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疟药硝喹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均有治疗及防治效果,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均有阻断作用。1979年对硝喹进行了鉴定,并商定1980年在疟区扩大使用。我们于1980年在疟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的工作中,对流行比较严重的几个村寨进行了重点观察,并于1981年继续进行观察,现将两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运用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染色法,于疟疾流行季节前和流行季节后,分别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同时进行了薄血膜疟原虫镜检和脾脏检查以资对照。调查结果表明,疟区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原虫率,流行期后均高于流行期前。显示当地疟疾的传播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的策略与方法.[方法]2004-2005两年期间,选择柬埔寨石居省疟疾高度流行区及其周边地带作为灭源灭疟试验区,共62个自然村21 343人口.在对当地疟疾流行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三项主要灭源措施:①疟疾现症病人采用复方青蒿素(Artequick,ATQ)方案治疗,发热病人亦以此作假定性治疗;②儿童带虫率≥20%的17个村采用ATQ方案进行一次全民治疗;③儿童带虫率≥6%的27个村采用低剂量伯氨喹全民服药,每10d 1次,连续6个月.组织村抗疟员执行以上灭源措施.监测17个疫源村的人群带虫率,每6个月监测1次.[结果]采取灭源措施2年后,儿童带虫率从55.8%下降为5.3%:其中恶性疟带虫率由37.0%下降为2.3%;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8.9%下降为3.0%;儿童恶性疟配子体带虫率由13.1%下降为1.2%.有8个村儿童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46.5%下降至0.成人带虫率的改变与儿童带虫率改变相似,由46.5%降为6.3%;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34.2%下降为2.5%,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2.3%降为3.8%.[结论]灭源灭疟法有别于以控制蚊媒为主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又快又省钱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可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疟疾的高度流行,直至彻底消灭疟疾,值得在广大高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染色法检测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水平,以此来估计疟疾流行强度和年发病率。结果表明这一估算方法对没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疟区,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疟疾流行的强度,估算出该地区疟疾的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疟疾荧光抗体试验,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项血清学检查方法。它具有抗原抗体免疫结合的特异性,故敏感度高。用此法测知人群中疟疾抗体水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给制定防疟措施提供依据,是一项简便可行的方法。我们于1978年11月16日~1979年1月20日,对我单位职工、家属、学生、儿童2065人进行了间日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海南山林区一起流动人口疟疾点状暴发调查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疟疾暴发原因,便于修订防范措施和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方法 现场调查,血检,治疗病人,宣传教育,媒介防治,全民服预防药等措施。结果 血检2个工地服预防药前和服预防药后的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50%和3.9%;7月份发病52例,12月份发病5例,说明病例逐渐减少,疫情日趋控制。结论 大批外地无免疫力的流动人口进入疟区开发生产,由于未采取正规的预防措施,酿成疟疾点状暴发。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疟疾防治工作方案”,修订适应于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的措施,是杜绝流动人口疟疾暴发流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德宏州1951~2001年疟疾流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捷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56-758
目的:分析云南德宏州疟疾流行的空间、时间、人群分布规律,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根据全州疟疾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疟疾发病空间、时间、人群及在传染病中的分布特征。结果:1951~2001年全州各县、市疟疾发病386677例,平均发病率113.16/万,死亡835例,平均死亡率0.23/万,病死率0.22%,年际发病在建国初和革期间出现了两个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717.65/万和1128.28/万,6.11月发病数占76.04%,5.40岁发病数占83.32%,农民发病数占64.18%,男性发病数占64.42%,原虫种类为恶性疟占63.33%,间日疟占43.82%,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占1.85%。疟疾病例占全州传染病报告数的44.16%。结论:德宏州是云南省的高疟区。6~11月为流行高峰季节,5~40岁人群为高危人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以农民为多发,在大流行年代恶性疟为主,疫情控制后以间日疟为主。流行强度与防治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 在疟疾的防治工作中,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能起到考核疗效,发现传染源,监测疟疾流行趋势,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的作用,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于1983年5月、11月分别对我区阜南县、毫县疫区的同一人群进行1FAT及原虫带虫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地点选择:选择了1978年曾试用IFAT检测过人群抗体的地点——阜南县张寨大队,毫县支庄大队。二、标本采集时间及方法:血液标本系采自上两地人群。用滤纸干血滴法收集20mm~3耳垂血,在疟疾流行季节前(5月下旬)和流行季节后(11月上旬)分两次进行,同时制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小磨高速公路沿线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进行沿线居民带虫调查、疟史访问、施工人员带虫调查、两个乡卫生院近2年发热病人疟原虫检出情况及媒介按蚊调查。结果2003~2004年居民及小学生疟史率在12.4%~15.4%之间,平均13.9%;带虫率分别为0.58%(2/345)、0.33%(1/306)。勐仑、磨憨两个卫生院2003、2004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5.6%(89/1597)、11.6%(24/207),平均8.3%,其中勐仑乡卫生院来自于内地的流动人口感染疟疾平均65.8%。