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镇江市近7年机采血小板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为机采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镇江市3749例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资料,采用汕头穿越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软件和Excel2003软件统计资料。结果7年中献1次血小板的献血人数占60.2%,机采血小板采集双份率为20.7%。人均献血小板频次3.71次。结论提高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留住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是建立稳定的机采血小板捐献队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携带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方法以2002~2005年及2007~2010年间献血者资料为例,将献血者分为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分析两类献血者的构成、献血间隔、血液筛查结果等资料,并对部分HBsAg和抗-HCV筛查结果进行确证。结果重复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占全部献血的比例由2002~2005年度的25.2%,上升到2007~2010年度的29.9%,平均年龄由38岁降至32岁;重复献血者捐献的血液HBsAg和抗-HCV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且不合格样本的阳性确证率也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结论重复献血者携带肝炎病毒的可能性较初次献血者低,是较安全的献血人群,应巩固和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通市区无偿机采献血者分布,为无偿机采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3月南通市合格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血型、文化程度、职业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本市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男性多于女性,18~30岁年龄组占总无偿机采者51.39%;学生和工人是参加捐献的主流人群,分别占37.78%和30.76%;参加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大学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最高(58.33%);捐献者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和本地区临床需求相符;但捐献1~2次者比例较高(50.71%)。结论了解此类人群分布状况,对发展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保证血液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由于公众缺乏对献血动机的了解以及对献血者的组织不力,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对献血者反复献血的行为缺乏理解,从而给供应安全、足够的血液造成了制约。Fernandez等人在格林纳达的研究表明,献血者献血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是对压力和家庭或个人的,利益综合考虑后的行为。一项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初次献血者在献血时的焦虑程度最高,首次献血者在献血后,其兴奋随着时间而降低。Zillmer等人发现在大学生志愿献血者中,这种情绪的变化也受献血者数量的影响。James和Matthews用生存分析法统计分析O型和Rh阴性两组献血者的献血时间间隔,发现反复献血的可能性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献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成分献血者的流失原因,评估再次电话招募的效果。方法 对流失的1 467位成分献血者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其不再捐献的原因并动员其再次献血,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江苏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者总流失率为46.1%,年平均流失率为29.7%。流失原因主要有电话失联、在外地、没时间、不想献等。共有209(14.2%)位献血者经电话沟通同意再次捐献,但最终成功捐献的人数为87人(5.9%),且流失时间越长,再次成功捐献的比率越低。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成分献血者招募策略、提高献血的满意度,保持与献血者的适度联系与沟通,不断改进献血服务工作,建立一支稳定并持续发展的成分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本站献血者群体构成动态,评估献血者招募工作并为招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7年采血数据及相应献血者个人资料,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分别建立数据库并利用excel的诸多函数功能统计和整理出各指标(年龄构成、回头率、外来人口献血占比、团队献血占比、性别构成、固定献血者群体特征)的要素;固定献血者群体特征分析采用二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从年龄结构看本站献血者群体18—25、26—30年龄段的年轻人占比在下降,46—50、51—55逐年攀升,以40岁为分界点上下增减幅度均为13.5%;成分献血者群体回头率一直在80%左右,近年来达到90%以上;全血捐献者回头率由35%左右攀升至近年来的49.9%;女性献血比例小于男性且差距逐年增大;全血捐献者和成分献血者之间流动性在下降;团队献血大幅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固定献血者,2012年和2017年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分别是男性的1.839、1.362倍,职业和学历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群体存在老龄化的趋势,成分献血者群体新人补充不足有固化倾向,献血者性别比例差距增大女性献血者占比在下降;团队献血增加了固定献血者在献血者群体中的比重但使群体结构更趋向于低学历和职业不稳定群体;另外外来人口献血比例下降,在接下来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制定上应该纳入以上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相似文献   

10.
献血者及其捐献的各种血液成分,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关键。每次献血(尤其是捐献全血)均会丢失部分铁储备,两次献血之间,若铁摄入不足或是献血间隔时间不够,因重复献血导致的铁丢失会逐渐累积,进而出现铁缺乏,甚至贫血。此外,铁缺乏还可能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产生诸如疲劳、认知能力改变等症状,阻碍献血者坚持长期献血。为及时发现并预防献血者的铁缺乏,采供血机构可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献血者的献血间隔和频率,检测铁营养状况和补铁疗法等。本文将对献血者铁缺乏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招募和保留献血者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不危及献血者安全。尽管以前的研究报告称反复献血者中病毒发生率比第一次献血者低,但几年未献血者后以上关系是否仍保持尚不得而知。研究设计和方法 根据美国5个血液中心从1991年到1998年总计6.4百万份同种献血者的历史记录(第一次对多次)和两次献血之间的时间长度(流失的时间间隔长度)进行了分类比较。献血者的历史记录和流失的时间间隔的HCV、HIV和  相似文献   

12.
