内明确及可能的ST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0.396, 95%CI:0.165~0.951, P=0.038)。结论:合并CKD的冠心病患者置入DES后发生ST风险增加。而这部分人群的抗栓治疗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中心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情况、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抗血小板治疗等资料,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特点和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2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血栓形成患者,发生率为 1.03%(20/1946),均表现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所有患者均为DES[其中18例(90.0%)为西罗莫司及其衍生物涂层支架(SES),2例(10.0%)为紫杉醇涂层支架(PES)].10例(50.0%)为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5.0%)为晚期支架血栓形成,9例(45.0%)为极晚期ST;3例(15.0%)再次发生支架血栓形成,1例(5.0%)2支血管同时发生支架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年,9例(45.0%)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均在停用氯吡格雷后发生.12例(60.0%)患者为长支架(支架长度≥30 mm)置入,其中8例(40.0%)患者为串联支架置入;10例(50.0%)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患者再次PCI时均接受球囊扩张,1例(5.0%)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也接受球囊扩张,9例(45.0%)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患者再次PCI时,5例(25.0%)患者只接受球囊扩张;随访结果显示,2例(10.0%)患者院内死亡,1例(5.0%)患者因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少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常导致STEMI;支架血栓形成与长支架置入和急诊PCI治疗有关;多数支架内血栓形成可通过球囊扩张治疗;某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同时、多次发生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angiographically confirmed drug-eluting stent thrombosis (ST). Methods All the angiographically confirmed ST was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09. Clinical data, angiographic outcomes, procedures of PCI, an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of ST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Results Total 20 cases of ST included 18 cases (90.0%) of sirolimus and derives eluting stents and 2 cases (10.0%) of paclitaxel eluting stent. Ten (50.0%) stent thromboses were subacute, 1 (5.0%) were late, and 9 (45.0%) were very late. ST reoccurred in 3 cases and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in two arteries in 1 case. All the cases presented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ST occurred in 16 cases after emergency PCI and 4 cases after selective PCI. Nine late stent thrombosis occurred after clopidogrel cessation. Long stents (stent length ≥ 30 mm) were implanted in 12 cases (60.0%), of which overlap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 8 cases (40.0%).Balloon angioplasty was used in 16 cases (80.0%). The 2 patients died from STEMI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1 patient accep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for repetitive ST. Conclusions Angiographically confirmed ST appears rarely, but most frequent ST presents with STEMI. ST is related with long stent implantation and emergency PCI. Balloon angioplasty is frequently used for ST. Some patients have the risk of multiple arteries and repetitive ST.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植入情况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冠状动脉小血管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及支架植入资料,并与同期进行的冠脉大血管支架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二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的异同。结果:冠脉小血管支架组植入成功率97.14%,大血管支架组植入成功率98.95%(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患病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小血管支架组高于大血管支架组(P〈0.05);植入方法上,使用球囊预扩的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释放后球囊后扩张比例小血管支架组低于大血管支架组(P〈0.05);术中并发症及随访期预后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小血管支架植入的成功率、预后与大血管支架组无显著差异,可安全地用于冠脉小血管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随访和分析2004-2007年5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SAT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特点。结果(1)在529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中有5例(0.94%)发生SAT,多于术后2~5d出现。其中3例冠脉造影证实SAT,积极治疗后6个月冠脉造影随访支架内无再狭窄;2例可能为SAT;死亡2例,1例在院外死亡,均为未及时介入治疗。(2)上述5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ST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1例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患者为药物洗脱支架后SAT,1例为裸支架后SAT。结论支架内SAT可能与C型病变,术中支架贴壁不良,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及时介入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六个月随访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XC  Wang LF  Li WM  Ge YG  Wang HS  Zou YC  Xu L  Ni ZH  Lian 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099-110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间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8例,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于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置入Cypher支架.记录1个月和6个月随访终点时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成形等)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168例患者急诊PCI治疗均获得成功.168支梗死相关血管的171处罪犯病变共置入175枚Cypher支架,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并发症.1个月随访终点时死亡3例(死亡率1.8%);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4%.6个月随访终点时死亡4例(死亡率2.4%);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4.2%;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2%;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8%.