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脾脏切除后在伴或不伴脓毒血症状态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功能的变化,探讨脾脏切除后感染发生的机理。方法用99mTc-植酸钠测定Wistar大鼠脾脏切除后在伴或不伴脓毒血症情况下MPS的功能,同时观察血浆纤维连结蛋白(PFn)和透明质酸(HA)的变化。结果脾切除后,尤其合并感染时,血中清除半衰期(T1/2)延长,吞噬指数K值、肝脏吞噬功能降低,PFn减少,HA浓度升高。结论PFn相对减少、HA增加参与MPS功能抑制及感染的发生。脾脏切除后不仅失去了一个MPS器官,还可以通过细胞和体液因子抑制MPS功能。  相似文献   

2.
脾功能减退或脾脏切除后发生的严重感染的特征是起病突然、病程发展迅速和死亡率高,肺炎球菌是引起感染主要病原体,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上述感染。作者选用Sandoglobulin和Gammonativ两种商品免疫球蛋白,每种两批,测定每批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水平,并观察在大鼠脾切除后用肺炎球菌攻击时,免疫球蛋白对脓毒病的防御作用。大鼠为Sprague-Dawley品系,雄性,体重240g,施行脾切除6周后每组动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3.
林世海  罗磊  苏云桥 《贵州医药》2009,33(4):332-333
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导致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产生严重后果。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外科性脾切除或部分脾切除,但脾脏是产生抗体和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器官,在全身防卫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脾切除后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多。同时一些肝硬化患者由于全身状况差,明显的低白蛋白血症或肝脏贮备功能差等因素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4.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如胰腺炎、烧伤、创伤、感染等[1,2]。脓毒血症通常指由感染引起的SIRS,一般见于细菌感染,但也可见于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2]。脓毒血症病人有半数会发生多器官衰竭即严重脓毒血症,或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尽管有机械通气、腹膜透析、营养支持、抗生素等治疗,但仍有许多病人死于这个病理生理过程,而且脓毒血症后遗症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 在过去的几年里,多数学者治疗的目标着眼于减轻或抑制过度的人体反应[2]。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诱导大鼠脓毒血症模型,模型成功后测量外周血中NOS的活性。结果:脓毒症组大鼠外周血中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创伤性感染时大鼠外周血中NOS活性显著升高,可能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脾功能亢进症(hypersplenism)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随着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脾脏肿大的程度因原发病而异,至晚期脾脏可呈显著肿大,血细胞减少可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如果伴有肝功能减退或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则可出现较严重的出血症状。脾组织增大越显著,有可能脾功能亢进的程度越严重,因此脾脏增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有一定关系。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近年来针对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已日趋成熟。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患者创伤小、痛苦少、疗效确切、医务人员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优先选择。我科于2011-2012年对28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经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配合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延长每日血液滤过(EDHF)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SIRS合并AKI的患者40例,根据有无感染分为SIRS组和脓毒血症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EDH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患者死亡率、肾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3 d后,与脓毒血症组比较SIRS组CD8+值降低(P〈0.01),但CD4+/CD8+比值高(P〈0.05)。结论 SIRS合并AKI的患者经EDHF治疗存活率高于脓毒血症合并AKI者,前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8.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泌尿外科腔内技术的飞跃发展,90%以上的上尿路结石可采用输尿管镜(UL)或经皮肾镜(PCNL)进行手术治疗[1],腔内碎石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腔内碎石术术后并发的尿源性脓毒血症并不少见[2]。据文献[3‐4]报道,腔内碎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 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及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比率分别为11.2%~22%,0.3%~4.7%。如何降低甚至避免腔内碎石术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是近年来泌尿外科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文献[4‐6]报道,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减少手术碎石时间等,均能降低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及重度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但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避免。本文将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引流熊胆的肮炎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流熊胆Ig能明显地抑制二甲苯,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Preund完全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对肾上腺,胸腺,脾脏及淋巴结重量无明显影响。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表明引流熊胆具有抑制急,慢性及免疫性炎症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引流熊胆还抑制大鼠热烫足肿胀,减少大鼠炎平部位PGE2含量。提示引流熊量的抗炎作用与抑制炎症部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梗阻性黄疽时肝脏枯否细胞(KC)吞噬功能受抑制的机制,通过制作大鼠梗阻性黄疽模型,利用KC分离、培养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KC表面Fc受体(FcR)表达及其与KC吞噬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在梗阻性黄疽早期(胆管结扎后3天)即有KC FcR表达减少(P<0.01),且随着梗阻的时间延长而呈进行性减少。②KC吞噬功能与KC FcR表达呈同步变化.两呈显正相关。结果提示,梗阻性黄疽时KC吞噬功能受抑可能与KC表面FcR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朱宇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8):757-757
