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海军 《中外医疗》2013,32(5):11-12
目的分析肝硬化时入肝血流变化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VLC)患者,和55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肝门静脉以及肝固有动脉测量,计算灌注指数DPI,并进行比较。结果 VLC组、ALC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的门静脉、固有动脉均增宽,最大流速降低,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增高。VLC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LC与ALC两组之间也由于病因的不同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不同,两组的血流变化均与肝功能分级有明显的相关性(VLC∶r=0.732和ALC∶r=0.714)。结论肝硬化时入肝血流变化与肝功能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为肝硬化的病因诊断提供了依据,对肝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不同分为A、B、C 3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2组肝动脉血流量(QHA)、搏动指数(PI),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阻力指数(RI)、血流量(QPV)进行测定,并对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同肝病肝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C 3组的RI、PI相比较,B组肝硬化患者明显较A组高。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在A、B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变患者与健康参照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与肝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而降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高。结论肝硬化肝脏整体流入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动脉血流的异常改变可为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危安  陈红天  刘亮 《湖南医学》2014,(10):2023-20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血流量、肝静脉血流量及两者比值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对Child‐Pugh改良法肝功能分级A、B、C级慢性肝病患者共7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对照组35例。观测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 ),三支肝静脉内径(Dhv )、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平均流速(Vmean),并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与肝静脉血流量(Qhv)及其比值(Qpv/Qhv),并与其Chil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随着病情逐步进展,患者 Qpv逐渐增加,Qhv 逐步减少,Qpv/Qhv值逐渐增加,各级间的Qpv/Qhv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0)。【结论】应用超声检查测量Qpv、Qhv及Qpv/Qhv值对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ADVIA2120检测12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LT、MPV、PCT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Child—Pugh积分增加,血小板P肌、MPV逐渐下降。C级组PCT比A,B级两组显著减低。结论血小板参数能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是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损坏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临床治疗、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裘品丹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16-1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8年3月我院临床诊断肝硬化门脉高症的80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7例,B级30例,C级23例,测量门静脉(PV)内径、脾静脉(SV)内径、平均血流速度(cm/s)和血流量(ml/min)。结果不同肝功能级别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不同肝功能级别组间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血管内径增大及血流速度减慢也有显著改变(P〈0.05),但血流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多能动态反映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改变是评价肝功能、肝硬化病变程度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65例肝硬化患者 (A组 1 3例 ,B组 2 2例 ,C级 30例 )和 2 4例正常人的门静脉内经(Dpv)、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经 (Dsv)、脾静脉血流速度 (Vsv)及脾静脉血流量 (Qsv)。结果 :A ,B ,C级肝硬化患者Dpv,Dsv按A ,B和C顺序逐渐增宽 (P <0 .0 5) ,Vpv ,Vsv逐渐减慢 (P<0 .0 5) ,Qsv及Qsv/Qpv值明显加大 (P <0 .0 1 ) ,Qpv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分析其与ChiI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3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测定门静脉的血管内径D(cm),最大血流速度Vmax(cm/s),平均血流速度V(cm/s),根据公式Q=π(D/2)20.57Vmax计算血流量Q(ml/min),并将31例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hild A、B、C三级肝硬化门静脉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按Child A、B、C三级顺序,门静脉流速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门静脉血流量,Child B级较A级血流量有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hild C级血流量较A和B级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ChildA、B、C级门静脉逆流发生率分别为0%,18.8%,85.3%.ChildA、C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寻HLD肝硬化程度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57例HLD肝硬化患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pv),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①HLD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②门静脉血流量在Child A、B级组比正常人增加,而在ChildC级组比正常人减少。结论 HLD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不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HLD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1eptin)、肿瘤坏死因子一α(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标准进行分级,其中Child.A级13例,Child—B级18例,Child—C级9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并检测上述指标;分析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TNF—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瘦素、TNF—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与Child—A相比,Child—B、Child—C组瘦素、TNF一α均明显高于Child.A组(P〈0.01),与Child—B组相比,Child—C组瘦素、TNF一α均明显高于Child—B组(P〈0.01或P〈0.05)。②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与TNF一α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血清瘦素和TNF—α明显升高,而血清瘦素的升高与TNF—α呈明显正相关,表明瘦素与TNF—α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作用,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占军  郭会敏  马文晨  孔明  周莉 《北京医学》2014,36(12):1022-1025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量表评估老年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2012年4~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16例,其中观察组为老年人(A组),年龄≥65岁37例,对照组(B组)年龄≤64岁179例。采用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评价患者营养状况。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记录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握力、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人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出院转归。结果 入院时A组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51.4%VS.33.0%.P=0.034)。以TSF及AMC评价患者营养状况.A组和B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Child—Pugh分级C级的比例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29.5%VS.19.6%,P〈0.001),而A组和B组Child—Pugh分级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有营养风险者的BMI及握力、入院时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低于无营养风险者,死亡比例高于无营养风险者(11.5%VS.2.9%。