结论药物洗脱支架(Cypher)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与普通支架一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分期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SDNN、ST、ST/HR)的变化,并初步评价其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安放支架术前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无糖尿病冠心病者(为对照组)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不同分期动态心电图,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仪观测各组患者的SDNN、ST及ST/HR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各指标在1期、2期、3期中的变化,分析各指标与冠状动脉支架术的相关性。结果支架安放前1期组ST异常(25±4)次、SDNN(107.68±15.83)ms;2期无药物洗脱支架组ST异常(28±8)次,SDNN(99.44±20.15)ms,2期药物洗脱支架组ST异常(28±7)次,SDNN(99.07±17.46)ms;3期组ST异常(37±9)次,SDNN(93.54±13.70)m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安放后1期组ST异常(10±3)次、SDNN(107.62±14.79)ms;2期无药物洗脱支架组ST异常(17±6)次,SDNN(99.11±14.99)ms,2期药物洗脱支架组SDNN(99.64±17.01)ms,ST异常(9±4)次;3期组ST异常(29±11)次,SDNN(95.81±12.66)m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后2期无药物洗脱支架组ST异常(17±6)次,ST(0.12±0.04)mV,ST/HR(1.87±0.65)μV/bpm,与药物洗脱支架组ST异常(9±4)次,ST(0.10±0.04)mV,ST/HR(1.39±0.44)μV/bp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期支架前后比较SDNN、ST异常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ST、ST/HR、SDNN各指标与冠状动脉支架术有相关性,与年龄性别有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期、2期、3期),SDNN、ST次数指标水平逐渐升高,可以间接反映冠心病的程度,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不同分期支架的安放及安放支架术后期的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性收集2005年1月-12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105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ST段抬高型AMI患者,其中,49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56例接受金属裸支架植入,对两组患者术后30d和240d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与95%,P〉0.05)。术后30d内,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与12.5%,P〉0.05),两组由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早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与1.8%,P〉0.05)。术后240d随访,与金属裸支架植入比较,药物洗脱支架植入能明显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2.2%与30、0%,相对危险比为0、38,95%可信限(CI):0、12~0、96,P〈0.053,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显著降低[2.0%与25.0%,相对危险比为0.08(95%CI:0.01~0.63),P〈0.01]。术后30~240d,两组未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结论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老年ST段抬高型AMI患者可能并不增加支架内血栓的中期发生率,同时可以降低患者8个月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1.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的一项突破性进展,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再狭窄率大大降低,但同时由于DES置入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内皮化又有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 ST)的风险,且ST临床后果严重,绝大部分患死亡或发生心肌梗死(MI).因此新近提出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现象由于会影响DES置入术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而可能增加ST危险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就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发生机理以及临床对策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已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而支架内再狭窄(ISK)仍是多年来困扰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顽症之一,尽管加强了抗血小板、抗凝、抗炎等药物治疗,冠脉内支架再狭窄仍居高不下,其发生率高达20%~30%,大大影响了PCI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近年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的上市,国内外多个临床试验证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我们将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何兴娜 《山东医药》2009,49(37):63-64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用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置入冠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半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疗程24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血清肌钙蛋白(cTnT)、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T段压低改善(P〈0.05),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两组血清cTnT、出血并发症及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支架置人术后患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其心肌缺血,加强抗血小板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Cypher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再狭窄情况。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心导管室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328例6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术后即刻效果,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事件,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28例中,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6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心绞痛149例,稳定型心绞痛92例。结果 支架植入成功率99.1%(325/328),住院期间无死亡。随访6个月出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各1例,晚期血栓致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进行血管重建术7例。住院其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0.6%(2/328),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3.7%(12/328)。术后6个月8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再狭窄率为8.3%(7/84),支架内为2.4%(2/84),靶病变重建率为5.9%(5/84)。结论 应用Cypher支架治疗老年人冠心病是安全和有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明显低于普通金属支架。  相似文献   

15.
