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与Child—pl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110例及健康对照组8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各项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血脂明显低于Child—pugh A、B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值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血脂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及腹水中肿瘤标记物CA724、CA242、甲胎蛋白(AFP)的水平,探讨3个肿瘤标记物对于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82例及健康对照者50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CA724、CA242及AFP等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对于Child‐pugh B、C级存在腹水患者抽取腹水,检测其中CA724、CA242及AFP的水平。以ROC曲线判断这些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能力。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724、AF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CA24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724、AFP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CA242无明显规律性。组间比较,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中血清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A724在Child‐pugh A级和B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242在Child‐pugh分级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中CA724和AFP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而逐渐升高(P<0.05)。血清CA24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56,无明显辅助诊断能力。结论血清及腹水CA724、AFP对肝硬化的诊断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肝硬化程度相关,而不适宜选择CA242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血清总胆汁酸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血清胆汁酸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92例住院肝硬化病人,采用Child-pugh计分法分为Child-pughA级(41例)、B级(44例)和C级(18例),分析他们的血清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清胆汁酸在肝硬化病人中显著异常,异常率82.6%,高于ALT(58.7%)、AST(69.6%)、GGT(58.49%)与ALP(41.3%)。且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人TBA亦相差显著,肝功能分级越差的病人,其TBA越高。结论血清胆汁酸的测定更能及早反映肝细胞的损伤和灵敏反映毛细胆管排泌胆汁障碍,这对预测及判断肝硬化预后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抗原125(CA125)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腹水量的关系。方法选肝硬化患者103例(Child—pugh A级36例,B级39例,c级28例;腹水阳性者55例,腹水阴性者48例),正常对照42例,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A125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CA125水平为Child—pughC级〉B级〉A级,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呈现进行性升高(P〈0.01);肝硬化腹水组及少量腹水组血清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无腹水组(P〈0.01),中量腹水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少量腹水组(P〈0.01),大量腹水组与中量腹水组的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肝功能损害及腹水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被认为是反映肝硬化程度及监测腹水情况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肝硬化腹水的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总胆汁酸与胆碱酯酶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248例血清均用Roche-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慢迁肝血清TBA比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而慢活肝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慢活肝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肝硬化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活肝组(P〈0.05)和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血清TBA显著低于肝硬化组,而慢迁肝组无差异。结论血清CHE检测为连续监测肝硬化患者的转归提供了一项比较可靠的实验依据。各型慢性肝痛患者血清TBA、CHE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ALT呈正相关,CHE与ALT、TBIL、ALB均无相关性。CHE与ALB、TB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与血清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AST/ALT比值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6例,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级);对照组48例为健康体检者,并检测血清TBA、CHO、AST/ALT比值。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BA升高,血清CHO降低,AST/ALT比值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B、C级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TBA、CHO、AST/ALT比值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并有助于评估肝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陈道荣  陶小红  王丕龙 《医学争鸣》2009,(17):1607-1609
目的:探讨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病原因、诱因及临床指标变化,以提高对该病的整体认知水平.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2000-01/2008-08收治1型HRS住院患者29例,分析其基础疾病;病因;诱因;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像;Child—Pugh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肝功能分级;尿量及生存率等.结果:1型HRS主要发生于晚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Child—pugh评分均在B级以上,以C级为主(82.8%).B级与C级间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白蛋白(ALB),MELD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患者更易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和感染.MELD评分加分以上27例(93.1%),多数在20~40分之间.不同MELD组间TB,INR,Cre,Child—pugh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MELD评分越高越易发生肝性脑病.29例患者随访1mo全部死亡.结论:1型HRS患者死亡率极高,应根据临床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综合判断其预后,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杨晓曼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60-160
目的:了解在慢性肝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对其的诊断意义。方法:124例血清均用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TBA比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而慢活肝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P〈0.01)。慢活肝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肝硬化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活肝组(P〈0.05)和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血清TBA明显低于肝硬化组,而慢迁肝组无差异。结论:血清CHE检测为连续监测肝硬化患者的转归提供了一项比较可靠的实验依据。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BA、CHE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ALT呈正相关,CHE与ALT、TBIL、ALB均无相关性。CHE与ALB、TB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八宝丹胶囊治疗急、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用八宝丹胶囊0.6g,2次/d;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疗程4-6wk。每2wk检查肝功能。结果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总胆汁酸(TB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均较对照组优越(P〈0.05),治疗组在总胆红素消退时间和消退例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未观察到八宝丹胶囊的不良反应。