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宫腔灌注是否可以改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专科医院的反复种植失败而再次IVF-ET治疗前接受过PRP灌注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n=63),另取同期未经PRP灌注的匹配RIF患者为对照组(n=64)。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以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CG注射日和胚胎移植日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升高(P<0.05),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均显著下降(P<0.05),胚胎种植率(20.69%vs. 9.09%)、临床妊娠率(42.85%vs. 18.75%)显著升高(P<0.01)。结论对于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富血小板血浆宫腔灌注能增加再次IVF-ET术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继而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对于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宫腔灌注不同物质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生殖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FET)治疗并行宫腔灌注的120例RI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宫腔灌注药物不同分为3组:宫腔灌注HCG的HCG组(44例),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G-CSF组(42例),宫腔灌注G-CSF+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exSPI)的G-CSF+DexSPI组(34例);选择同期行激素替代周期准备内膜、仅行FET(未行宫腔灌注)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胚胎移植和内膜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4组患者间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及基础雌二醇(bE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患者间既往移植失败周期数、移植失败周期优胚数、本次移植胚胎数、优胚数、转化日内膜厚度及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CG组、G...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妊娠率通常在40%~50%左右,对于首次进行IVF-ET治疗的患者成功率可达60%[1],但仍有部分患者在多次IVF-ET后仍然失败,此部分患者再次行IVF的成功率低于总体的成功率,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胚胎因素、内膜因素、卵巢反应因素、免疫因素等.如何提高此部分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是辅助生殖医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Machtinger等[2]报道对反复失败的患者采用两次移植方法,可提高妊娠率.我们针对反复失败患者采用此方法,提高了其临床妊娠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有或无HBV感染证据组中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常规分离78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组全血中的PBMCs,提取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BMCs中的HBV DNA和HBV cccDNA;进行PBMCs的培养,孵育72 h后,收集PBMCs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PBMCs的增殖活性.结果 PBMCs中HBV cccDNA阳性的患者组,其PBMCs产生IFNγ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PBMCs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HBV感染PBMCs可能是HBV感染后机体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失衡,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形成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也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结合胚胎移植次数、移植胚胎数目和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等来定义RIF可能更准确和全面。由于种植窗不是恒定不变的,统一的胚胎移植时间可能导致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从而出现RIF。因此个体化胚胎移植是改善RIF患者ART结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芬吗通在反复移植失败患者中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及提高临床妊娠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胚胎解冻移植(FET)助孕,且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提示子宫内膜血流不良(无血流信号和仅内膜下可及血流信号)的反复胚胎移植失败的不育症妇女为研究对象,共404例。应用芬吗通治疗12个疗程,于移植前一日进行子宫内膜血流检查,分析子宫内膜血流改善情况,随访FET结局。结果 404个研究周期中,其中336例进行了移植周期,胚胎种植率26.19%,临床妊娠率44.04%。完成404个研究周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血流的检测,血流改善283例,改善率70%。用药前,B超示无血流信号、仅内膜下可及血流信号、内膜下及内膜内均可及血流信号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4%、18.6%和0%,服用芬吗通后三者的比例分别为25.5%、23.8%和50.7%,内膜下及内膜内均可及血流信号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芬吗通可明显改善反复移植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血流情况,提高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献血员的PBMC,分为PBMC组、PBMC+SN50组、PBMC+LPS组、PBMC+LPS+SN50组、PBMC+d1组、PBMC+d1+SN50组、PBMC+d1+LPS组、PBMC+d1+LPS+SN50组、PBMC+d35组、PBMC+d35+SN50组、PBMC+d35+LPS组、PBMC+d35+LPS+SN50组和PBMC+d21+LPS组。取保存第1、21、35天(d1、d21、d35)的悬浮红细胞,离心,取上清,与新鲜分离的PBMC混合孵育20h(不加库存红细胞各组用完全1640培养基培养),库存红细胞上清的体积为PBMC培养体系总体积的20%。加SN50各组于培养体系中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SN50,培养4h后,加LPS各组加入100ng/L LPS刺激24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收集PBMC与库存红细胞上清及LPS共同孵育各组的PBMC,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剂-α(IκB-α)的蛋白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PBMC和PBMC+LPS组作为对照。结果:随库存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PBMC中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而蛋白水平随之逐渐下降;悬浮红细胞上清能增强LPS诱导下PBMC分泌TNF-α的作用,但能被SN50抑制。