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核心抗原与HBVDNA的关系以及在乙肝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346份系列血清和486例正常对照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进行DNA定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核心抗原的联合检测(检测结果以HBV NRAg表示)及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定性检测。结果:342份HBV DNA(+)的血清中,有338份HBV NRAg检测为阳性,灵敏度为98.8%(95%CI:0.970-0.995),HBV NRAg特异度为99.6%(95%CI:0.985-0.999)。45例患者的系列血清HBV NRAg的OD均值随着HBVDNA拷贝数降低而下降,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21)。其中有两位患者的血清标本出现了HBV DNA阴转。此外在46例不明原因肝功能不良患者中,发现3例HBsAg(-),HBV DNA(+)的慢性乙肝患者。结论:联合检测乙肝病毒前S1和HBcAg不仅能反映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而且对抗病毒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HBV复制标志物与肝组织HBsAg和HBcAg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与血清HBeAg和/或HBV DNA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组中肝组织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而血清HBeAg阳性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血清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中肝组织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血清HBV DNA阳性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者。结论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HBcAg阳性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中病毒抗原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胆囊组织进行HBsAg、HBcAg的检测,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胆囊黏膜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状况以及对胆囊功能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囊病变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以鼠抗-HBs单克隆抗体、兔抗-HBc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SP)法,检测胆囊黏膜组织中的HBsAg和HBcAg.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患者石蜡包埋胆囊标本29例为研究对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阴性患者的胆囊标本12例为对照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用ELISA法检测.结果(1)乙型肝炎患者胆囊黏膜中存在HBsAg和HBcAg,29例患者胆囊黏膜组织中HBsAg的检出率为37.9%(11/29),HBcAg的检出率为20.68%(6/29).对照组HBsAg和HBcAg各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8.3%(1/12),HBsAg主要呈弥漫胞浆型分布,光镜下呈棕黄色颗粒沉积,主要分布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中,HBcAg的分布呈胞浆型和核型两种形态,见于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2)HBV病毒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均呈慢性炎症性改变,胆囊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3)胆囊息肉与HBV病毒感染的关系密切,肝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胆囊黏膜中病毒抗原表达明显.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胆囊黏膜中存在HBV病毒抗原,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外组织胆囊黏膜中也存在感染.  相似文献   

4.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对判定HBV DNA复制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HBV 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诊断HBV复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50例HBsAg阳性及50例健康对照血清标本的HBV Pre-S1抗原、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在450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Pre-S1抗原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0.0%、57.3%和61.6%;Pre-S1抗原、HBV DNA阳性率在HBeAg阴性与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x2=110.7,P〈0.01);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均存在相关性(x2=86.5x,2=272.1,P〈0.01);Pre-S1抗原阳性组AST、ALT、TBl、γ-GT均高于阴性组(P〈0.01);当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2.7lgcopies/ml时,Pre-S1抗原诊断HBV复制的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1.3%,准确性为89.1%,阳性预测值为94.2%,阳性似然比为10.1,优势比为75.3,而HbeAg则分别为59.2%、90.8%、71.3%、91.1%、6.43和14.2。结论 HBV 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项新的病毒复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HBV 前 S1抗原与血清 HBV DNA 和 HBeAg 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 HBV 前 S1抗原,常规检测 HBV DNA 和 HBeAg。结果在100例 CHB 患者中,血清前 S1抗原阳性88例(88.0%),血清 HBV DNA 阳性71例(71.0%),前 S1抗原阳性率显著高于 HBV DNA (x2=5.358,P<0.05);100例患者HBV DNA 和前 S1抗原两者均阳性或均阴性者共69例(69.0%),而在血清 HBV DNA 阳性者中血清前 S1抗原阴性率为9.9%(7/71),在血清前S1抗原阳性者中,血清 HBV DNA 阴性率为27.3%(24/88);血清前 S1抗原与 HBeAg 同时阳性或阴性者共33例(33.0%),而在血清 HBeAg 阳性者中,前 S1抗原阴性率为21.6%(8/37),在前 S1抗原阳性者中,HBeAg 阴性率为67.0%(59/88)。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 S1抗原可能比血清 HBV DNA 和 HBeAg 有更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是目前我国用于乙肝检测与筛查较普及的指标,但传统乙肝HBV-M检测在病毒复制等一些方面尚有不足.本研究分析前S1(Pre-S1)抗原在判断乙肝病毒的感染与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HBV-M和Pre-S1抗原检测采用ELISA法;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 (1)Pre-S1抗原在乙肝病毒早期感染中的作用:787例ALT正常血清中,Pre-S1抗原阳性34例,HBV-M检测HBsAg(+)2例,HBsAg(+)、HBeAg(+)1例,HBsAg(+)、HBeAg(+)、HBcAb(+)7例,HBsAg(+)、HBeAb(+)、HBcAb(+)18例,HBsAg(+)、HBcAb(+)4例,HBV DNA阳性35例,三者检出结果高度符合,无显著差异(P>0.05).