结论八宝丹胶囊有良好的退黄、降酶、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给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恶性肿瘤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共80例,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术前1周比较,术后1 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及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1周ALT、DBIL及TBIL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与术后4~6周患者的Child-Pugh分级A、B级及Chi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肝功能变化与治疗次数、是否合并肝硬化及门脉癌栓相关(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初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功能损害是短期的,于30 d左右即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2例窒息新生儿和19例无窒息史正常新生儿的血清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结果窒息组血清TBA及其他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ALP、γ-G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血清TBA与新生儿窒息及其窒息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邓巧娟  刘娜 《中外医疗》2014,(32):24-25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均有改善,治疗后ALT平均水平(50.12±14.45)U/L,AST平均水平(45.32±12.26)U/L,TBIL平均水平(21.48±5.74)umol/L,ALB平均水平(37.86±3.93)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均有改善,治疗后HA平均水平(15.48±3.46)ng/L,LN平均水平(56.92±14.05)ng/L,IV-C平均水平(83.56±27.38),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肝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09年5月~2012年5月入住我院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脓毒症患者126例分成死亡组(A组,n=35)和存活组(B组,n=9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及主要肝功能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Ⅲ评分)的关系。同时,根据APACHE-Ⅲ评分的三分位数分为Ⅰ组(n=16)、Ⅱ组(n=83)和Ⅲ组(n=27),分析比较不同分值组间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差异性。结果①死亡组患者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死亡组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而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②APACHE-Ⅲ评分Ⅲ组的TBIL、ALT、AST、TBA高于Ⅰ、Ⅱ组(P<0.01),而Ⅲ组的ALB、CHE低于Ⅰ、Ⅱ组(P<0.01)。③APACHE-Ⅲ评分与TBIL、ALT、AST、TBA呈正相关(P<0.01),与ALB、CHE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肝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ALB、TBIL、ALT、AST、CHE和TBA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娅  刘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117-119
目的探讨黄疸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10例新生儿黄疸,根据临床诊断将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生理性黄疸组(n=41)与病理性黄疸组(n=69)两组,再选取正常的新生儿90例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同时予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并统计分析。结果生理性黄疸组的IBIL、TBI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45,47.162,P〈0.01);而生理性黄疸组的TB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4,P〉0.05)。病理性黄疸组的TBA、IBIL、TBI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1,74.897,73.466,P〈0.01)。病理性黄疸组TBA水平与DBIL、ALT、AST、ALP及GGT各项肝功能指标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对新生儿黄疸采用胆红素检测的同时予以总胆汁酸检测,可利于临床对黄疸类型、黄疸程度、胆汁淤积程度及肝细胞损伤等情况的判断,从而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治及预后,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6例5组不同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PA、TBA和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并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疾病组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指标在不同肝病中的异常率有差别;5组不同肝病患者中,P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ALB(P〈0.05);急性肝炎、胆汁型肝炎和肝硬化TBA比TBI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结论常规检测ALB和TBIL的同时,联合检测PA和TBA,对肝病的诊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时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er)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肝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隔缺血时处理组(RIPe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将止血带绑于患者左下肢,RIPer组在主动脉阻断即刻,对患者左下肢实施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处理,重复3个循环。C组不做缺血处理。于麻醉诱导前(d0),术后d1,d3及d7各时间点取颈内静脉血5 mL ,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 )、总胆红素(TBIL )、总胆汁酸(TBA)、RIPer处理前和处理后24 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浓度。【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LT及AST浓度均不同程度升高,RIPer组ALT水平在术后d1,d3,d7低于C组( P<0.05),AST水平在d1,d3低于C组( P <0.05),而在d7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TBIL、TBA水平在术后d1,d3, d7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远隔缺血时处理24 h后血浆SOD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远隔缺血时处理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的急性肝损伤,但对肝脏的储备功能影响不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SOD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义明  高卉  莫伟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46-154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产检孕妇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测定,在本院随机选取HBV感染合并ICP者45例(A纽)和单纯ICP者31例(B组),A组继续妊娠一个月后复查结果为C组;比较各组ICP发生的时间,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指标。结果A组各项指标均比B组升高(P〈0.05),C组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A组升高(P〈0.05)。结论HBV感染合并ICP的孕妇肝功能损害较单纯ICP的孕妇加重,且并发症严重,要注意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硬化33例,乙肝(HBV)肝硬化22例,进行术前、术后总胆汁酸检测,并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BA术前大多数上升、术后有明显下降过程(P0.01)后上升;ALT、AST、TBIL、DBIL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上升,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与ALT、AST、TBIL、DBIL呈"背离"现象。结论 TBA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亢中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现象。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肝损伤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茵陈丹芍汤治疗中期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病例组分为三组,均为孕25~28周ICP患者。A组为轻度ICP患者30例,口服茵陈丹芍汤治疗2周。重度I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B组15例,口服茵陈丹芍汤和思美泰治疗10d;C组15例,口服思美泰治疗1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并用速率法检测血清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尿液总胆汁酸的浓度。结果:A、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瘙痒评分和血清TBA、ALT显著下降(P〈0.01,P〈0.05),血清TBA与尿液TBA浓度的比值显著下降(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AST浓度亦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B、C组比较,瘙痒评分、血清TBA的浓度B组显著低于C组(P〈0.05),血清TBA浓度/尿液TBA浓度比值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茵陈丹芍汤能有效治疗中期妊娠ICP,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增加尿液中总胆汁酸的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