目的 探讨如何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预防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PSI)的发生。方法 脾破裂作全脾切除后行脾组织块大网膜内自体移植术。结果 26例脾块自体移植全部成活,术后无OPSI发生,无全身及切口感染。结论 对外伤性脾破裂不能行保脾手术的病人行脾切除、脾块自体大网膜内移植术,成活率高,能保留脾脏免疫功能,预防OP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机体由于严重感染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脓毒症在美国是儿科重症监护单位的首位死亡原因,在我国,情况亦不容乐观.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一个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蛋白家族,通过识别内源性或外源性病原体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而激活并启动级联式的免疫反应,在儿童脓毒血症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在人类中发现了10种以上的Toll样受体分子.目前对TLRs与儿童脓毒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TLR2、TLR4两种受体上,少量研究揭示TLR5也与脓毒血症相关.TLR3能识别双链RNA结构,在病毒免疫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病毒诱发并伴随细菌感染的儿童脓毒血症可能有重要意义.目前对TLRs表达干预的研究较少且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23例门脉高压症术后并发近期感染的病例,发现几乎所有感染病例均发生在脾切除术后,显示感染与脾切除有明显关系,而与采用何种术式、肝功能损害程度、麻醉插管、急诊手术、创面处理粗糙、术后腹腔积液等因素关系不大,故推测脾切除术后,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易致感染发生。腹水和切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提示感染来源可能由于肠道细菌移位。为预防感染并发症,建议治疗门脉高压症采用保留脾脏或部分脾切除手术;改善肝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保护肠粘膜屏障及抑制或减少肠内细菌过度生长,防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并与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8例细菌感染患者分为局部感染组(43例)、脓毒血症组(51例)、严重脓毒血症组(34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的PCT、CRP水平。结果脓毒血症组与严重脓毒血症组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d后脓毒血症组和严重脓毒血症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CRP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各组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T在重症细菌感染性疾病中有早期诊断价值,且在疗效监测中优于CRP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160例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发热患者,在发热1 d内和之后3 d分别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将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31例、局部感染组34例、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组45例和肿瘤相关组50例,比较这些患者的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局部感染组、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组和脓毒血症组在3 d后降钙素原(PCT)明显有下降,而肿瘤组的PCT水平差异无可比性.同时脓毒血症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 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可用于判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发热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血液肿瘤化疗后并发脓毒血症患儿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血液肿瘤化疗后出现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脓毒血症相关指南将其分为普通感染组(74例)和脓毒血症组(28例),比较两组发热6 h内所测得的IL-6、IL-10、CRP、PC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肿瘤脓毒血症患儿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IL-6、IL-10、CRP、PCT对血液肿瘤化疗后并发脓毒血症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血症组IL-6、IL-10、CRP及PCT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IL-6、CRP、PCT是血液肿瘤化疗后发热患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6、IL-10、CRP、PC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1、0.655、0.849和0.764,血清IL-6、CRP、PCT三者灵敏度分别为0.778、0.722、0.833,三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左静脉、脾静脉壁标本的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肝硬化发生机制。方法 3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30例患者伴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脾脏功能亢进,采用胃左静脉断流、脾脏切除,4例脾脏增大伴脾脏功能亢进患者单纯脾脏切除,取冠状静脉、脾静脉血管壁(0.5mm×0.5mm)SP法测定,观察NOS、VEGF染色表达情况。结果脾门血管壁免疫组化VEGF表达情况:14例(41.18%)强阳性(++),10例(29.41%)阳性(+),10例(29.41%)弱阳性或阴性(±或-);NOS表达情况:20例(58.8%)脾门血管表达阳性,14例(41.18%)阴性。30例胃左断流手术标本中,胃左静脉VEGF表达:14(46.67%)例强阳性(++),8例(26.67%)阳性(+),8例(26.67%)为弱阳性或阴性(±或-)。14例(46.67%)胃左血管内皮eNOS表达阳性。结论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NOS、VEGF呈高表达,证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血管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8.
詹志林  江滨  周琎  雷海鸣  张蕴春  卞建民 《江苏医药》2008,34(1):69-72,I000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脓毒血症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制作脓毒血症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CLP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 CLP组、假手术组,观察术后24 h肝组织的病理损伤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STB)、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变化,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CLP可致大鼠肝急性病理损伤,模型组ALT、AST、STB、UCB显著高于假手术组,NF-κB p65的表达及TNF-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DTC干预组肝组织NF-κB p65的表达及TNF-a含量明显下降,ALT、AST、STB、UCB相应降低.结论 CLP所致脓毒血症能显著增强肝组织NF-κB的表达进而启动TNF-a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加而参与大鼠急性肝损伤发生;用PDTC抑制NF-κB活性能够降低肝组织中TNF-a表达,且能改善脓毒血症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9.
雌性激素对雌性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及实验性肺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己烯雌酚(DES)皮下注射于荷瘤(Lewis肺癌,LLC)小鼠15d或25d,其巨噬细胞(MO)吞噬功能明显增强;脾细胞对ConA刺激转化能力提高;脾脏重量增加;抗体产生能力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DES处理后,LLC实验性肺转移结节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阻塞性黄疸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平  刘强  高良辉 《江西医药》2009,44(11):1147-1149
阻塞性黄疸患者。尤其是重症黄疸.外科手术后往往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脓毒血症、低血压、出血以及肾功能衰竭,致使手术死亡率增加。阻塞性黄疸(下称阻黄)术后高感染并发症与阻黄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梗阻性黄疸时机体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