(2)Pre-S1抗原在乙肝病毒复制中的作用:816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HBeAb(-)396例,Pre-S1抗原阳性357例,HBV DNA阳性371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1%和93.6%.HBeAg(-)/HBeAb(+)285例,Pre-S1抗原阳性223例,HBV DNA阳性247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2%和86.7%.HBeAg(-)/HBeAb(-)135例,Pre-S1抗原阳性85例,HBV DNA阳性105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9%和77.7%,若以HBV DNA≥103copy/ml为判断乙肝病毒存在复制的标准,则Pre-S1抗原的检出率为79%(414/525),HBeAg(+)的检出率为32.7%(172/525);Pre-S1抗原、HBeAg(+)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8%(615/723)、45.5%(327/723),HBV DNA与Pre-S1抗原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eAg(+)与HBV DN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re-S1抗原是乙肝病毒早期诊断与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HBV DNA和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前S1蛋白,采用荧光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ELISA法检测HBeAg。结果 在125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26.39%,HBV DNA阳性率为83.39%;在1049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299例(23.94%),HBeAg阳性447例(42.61%);在PreS1抗原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2.57%(299,332)。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PreS1抗原的检测无更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霖  黄少军  杨京 《肝脏》2011,16(6):510-511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前s1抗原(Pres1Ag)、HBV DNA、HBV-M及肝组织HBcAg之间的关系,我们对CHB患者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HBV DNA载量、及肝组织核心抗原(HBcAg)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方法对200例CHB患者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cAg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HBcAg阳性者175例,占87.5%,A组HBcAg阳性率55.0%(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HBV DNA阴性者中(A组),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 DNA阴性且HBeAg阴性者中有7例HBcAg阳性,占46.7%。结论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CHB患者疗效评价和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应用激光微分离检测肾活检组织切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方法,提高乙肝相关性肾炎临床诊断的水平。方法:对11例外周病毒血清学HBsAg:HBcAb和HBeAg阳性、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病的患者,运用激光微分离系统分离。肾活检组织切片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以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HBsAg、HBcAg和HBeAg。结果:6例肾小球HBV—DNA阳性,5例阴性。与肾组织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对照发现,1例肾组织中未检测到病毒抗原或DNA,2例HBV-DNA阳性而病毒抗原阴性,4例同时检测到病毒抗原和DNA,其余4例仅检测到病毒抗原的沉积。肾组织:HBV—DNA检出率(54.5%)低于病毒抗原总的检出率(72.7%)。结论:激光微分离结合PCR检测肾组织乙肝病毒DNA,取材精准,快捷高效,重复性好,为临床上乙肝相关性肾炎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抗原和HBV标记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者367例,其中PreS1Ag阳性者188例(51.2%),HBeAg阳性者119例(32.4%),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HBVDNA载量(105~107copies/ml和107copies/ml)组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60.2%,60.0%)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33.3%)和低载量(103~105copies/ml)组(41.9%,P0.01);但在421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48.9%)低于HBVDNA(87.2%,P0.01)。结论 PreS1Ag能够较HBeAg更好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但尚不能代替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HBsAg和HBsAb双阳性检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检测中少见的HBsAg和HBsAb双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能的产生原因。方法对3家医院初筛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81份血标本进行同种和不同种试剂盒复检,并检测HBsAg145位氨基酸变异(G145R变异)、HBVDNA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结果81份双阳性标本经复检有30例(37%)仍然为双阳性;对30例复检双阳性标本应用不同试剂盒再次检测,HBsAg/HBsAb仍为双阳性者18例(22.2%);18例双阳性标本G145R检测全部为阴性;其中8例HBV DNA阳性血清的基因型分布为B型2例和C型6例,血清型分布为adw2例、adr5例和ayr1例,与9份对照血清的检测结果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sAg和HBsAb双阳性检测结果大多数与操作或试剂的质量有关,少数可能为S基因变异或不同血清型的再次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对于HBsAg阴性样本,进行HBV核酸检测(NAT),NAT阳性样本,用罗氏试剂确证HBV DNA载量。结果共检测116 741例血样,证实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者35例,占总献血人数的0.29‰。其中97.1%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样本的HBV DNA滴度低于102IU/ml。在HBV DNA阳性人群中,抗-HBc阳性率较高,占81.5%,抗-HBs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全阴性也可检出HBV DNA分别占55.6%和22.9%。结论唐山地区献血人群中血清HBsAg阴性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HBV感染,其HBV病毒载量均较低,核酸检测能够提高HBV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前-S2抗原(HBV pre-S2-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HBV pre-S1-Ag、HBV pre-S2-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 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sAg阳性者中,pre-S1-Ag、pre-S2-Ag、HBV DNA阳性者分别为594例、541例、629例,其阳性率分别为66.29%、60.38%、70.20%。HBeAg阳性组pre-S1-Ag、pre-S2-Ag、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21%、74.46%、93.32%,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45.28%、48.01%、4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高,pre-S1-Ag、pre-S2-Ag、HBeAg阳性率随之增高。结论 pre-S1-Ag、pre-S2-Ag与HBV 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pre-S1-Ag、pre-S2-Ag、HBV DNA及HBV-M,有助于HBV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2抗原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PreS2抗原与乙型肝炎患者HBV标记的关系.