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体外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入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0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β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0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 h.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肝脏的微环境下,骨髓干细胞能分化成肝细胞,是肝细胞重要的肝外来源[1-3]。因此,可以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分化成肝细胞,促进肝功能的修复和肝再生。为探索骨髓干细胞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了解术后肝功能的改善效果,现将28例肝硬化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病及其器官组织损伤与细胞凋亡和坏死有关,而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修复领域已初现成效.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兔受累脏器组织细胞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建立两次打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动物模型,进行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经股动脉移植,并设立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组织切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动物模型宿主内的存活情况,RT-PCR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凋亡因子Apaf-1在心、肝、肺垂要脏器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兔肝、肺脏器组织内有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心、肝、肺中均有Apaf-1 mRNA表达,且模型对照组心、脾、肾Apafi-1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而实验组兔心、脾、肾组织中Apaf-1 mRNA表达下降.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植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兔的受损脏器组织内,并下调Apaf-1 mRNA的表达,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望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d。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 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 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98,15.71±2.13,t=6.11,P<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2.03,18.50±3.87,t=4.47,P<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 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 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6.
沈琼 《护士进修杂志》2013,(21):1965-1966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肝动脉导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的护理。方法将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作为供体,在体外分离纯化后移植患者肝内,使干细胞在肝脏中生长分化为具有功能的肝细胞,从而增加了肝细胞数量,使损伤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和重构。结果通过术前全面准备及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自体骨髓移植术后患者成功率达100%,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加强术前知识宣教,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正确合理用药,防止感染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范敬静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78-4582
背景: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9至2014年期间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肝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和“hepatocyte-like cel 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differentiation”。最后选择52篇文章纳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肝组织工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性状稳定具有肝特异性功能的种子细胞,成熟肝细胞获取难度较大,并具有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培养困难等缺陷,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快、易于扩增及培养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细胞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肝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但如何大量扩增此类细胞的同时又能保持其良好的分化潜能、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诱导分化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髓干细胞具有向其他细胞或组织分化的的能力,这种可塑现象同样存在于肝脏组织中。文章综述骨髓衍生肝干细胞的来源和发生,并探讨其可塑性在肝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hepatic",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01/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肝,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肝干细胞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31篇相关文献,3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00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分别涉及骨髓衍生肝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可塑性依据、分离和鉴定、向肝迁移分化的机制与调控因素、在肝病领域的应用前景。资料综合:近几年研究证实,在骨髓细胞中确实存在肝前体细胞,它们不仅可以在肝内定居,而且可以分化形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这种细胞通常在文献中称为骨髓衍生肝干细胞。CD34( ),C1qR( ),CD133( ),C-kit( ),Thy1( ),Sca-1( )等骨髓造血干细胞群中都含有骨髓衍生肝干细胞亚群,但对该细胞群中特有的表面分子组合及体外扩增等特性还未见报道。近来在放射性小鼠肝损伤修复领域发现,c-kit Lin-(CD117)细胞即为骨髓衍生肝干细胞。找出了骨髓衍生肝干细胞群中特有的表面分子组合,这样就可以直接从骨髓细胞中分离纯化骨髓衍生肝干细胞,然后移植入肝病患者体内,不仅能够恢复因病变而减少的肝细胞数量,也可以修复因病变的肝组织结构,达到与肝移植相同的目的且不存在排斥反应。结论:目前对于晚期肝病如肝硬化等的最佳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但由于供体的缺少以及排斥反应,使其在临床上应用受限。相比之下,干细胞移植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创伤性很小,干细胞的免疫源性低使得排斥反应远远低于肝脏移植。不但可以应用于晚期肝病,也可以治疗重症肝病,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学术背景:骨髓中的某个细胞群具有转化为卵圆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潜能,为修复肝脏不可逆性损伤带来了新希望.目的:对近年来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及HighWire l999-01/2007-06 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病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hemopoietic stem cells, hepatocytes, hepatic fibrosis, hepatic cirrhosis"等,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维普数据库1999-01/2007-06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肝细胞,肝纤维化,肝硬化",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49篇外文文献和42篇中文文献,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18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移植在体内转化为肝细胞,1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肝细胞,4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资料综合:骨髓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其具有可塑性特性.体外通过生长因子,体内利用特定的微环境均可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并明显改善肝功能.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都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的来源丰富、费用低廉、损伤小、自体移植不栓塞、无排斥反应等优点为治疗肝病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结论: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难治性肝病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动员自身或移植外来的骨髓来源肝干细胞可促进肝再生,但是,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采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干细胞方向分化,将这些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皮素18在诱导后细胞的表达;以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检测细胞功能. 将培养14 d的大鼠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局部有无新生物形成.结果与结论: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出现细胞集落,细胞为圆形;7 d后集落变大,其周围开始出现多角形细胞;培养14 d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排列成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这些细胞表达角皮素18、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糖原染色显示细胞内有糖原颗粒;培养第12~15天的培养液中尿素氮浓度逐渐升高.