从COURAGE研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高危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减少死亡及心肌梗死(MI)。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缓解心绞痛及心肌缺血,但小样本研究的荟萃分析未显示减少死亡和MI。以前的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冠状动脉内支架及标准药物治疗广泛应用之前的年代进行的,在现代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以支架置入为主的PCI能否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预后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术后的氯吡格雷治疗状况,探讨不同的疗程对晚期支架血栓(ST)发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期间接受PCI并置入DES,且术后30天存活的患者,根据术后氯吡格雷的疗程将患者分为4组,即组1(〈3月)、组2(3~6月)、组3(6~12月)和组4(〉12月)。记录所入选患者住院期和随访期内临床资料,并根据ARCDublin定义判定ST事件。结果共2704例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入选本研究。与组4患者相比,组1、组2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低,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较少,冠状动脉病变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所置入DES数目较少。组1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自行停药比例较高;而组3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因医嘱停药的比例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提前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因素为:合并糖尿病(OR=1.542,95%CI1.184~2.008,P=0.001)和所置入DES的数目(OR=0.790,95%CI0.709~0.880,P〈0.001)。晚期和晚晚期ST发生率在4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比1.2%比0.8%比0%,P〈0.001),其中组3的ST发生率也较组4升高(0.8%比0%,P=0.01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有近3/4的患者在DES置入后的氯吡格雷疗程不足12个月。合并糖尿病和置入DES的数目是氯吡格雷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晚期和晚晚期ST的风险随氯吡格雷疗程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新才 《山东医药》2014,(45):48-49
目的:探讨血浆IP1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冠状动脉支架), PCI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支架内再狭窄且狭窄程度≥参照血管50%患者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组( ISR组);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50%或无再狭窄患者95例为支架内无再狭窄组( NSR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胸痛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IP10水平。结果 NSR组血浆IP10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ISR组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NSR组(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支架内无再狭窄者;IP10有可能作为评价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置入前后冠状动脉循环内局部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DES对血浆TF水平的早期改变及其对急性支架内血栓(AST)形成的意义。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均在70%以上。其中15例置入DES(DES组),11例置入BMS(BMS组)。全部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支架置入前静脉给予低分子质量肝素。PCI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样采集顺序依次为:支架置入前后冠状动脉入口处(ostium)用引导导管,支架置入后15 min通过血栓吸引器穿过病灶在病灶下方(beyond the lesion)采血。血浆TF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结果PCI术前26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入口处与病灶下方冠状动脉循环内的TF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0±7.05 ng/L比31.40±7.30 ng/L,P=0.748),但高于正常参考值3倍;支架置入后15min在冠状动脉入口处(29.60±6.96 ng/L比31.50±7.05 ng/L,P=0.135)与病灶下方(30.70±7.70 ng/L比31.40±6.30 ng/L,P=0.230)冠状动脉循环内的T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min,DES组和BMS组冠状动脉入口处(31.20±4.37 ng/L比30.70±5.39 ng/L,P=0.674)及病灶下方(31.60±5.39 ng/L比29.00±7.96 ng/L,P=0.789)T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内存在大量的TF。DES和BMS两种支架均不引起冠状动脉内局部、早期血浆TF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应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置入国产DES支架的429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前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7例患者均具有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梗死相关血管1例为左前降支,6例为右冠状动脉而且均为弥漫长病变、术前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到支架置入时间为(124.2±3.7)min、支架释放压力为(1261.39±213.78)kpa,有5例患者行高压球囊支架内后扩张,平均扩张压力为(1491.39±169.20)kPa,平均次数为(2.8±1.5)次;血栓发生后有3例患者经重复球囊扩张,1例经再次置入支架,3例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等治疗好转,无1例死亡。结论国产DES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多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梗死相关血管为弥漫长病变,且多为右冠状动脉、术前服用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释放后多次高压后扩张等因素有关。经再次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和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药物支架和裸支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和预后方法217例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药物支架组92例、裸支架组125例,收集基线资料并随访6~38个月.结果 裸支架组的平均年龄(64.6±11.9)岁、Killip分级(2、3、4级)为25.9%和支架平均直径为(3.07±0.38)mm,均高于药物支架组(61.2±11.8)岁、12.2%和(2.9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37;χ2=5.53,P=0.019;t=2.78,P=0.006),裸支架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55.4±11.9)%低于药物支架组(60.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1).支架长度[(32.8±16.2)mm、(26.2±11.2)mm]、支架后扩张(45.7%、21.6%)、糖尿病(28.2%、16.0%)药物支架组高于裸支架组(t=-3.54,P=0.001;χ2=13.85,P=0.0002;χ2=4.77,P=0.030).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36例,药物支架组6例(6.5%),裸支架组30例(24.0%)(χ2=11.70,P<0.01).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裸支架相比药物支架明显降低随访期MACE发生率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