方法血清HBsAg(+),HBeAg(+),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26例,血清HBsAg(+),HBeAb(+),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47例及健康献血者20例,血清用RIA法检测PreS2抗原及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血清HBsAg(+),HBeAg(+),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26例,PreS2抗原与HBVDNA均阳性(100%);血清HBsAg(+),HBeAb(+),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47例,PreS2抗原30例阳性(638%),17例阴性(362%),HBVDNA32例阳性(681%),15例阴性(319%),PreS2抗原与HBVDNA均阳性28例(596%),均阴性14例(300%).健康献血者20例,PreS2抗原阳性1例(50%),阴性19例(950%),HBVDNA阳性2例(100%),阴性18例(800%),PreS2抗原及HBVDNA均阳性0例(0%),均阴性18例(800%).结论PreS2抗原可作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活动与传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清中的HBsAg水平与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的关系,预测干扰素的远期疗效。方法 86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按照治疗前HBsAg定量〈100、100~200、〉200 ng/L分为3组,均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2个月。对照组18例,未予干扰素治疗。在不同治疗时间分别检测血清ALT、HBV DNA、HBsAg、HBeAg和HBcAb,并计算治疗3个月时HBsAg抑制率,按照其≥50%和〈50%分为2组,观察治疗终点时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HBsAg阴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结果治疗终点时,三个层次的干扰素治疗组和对照组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8.5%、37.3%、20.0%和5.6%,HBsAg的阴转率分别为54.5%、15.6%、6.7%和0,HBVDNA的血清阴转率分别为70.8%、34.4%、23.3%和0。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与HBsAg初始水平和治疗3个月时下降幅度有相关性。结论 HBsAg初始水平或治疗3个月后下降幅度是获得较高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较好的预测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转换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采用ELISA方法对HBVM(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酶链反应法进行HBV DNA检测,将HBV DNA检测值进行对数转换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的HBVM共有3种模式:大三阳(L3PP:HB-sAg、HBeAg和HBcAb)、小三阳(S3PP:HBsAg、HBeAb和HBcAb)和小二阳(S2PP:HBsAg和HBcAb)。L3PP HBVDNA水平高于S3PP和S2PP(P〈0.01)。随着慢性肝病病情发展,L3PP阳性率呈下降趋势,S3PP和S2PP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均〈0.01);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3种HBVM模式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3PP慢性肝病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高于S3PP或S2PP模式。随着慢性肝病病情的进展,HBVM的模式可发生转换,HBeAg阴转,L2PP转为S3PP或S2P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抗原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乙肝病毒DNA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82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Pre-S2抗原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其进行HBVDNA检测。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阳性血清学模式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在HBeAg阳性模式组中,乙肝病毒Pre-S2和HBVDNA的检出率高,平均为95.34%和97.8%。在HBeAg阴性模式组中,乙肝病毒Pre-S2和HBVDNA的检出率低,平均为39.7%和32.3%。在HBsAg、HBeAg均为阴性的模式中Pre-S2抗原为1.45%。结论 Pre-S2抗原与HBeAg和HBVDNA密切相关;Pre-S2抗原检测完善和补充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散发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M)演变规律。方法以202例成人A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并定期随访检测ALT、TBil、HBV DNA、HBV M及其定量,观察其动态变化,随访期为48周。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检验。结果 AHB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平均(42.99±7.31)岁。微量血传播方式最多,占29.20%,异性性传播占17.33%,但高达48.02%的患者传播途径不明。就诊时仅49.01%的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组血清ALT平均值为(1973.2±445.3)U/L;阴性组为(1500.3±287.7)U/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2,P0.05);HBV DNA阳性组血清TBil平均值为(118.40±37.33)μmol/L;阴性组为(81.06±23.24)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1)。初诊时HBV M呈现8种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抗-HBc IgM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抗-HBc IgM阳性2种模式最多见,分别占39.11%和29.27%。资料完整的99例AHB患者HBV M动态观测显示:观测期内HBsAg阴转率为97.98%,平均阴转时间为2.5周;抗-HBs累计阳转率为83.84%;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率为100.00%,全部于发病4周内阴转;在48周的随访期内抗-HBe阳转率为80.81%;血清抗-HBc始终为阳性。202例患者急性期HBsAg定量均低于200 ng/ml;急性期HBsAg定量水平与HBsAg阴转时间呈反比。结论经微量血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成人散发AHB的主要传播途径;HBV DNA快速清除和HBsAg、HBeAg快速血清学转换是成人散发AHB的显著特点;急性期HBsAg定量水平对判定AHB转归有一定意义,本文2例患者最终转化为慢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M和HBV DNA的相关性,评价前S1抗原与病毒复制和在判断乙型肝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M;采用酶学速率法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在HBeAg阳性的141例患者中,HBV DNA和前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97.2%和92.9%,抗-HBe阳性的183例中,分别为39.9%和37.2%;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的59例中分别为62.7%和54.2%;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59例,中度132例,重度96例,其血清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6%、73.5%和61.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相差。结论检测前S1抗原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存在和复制,其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