经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0 d后局部未见新生物形成,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用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培养基诱导的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能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可以通过上调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使用;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和肝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应用6孔培养板,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对照组:肝星状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单独培养。②阴性对照组:肝纤维原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模拟星状细胞体内生长环境)。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④实验组:1.5mg/LTRAIL多克隆抗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6h后,不换液,再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结果与结论:在共培养组中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降低,凋亡增加,且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且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在共培养的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通过上调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凋亡相关基因。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 Transwel 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单独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72 h。基因芯片分析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情况,找出与调控肝星状细胞密切相关的凋亡基因。结果与结论:采用SABiosciences第2代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产品进行凋亡基因筛查发现,共培养后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显著上调的凋亡基因有:AKT1,PIK3R2,DAPK1,DHCR24,NOTCH2,BDNF等。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NOTCH有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移植后向肝脏迁移和在肝内的分化.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肝损伤合并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大鼠的脾脏,术后分时段取肝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人白蛋白(ALB)、人角蛋白8(CK8)、CK18、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0 d大鼠肝脏可见人CK8、CK18、CK19阳性细胞,移植后15 d大鼠肝脏组织内可见人ALB阳性细胞.移植后90 d仍有阳性细胞检出.结论: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脾脏移植后能够向肝脏迁移并分化为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骨髓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近年的热点,本文检索了骨髓干细胞与骨骼肌再生、心、肝、肺、肾脏疾病治疗、皮肤再生、糖尿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关系,并对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marrowstemcells,plastici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45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13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32篇文献中,4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骨骼肌再生,3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心脏疾病治疗,4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肝病治疗,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皮肤再生,5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肺脏疾病治疗,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糖尿病治疗,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肾脏疾病治疗,6篇涉及骨髓干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3篇涉及骨髓干细胞可塑性。骨髓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类,最近还发现有比上述细胞分化潜能更大的胚胎干细胞样细胞。传统认为造血干细胞主要产生所有成熟血细胞系,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等细胞,新近发现这些细胞同时还有向造血和骨髓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成熟细胞如神经、肌肉、皮肤、心、肝、肾、肺等分化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在体内特定的微环境或体外培养条件下均可被诱导分化为不同表型及功能的成熟细胞,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强。结论:骨髓干细胞在体内特定的微环境或体外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分化潜能,具有向造血和骨髓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成熟细胞如神经、肌肉、皮肤、心、肝、肾、肺等分化的能力,预示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最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目前,已有将其作为细胞载体对帕金森病进行治疗的相关报道.目的;构建pDsRed-C1-CDNF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RT-PCR的方法从小鼠组织中扩增出CDNF基因片段,并在其两端引入Xho I、BamH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将其克隆至pDsRed-C1真核载体,构建pDsRed-C1-CDNF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Lipofectin2000将其转染至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结果与结论:pDsRed-C1-CDNF真核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单酶切、PCR及测序验证正确,提示已成功构建pDsRed-C1-CDNF真核表达载体并已转染至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载体细胞行脑内移植治疗胶质瘤,如何证实其为最好的药物载体?目的:将DAPI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模型鼠脑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内的迁徙与定位.方法: 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立体定向仪将培养好的C6细胞注入大鼠脑内,建立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将DAPI标记于培养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模型鼠脑内;移植后第3,7天处死大鼠,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内的分布及与肿瘤细胞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以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模型鼠脑内主动聚集于肿瘤血管周围,并能与肿瘤细胞发生融合.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mL培养液上清/孔,1mL培养液上清+1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h〉处理48h〉处理24h,P〈0.05);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mL培养液上清/孔,1mL培养液上清+1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h>处理48h>处理24h,P<0.05);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215;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于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77;1.98.15.71&;#177;2.13,t=6.11,P&;lt;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177;2.03,18.50&;#177;3.87,t=4.47,P&;lt;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lt;0.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移植与肝硬化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肝硬化晚期到肝功能衰竭时,通过移植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使其在体内分化成肝细胞,可以代偿部分肝功能。目的:介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7-04相关文献,检索词为"stem cell,metabolic liver disease,transplanted",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标准:与可移植干细胞的种类、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及骨髓干细胞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中的作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文献评价:共收集到125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4篇介绍可应用于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干细胞种类,10篇关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基础研究,12篇是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中的应用,另外6篇介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现状。资料综合:①应用于肝硬化的干细胞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②体外诱导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多集中于骨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也有成功报道。③大量研究显示骨髓干细胞具有持久生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具有构建肝组织结构的作用。结论:肝脏疾病在接受肝干细胞移植后,病肝细胞数量可以得到恢复,病肝组织结构可以得到修复,且可以自体采集,避免其他方式移植可能出现的排斥反应,但目前仍处于理论和实验研究阶段,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