2006~2009年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9年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资料及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检测结果,按性别、献血次数、职业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55 473人次献血者血液检测总阳性率8.91%,不同试剂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不合格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首次献血人群不合格率明显大于2次及2次以上献血人群;不同职业人群不合格率排序为公务员>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学生,不同职业人群间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各地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对保证血液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成分献血者现况、献血动机及影响其捐献成分血的因素等,以寻求有效提高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力度的方法。方法设计了《江苏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者调查问卷》,对在本中心的成分献血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调查群体中较低学历层次占74%。2)在献血动机中70.8%人选择"个人性格(助人、奉献爱心)、信仰等"。3)40.9%献血者是通过"同学(事)、朋友或家人介绍"参加成分献血。4)只有22.5%献血者知道"献血前如有危险行为或信息填写有误的处理方法"。5)工作人员态度(55.9%)、预约献血(62.6%)、安全(74.9%)、服务态度(60.5%)及献血环境(78.4%)等成为影响自愿捐献成分血的重要因素。6)70.1%的献血者献血后首要关注"捐献血小板的检测结果"。结论献血者现状、献血动机、对献血的认知、献血全过程的感受、关注重点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成分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持久程度。在整个成分献血过程中,应做好细致的献血服务、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工作;加强成分献血宣传力度,争取得到更多高素质固定献血者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本文为供者逆转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报告,通过比较单采和全血供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未被发现的危险行为和病毒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患病率,以了解这两个人群的特征及对在输血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相对安全性方面作出评估。研究目的及方法:通过研究1991年至1994年间由美国5个州立血液采集中心收集的资料,共36119名单采供者(≥1次单采捐献)和138万名全血供者(≥1次全血捐献)。比较了他们的病毒性传染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流行率(每10万供者)和发病率(每10万人年)。可能延迟献血的危险行为定义为,如果他们的那些危险行为被讲出来,有可导致供血延期。可能延期献血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标准规定,单采献血者献血间隔缩短为2周1次,献血频次增加为每年不超过24次,即血小板捐献者每2周即可进行1次血小板捐献。由于捐献过程中会损失50~100 mL的红细胞,势必会对献血者自体骨髓红系造血功能造成刺激。网织红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群体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挖掘包括血小板基因供者库在内的无偿献血者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间的融合潜力,提高招募成功率和已知结果库存率。方法 应用数据库建模和比对方法对本市近10年无偿献血者与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间的匹配度和融合度进行筛选分层,采用Arlequin 3.5.2.2软件计算HLA、HPA基因频率及单体型频率,并根据表型频率计算不同血小板供者后备库中找到HLA、HPA全匹配供者概率。结果 在本地区已入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依据其献血行为挖掘出的活跃献血者分别划分为血小板供者库后备一、二、三、四梯队,分别为696名、2 752名、9 092名和12 028名捐献者。第一梯队具有10~50次血小板捐献经历和10~20次全血捐献经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13.65%和26.01%;第二梯队具有10~20次全血捐献经历和10~50次血小板捐献经历者占比分别为15.04%和1.38%,与其他梯队献血特征有差异(P<0.05)。在现有血小板库+一二梯队的核心库容中(n=4 955),患者找到至少1名HLA-A,B表型相同的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开展预约献血以来前后7个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预约献血及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信息。结果从2016年5月开始逐渐启动预约献血模式,通过微信、电话及短信方式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6148人次,预约献血率从27.1%上升至61.6%。开展预约献血前后7个月的初筛平均合格率由62.7%提升至68.1%,其中体检平均合格率由85.8%提升至87.6%,血液平均合格率由76.9%提升至80.5%,预约献血率与初筛合格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预约献血模式可减少献血者因临时招募仓促献血而引起的暂缓献血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邯郸市无偿献血者对血液捐献的认识和感受,分析不同层面的献血人群对献血感知的心态特征,为完善我们宣传、招募、服务等无偿献血工作提供有力和科学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设计,对献血人群按性别、年龄、婚姻、献血时间、是否吃饭、献血次数和了解渠道进行分层,就献血者所认为和感受的血液捐献对他们的益处和不愉快之处进行单项或多项选择,当场填写并回收。结果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有效问卷1 114份。就血液捐献益处,选项频次排列顺序前8项为:3,1,6,1+6,3+4,2+3,1+3,2+3+4。血液捐献令人不愉快之处前5项为:3,3+6,7,6、4。就不同层面的献血人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分析,是否吃饭对在血液捐献益处和不愉快之处的选择上以及献血时间对在后者的选择上P0.05。其它均P0.01。结论根据不同层面的献血群体对血液捐献的感知和认识差异,深入他们的内心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献血服务、宣传工作,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互联网+"模式招募与预约成分献血者效果,为提升成分献血者招募和履约献血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通过QQ群、秦皇岛献血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招募与传统的面对面招募、电话预约、同伴招募进行对比,分析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效果。结果 2014~2016年通过"互联网+"模式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分别以53.68%、64.88%和66.87%逐年增长,而传统招募并履约捐献方式分别以46.32%、35.12%和33.13%逐年降低。结论 "互联网+成分献血招募与预约"模式大大提升了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的效率,在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传统招募与预约献血模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