结论: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库存红细胞增强LPS诱导的PBMC炎症反应的作用,阻断NF-κB的活化可以抑制这一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川芎嗪对活动期、静止期狼疮肾炎( L N)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 B M C) 白细胞介素12( I L12) 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地塞米松(10 - 5 mol/ L) ,川芎嗪(33 μg/ml) 对 L N 患者 P B M C 培养,以正常人为对照,分别采用 E L I S A 法和半定量 R T P C R 法检测细胞上清液及细胞 I L12 和 I L12 P40 m R N A 表达。结果 L N 活动期、静止期较正常对照组 I L12 蛋白、基因水平明显增高( P < 0 .01) 。地塞米松明显抑制狼疮肾炎 P B M C I L12 表达( P < 0 .01) ,而川芎嗪仅对活动期狼疮肾炎 P B M C I L12 表达抑制明显( P < 0 .05) ,两种药物对正常人对照 I L12 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P > 0 .05) 。结论 狼疮肾炎 I L12 表达水平增高,这与 P B M C 处于异常活化状态有关;地塞米松、川芎嗪下调狼疮肾炎 I L12 表达,提示它们通过免疫调节直接抑制了活化的狼疮肾炎 P B M C 表达 I L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前采用子宫内膜轻刮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RIF患者再次行FET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子宫内膜轻刮联合TEAS组(A组,101例),单纯子宫内膜轻刮组(B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其临床妊娠结局。结果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A组显著高于B组[(10.04±1.56)mm vs.(9.55±1.27)mm],子宫内膜的血流阻力指数[(0.70±0.06)vs.(0.74±0.07)]及搏动指数[(1.51±0.22)vs.(1.56±0.21)]显著低于B组(P均<0.05);A组的胚胎种植率(32.95%vs.23.03%)和临床妊娠率(49.50%vs.35.22%)均显著高于B组(P<0.05);异位妊娠率A组有低于B组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轻刮联合TEAS可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子宫内膜的血流阻力,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能有效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KBP52在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20例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妇女(组1)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中FKBP5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与15例正常生育能力妇女卵泡晚期(组2)和种植窗期(组3)相比较。结果组1的FKBP52mRNA表达水平低于组2,组2低于组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KBP52蛋白表达于腺上皮的胞核及胞浆,组1在腺上皮的胞核表达明显,组2在腺上皮的胞浆表达明显,组3在腺上皮的胞核及胞浆均有明显表达;组1和组2的FKBP5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 125.9±1 729.9)和(1 360.2±853.7),并显著低于组3(8 319.1±5 873.8)(P0.05,P0.01)。结论 FKBP52蛋白在种植窗期的表达和定位异常可能是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NK)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与复发性流产(RM)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生殖医学助孕中心的RIF患者(20例)和RM患者(35例),对照25例。于患者尿LH试纸检测峰值出现后第7~9天,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刮取少量子宫腔内膜组织;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学Noyes标准,确定RIF患者组(n=20)、RM患者组(n=35)与对照组(男性因素不孕患者,n=25)子宫内膜分期;以CD56作为uNK的表面标记物,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组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的数量,并利用Vectra~自动病理成像定量分析系统计算细胞阳性细胞率。结果 3组患者内膜形态学分期均有早、中、晚分泌期病例;RIF组与RM组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7.59±12.59)%、(16.54±11.37)%]显著高于对照组[(8.01±7.19)%](P<0.01);3组患者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率从分泌早期到分泌晚期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RIF组与RM组分泌早期、中期及晚期CD56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IF与RM患者子宫内膜分泌早、中、晚期uNK细胞数量异常升高,提示其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机制.方法 自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的107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追踪妊娠结局,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 FOXP3(forkhead box p3)的表达变化.结果 107例患者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98例成功妊娠,9例妊娠后在孕早期再次流产,妊娠成功率为91.6%.妊娠成功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 T细胞及FOXP3的表达显著高于妊娠失败患者(P〈0.05).结论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有较高妊娠成功率,治疗后外周血免疫调节性T细胞尤其CD4+CD25high T细胞的比例及FOXP3表达升高是患者妊娠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解冻周期中单囊胚移植(SBT)与卵裂期双胚胎移植(DET)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探讨解冻周期SBT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且剩余有冷冻储存的囊胚期或卵裂期胚胎的患者资料,并比较解冻周期109例SBT患者(SBT组)和336例DET患者(DET组)的临床条件及助孕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相对于DET组,SBT组的临床妊娠率(54.1%vs. 47.6%)和种植率(56.0%vs. 30.1%)较高,流产率(2.8%vs. 7.1%)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BT组多胎率(1.8%vs. 12.2%)显著低于DET组(P<0.05)。结论对部分原因不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解冻周期实施SBT可能会改善其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行取卵术患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患者11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