结论小磨路沿线目前疟疾流行严峻,急待加强施工人群的疟疾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后疟疾爆发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治疗现疟病人和无疟状带虫者来控制传染源,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和DDT室内滞留喷洒来控制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及十天一次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全民预防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大灾后出现大疫。发病率从疟疾暴发的一九八八年的1030.50历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60.24/万,居民带虫率从防治前的4.54%下降至防治后的2 67%。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寨地区今年出现疟疾局部暴发流行,为了解此次疟疾情况及流行因素,便以掌握疟疾流行规律,有利于很好地制订灭疟措施,百色、兴义两地区和三县的防疫站共同协作,进行了一次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东莞市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4年疟疾疫情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04年东莞市共发现疟疾4624例,年均发病率为9.75/10万。其中输入病例1689例,占36.52%;本地感染病例2935例,占63.48%。在本地感染病例中,本地居民发病786例;外来民工发病2149例。在全部病例中,以间日疟为主;病例集中分布于虎门镇、厚街镇、长安镇及其周围丘陵地带,其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79.86%。结论 由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东莞市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83.00%以上病例发生在外来人口。为了控制疟疾流行,必须对重点地区的外来民工做好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病人检查疟原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盈江县2014年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盈江县2014年疟疾监测及防治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盈江县报告疟疾病例61例,发病率19.67/10万,无死亡病例。病型以间日疟为主,占88.89%;病例分布以边境乡镇和县城为主,占78.69%,流行季节以6~7月为高峰。发病人群以成年男性农民为主,感染途径以缅甸感染为主,占72.13%。与2013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27.07%。结论中缅边境地区疟疾疫情上升,要继续做好中缅疟疾联防措施,加强重点疟区和流动人群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广州市白云区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流行潜势,为指导和评价本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对“三热病人”进行疟疾血检及对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监测及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调查,然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预测。结果2011-2013年共血检“三热病人”19958人次,发现恶性疟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年、2014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11-2013年媒介监测只在白云区远郊捕获中华按蚊1只;2012-2013年居民疟防知晓率分别为61.48%、86.20%,2013年高于2012年。结论广州市白云区从1997年后已连续1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传播疟疾的按蚊在本地区密度极低,不足以引起疟疾的传播,且疟疾血检阳性率和小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00%,说明疟疾在本地区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州市白云区实现消除疟疾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16.
报告以重复横向调查方法,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并同时镜检小学生厚血膜中的疟原虫。调查表明,该地区人群的疟疾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981年及1982年小学生的原虫阳性率也高于1980年。显示当地疟疾的传播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33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对流行因素及特征作了分析。该县解放前属高度流行区,解放后曾出现三次流行高峰,但发病率逐次降低。1980年始降至1/万以下,平均年递降27.5%。流行高峰年病例呈片状分布,具明显的季节性和好发年龄。五十年代为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三日疟的混合流行区,七十年代始均为间日疟。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灭疟后期病例呈点状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及好发年龄;发病率、脾肿率和人群带虫率均不能反映其流行情况。强调只有抓好四热病人血检,搜索传染源,拔除病灶点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才能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临沂市基本消灭疟疾后流行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当地的流行趋势。方法 对当地及流动人口在流行季节采血镜检疟原虫,流行季节前,后对监测区内人群采集滤纸血,应用间接荧光抗体(IFAT)法进行监测,应用人帐和牛房捕蚊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对疟疾现患人员及疑似病例进行正规抗疟治疗和预防服药。结果 宏观监测证实当地人群中连续9年未发生内源性病例;监测区系统监测表明当地人群13年未发生内源性病例。1991-2001年流行季节前,后人群疟疾IFAT监测均为阴性。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旬平均密度1989-2001年较1980-1988年(0.15/0.44)有显著性降低。结论 临沂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经进一步的防治与监测净化,疟疾传染源已经消失,其在当地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外来流动人员的疟疾抗体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 以居住在上海市浦东、闵行2区6个镇的外来流动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血清学调查,以本地户籍居民为对照。结果 共调查流动人员2732人,IFA阳性率为3.81%,按来源地流行状况分组显示,各组间疟疾IF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来自高疟区IFA阳性率为8.10%,明显高于其它发病组(发病率〈1/万);显示IFA阳性率与当地上报发病率基本一致。上海市本地居民IFA阳性率为1.36%与外来流动人口阳性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外来流动人员中阳性者主要集中在17-54岁和小学、初中学历且来沪居住时间短于5年人群。结论 来自较高疟区的流动人员输入可能对低疟区的流行带来潜在威胁,应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  相似文献   

20.
在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用青蒿素片两天4次口服总剂量2.5g后,再加服一剂复方硝喹10片(含硝喹和氨苯砜各125mg)的方案,治疗29例恶性疟疾,平均退热时间29.0±18.3小时,平均原虫转阴时间32.9±11.0小时,根治率92%,与单用青蒿素2.5g的根治率34.6%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