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抗原(TAFI:Ag)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及30例正常人的TAFI:A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前TAFI:Ag水平为82.57±18.51μg/m l,较正常对照组的46.19±12.59μg/m l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TAFI:Ag水平异常增高,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3.
阐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20例病人均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其中18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13例患者纤溶亢进。患病组Fg、Ⅷ:CA、VWF:Ag和Ⅻ:CA较正常组 明显上升,表明白血病患者有高凝状态存在。而抗凝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病人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0例AL病人及30例正常人的TAFI活性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L病人治疗前TAFI:A为2.55±0.84μg/ml,较正常对照组的7.22±2.22μg/ml显著降低(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TAFI:A为1.50±0.14μg/ml显著低于其它类型AL(P〈0.05)。结论AL病人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降低,以APL病人表现更显著,但其可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文杰  王宝印 《中原医刊》2005,32(17):42-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所致,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s state,PTS)的存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纤溶功能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其存在低纤溶状态,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的指标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等。由于脂蛋白(a)[LP(a)]与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亦是反映PTS的敏感指标。因此,本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PA、PAI-1、DD、Fg和LP(a)的水平,并与正常人作对比,旨在探讨其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凝血及纤溶的变化,采用一期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对5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因子Ⅷ活性及纤溶酶原的动态检测,同时以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3.218,P<0.01),完全缓解期接近对照组(t=0.899,P>0.05);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4.152,P<0.01),完全缓解期仍低于对照组(t=3.365,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及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5.598、2.649,P<0.01)。各期纤溶酶原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及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维甲酸(ATRA)治疗对AP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AL治疗前及11例APL治疗前后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APL发病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浆D-二聚体(D-D)升高,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α2-抗纤溶酶(α2-PI)、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维蛋白原含量(FG)降低,且与其他类型AL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经ATRA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APL存在较其他类型AL更为明显的抗凝和纤溶性增强,ATRA治疗能纠正这种异常,且在治疗早期即可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方法:通过复制与低氧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病理过程相似的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观察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结果:低氧组的血浆AT-Ⅲ:A较对照组降低(P<0.01):PLG:A,mPAP均高于对照组(P<0.01),mPAP的变化与AT-Ⅲ:A,PLG:A的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784,0.8956(P<0.01)。结论: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血浆AT-Ⅲ:A,PLG:A呈明显改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会影响血浆抗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受抑制。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的发病率、易感因素及感染的好发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63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发生率56·3%,其中院外感染率占61·5%,院内感染率占38·5%。致病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易感因素与患者年龄、粒细胞减少、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最常见。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出现发热时应警惕感染的发生,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和粒细胞缺乏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给予支持治疗,尽早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特点,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方法回顾性总结1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111例患者累计接受化疗方案共127次,完全缓解71例,部分缓解8例,好转15例,未缓解6例,因病重或经济原因自动出院8例,死亡3例。结论化疗期间护理人员正确细致的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马华 《中外医疗》2013,32(17):25-2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方法将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加强心理护理、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等综合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在化疗期间,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使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化疗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JAKs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入选患者分为初治组、复发组、完全缓解组(CR组)和正常对照组(NC组),RT-PCR方法检测A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MNC中JAKI~3和TYK2mRNA的表达.结果 (1)AL患者JAK2、JAK3、TYK2 mRNA平均表达水平较CR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L患者JAK1mRNA表达水平较NC组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复发AL患者JAK1 mRNA表达水平较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YK2阳性组的AL患者缓解率较TYK2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家族基因在白血病患者的高表达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激活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的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As2O3治疗的26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31例APL进行比较。治疗方法为As2O30.16mg/(kg.d)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25mg/(m.d)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副作用调整As2O3和ATRA的剂量。结果:As2O3组与ATRA组相比,在CR率(分别为84.6%、83.9%)、获得CR所需的时间(平均时间分别为41d、47d)、早期病死率(分别11.5%、12.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2O3组比ATRA组的毒副作用少(P<0.05)。结论:与ATRA治疗初发APL相比,As2O3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初发APL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疾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4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组19例,完全缓解组20例,难治组8例)和18例健康对照者的Dnmt活性,以同位素液闪计数值的大小表示Dnmt活性大小。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和难治组患者Dnmt活性放射液闪计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初治型和难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Dnmt活性升高,而完全缓解期Dnmt活性下降,故Dnmt活性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小鼠脾淋巴细胞检测法测定了15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诱导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水平,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的IL-22水平显著减低,表明白血病息者的免疫功能低下,IL-2在白血病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