P=0.016)。结论 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较差.生活质量下降,需要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动脉超声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肝功的相关性。方法 130例肝硬化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乙肝病毒性肝硬化(80例),B组为酒精性肝硬化(50例),C组为正常对照(5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分别监测两组患者肝动脉(HA)血流参数,包括肝动脉(HA)的内径(DH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HA)、时间平均流速(TAMVHA)、阻力指数(RIHA)、搏动指数(PIHA)、血流量(QHA),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A组较C组肝动脉PSVHA、QHA、RI、PI明显增加,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B组较C组减少,与child分级呈负相关;A、B两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特异性改变可作为判别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及其肝功损害程度最简单适用和相对稳定的评价指标,对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6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铁(Fe)、转铁蛋白(TF)浓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Fe及TF水平,分析血清Fe及TF水平变化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结果:体检正常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4.07±13.74) μg/L、(2.74±0.68)ng/L,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17.28 ±98.42) μg/L、(1.87±0.54) n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A级、B级、C级,Child-Pugh评分分别为(4.31 ±1.21)分、(7.87±0.85)分、(11.57±1.23)分,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33.28±42.78) μg/L、(2.11 ±0.37) ng/L、(389.28±101.28) μg/L、(1.95 ±0.51) ng/L、(521.28 ± 112.63) μg/L、(1.67±0.28) ng/L; Child-Pugh B级Fe浓度较A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1),C级Fe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1),乙肝肝硬化患者Fe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824,P<0.01),TF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728,P<0.01).结论:血清Fe及TF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寇海燕  梁莉  苏金花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4,20(17):3264-326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武警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来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并且对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对Dpv、Qpv及Vpv的检测,肝硬化组分别为(14.4±1.2)cm、(1123.3±175.5)mL/min、(11.4±1.3)cm/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3±1.0)cm、(1023.4±212.6)mL/min、(19.8±3.5)cm/s。肝硬化组的Dpv和Qpv值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Vpv值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及Vpv值结果显示:A级患者分别为(12.4±1.6)cm、(1064.2±200.5)mL/min、(16.8±2.4)cm/s;B级患者分别为(14.6±1.3)cm、(1123.4±211.8)mL/min、(12.4±1.5)cm/s;C级患者分别为(16.3±1.5)cm、(1180.5±221.8)mL/min、(10.5±1.1)cm/s。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均呈正相关(r=6.231,P<0.05),与Dpv、Qpv均呈负相关(r=-2.42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地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也能够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门静脉高压的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属于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清癌抗原125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和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79例肝硬化患者和58例正常体检者血清CA125的浓度。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C级三组。根据有无腹水将所有患者分为有腹水、无腹水二组。结果正常体检者血清CA125浓度为(18.12±11.45)U/ml,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浓度为(337.95±193.98)U/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例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A级23例、B级37例、C级19例,Child-Pugh评分分别为(3.57±1.59)、(8.35±0.86)、(10.89±1.05),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148.65±89.59)、(324.84±105.85)、(592.63±127.38)U/ml。其中有腹水者41例,无腹水者38例,Child-Pugh评分分别为(9.88±1.89)、(5.08±2.28),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491.07±132.55)U/ml、(172.74±79.46)U/ml。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CA125浓度较A级显著升高(P〈0.001),C级患者血清CA125浓度较B级显著升高(P〈0.001)。有腹水者血清CA125浓度较无腹水者显著升高(P〈0.001)。肝硬化组患者血清CA125浓度升高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相关(r=0.841,P〈0.01)。结论血清CA125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对门脉侧枝循环血流的影响。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各20例)、20例正常人采用多谱勒超声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参数;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2S的浓度。结果正常人组血浆H2S(52.82±15.43)μmol/L,高于肝硬化组(37.08±10.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组与Child-Pugh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量(494±286)ml/min,低于正常人组(811±186)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与Child-Pugh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之和(1257±326)ml/min,高于正常人组(801±197)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与Child-Pugh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浆H2S与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之和呈负相关(γ=-0.339,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H2S降低与肝功能有关,并可能是引起门脉侧枝血流量改变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6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ETV0.5mg/d,1次/d;安络化纤丸6g口服,2次/d。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HBV-DNA定量水平、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肝功能有所改善,乙型肝炎病毒(HBV)被抑制,Child-Pugh评分降低(P<0.01)。结论:ETV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肝功能,控制HBV复制,降低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套扎前血清钠水平及肝功能情况对患者术后再出血及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对5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行套扎治疗,根据患者套扎前血钠浓度和肝功能分级分组,分析不同血清钠水平和肝功能分级对套扎术后再出血的时间及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血钠正常组患者的生存期平均为(36.0±6.23)个月,低钠组患者的生存期平均为(32.0±5.48)个月,极低血钠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1.4±3.27)个月。Child分级组,A级患者平均生存期(36.0±9.86)个月,B组(35.2±7.90)月,C组(30.1±10.67)个月。在随访的3年时间内,术后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随着血清钠水平的降低而升高,随肝功能分级的减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VL前血清钠水平及Child分级评分均能较好地预测术后患者再出血及生存期,重度低钠对于预测术后15个月的生存情况优于Child C级,两种评价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