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利多卡因(NL)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NL组和对照组各40例。麻醉开始前30 min内, NL组给予2%利多卡因10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对照组雾化吸入等容量无菌注射用水。所有患者均采用喉罩插管全麻+髂筋膜间隙阻滞。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值、气道平台压(Pplat)平均值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值;对比两组患者之间以及术前和术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第2天和第7天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和肺部超声评分(LUS)。结果两组术中Ppeak平均值、Pplat平均值和Cdyn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A-aDO2、RI较术前均升高, OI较术前均降低(均P<0.05);术后NL组A-aDO2和RI低于对照组, O...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对全麻手术的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行择期全麻手术的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7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8例(使用LPVS),对照组37例(使用常规通气)。记录麻醉前,术后1、3、5、7d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麻醉诱导前(T1)、机械通气后1h(T2)、术毕时(T3)、术后12h(T4),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IL-8)的浓度;观察术后发生肺部炎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1~T4时间点的IL-6和IL-8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1~T4时间点的各时间点的IL-6和IL-8水平均高于T1时间点(P<0.05);对照组术后1~5d的CPIS评分均高于T1时间点,且高于试验组术后1~5d的CPIS评分(P<0.05);试验组术后共2例患者出现肺部炎症(5.26%),少于对照组的8例(21.62%)(P=0.037)。结论LPVS能够减少行全麻手术的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术后5d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减少炎症发生率;但是不能够抑制老年患者体内的IL-6、IL-8炎症因子浓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痰液引流治疗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4)和对照组(n=54)。研究组进行改良体位痰引流及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体位引流及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痰培养阳性率、每日脱氧时间、每日痰液量、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灶缩小例数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aCO_2、PaO_2、痰液量、脱氧时间及痰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1.20±7.18)mmHg、(35.29±3.17)mmHg、(212.23±25.35)ml/d、(15.66±2.33)min/d、16.67%(9/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1.41±1.2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灶缩小例数比率96.29%(52/54)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体位痰引流治疗方法术可增加术后肺感染患者的肺通气量及改善肺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体位痰引流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胎粪吸入炎症感染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治疗后不同时刻患儿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功能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水平,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24h后IL-8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患儿PaO2和a/APO2水平均升高,PaCO2和OI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82.26±18.34)h,住院时间(10.86±2.71)d均短于对照组的(121.34±21.17)h和(18.09±3.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均出现间质性肺炎和肺出血并发症。结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胎粪吸入炎症感染患儿常规治疗中可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长和住院时长,降低患儿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疗效,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9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60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儿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母亲产前使用激素情况、剖宫产情况、多胎情况、胎膜早破情况等),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呼吸能力恢复时间,临床疗效等。结果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d,两组患儿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d和治疗后7d,两组患儿pH、PaO_2、PaCO_2、O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对照组PaO_2、OI和观察组pH、PaO_2、PaCO_2、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及其他3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能有效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血气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肺氧合功能、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在麻醉前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瑞马唑仑。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前、术后1 d肺氧合功能[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气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和认知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血清和肺癌组织内MDA、SOD水平。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PaO2、PaO2/FiO2、LOT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PaO2、PaO2/FiO2、LOTCA量表评分均优于术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0年期间,经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长托宁组(P组)、对照组(C组),每组20组。P组在术前30 min肌注长托宁1 mg/1 ml和鲁米那0.1 g/1 ml,C组肌注阿托品0.5 mg/1 ml和鲁米那0.1 g/1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小时观察记录:①VT、气道峰压(双肺、单肺)、肺有效动态顺应性(Cdyn);②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③Ell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人肺泡表面活性特异蛋白D(SP-D)浓度;④记录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和预后。结果与C组比较:①P组的气道峰压(双肺和单肺)均显著下降,肺顺应性显著增高;②PO2和OI显著升高;③TNF-α和SP-D显著降低。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的老年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复合舒芬太尼对肺癌行肺叶切除术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9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约15 min, 予以舒芬太尼静脉注射, 观察组同时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复合舒芬太尼, 比较两组复苏进程、肺功能、相关血清指标、术后4 h内CRBD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睁眼、自由呼吸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麻醉复苏时、术后1 d的用力肺活量(FVC)、氧合指数(OI)及氧分压(PaO2)均出现明显波动(均P<0.05);且观察组麻醉复苏时、术后1 d的FVC、OI及PaO2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术后1 d HIF-1α均升高, BDNF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HI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 BDNF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4 h的CRBD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2.50%(6/48)]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皮质激素雾化吸入预防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1d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氨溴索,治疗7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负压封闭引流方式进行治疗,7d/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疼痛程度变化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肺泡-动脉血氧梯度(A-aDO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指标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疼痛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5.8%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3,P=0.046)。结论针对肝切除手术患者而言,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肺部通气情况,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保护性通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换气功能、血清克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盐域市建湖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 每组40例。A组采用间歇正压机械通气模式进行肺保护性通气, B组采用全程通气模式进行通气,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气腹10 min、气腹30 min、气腹停止5 min、术后2 h时患者肺换气功能、CC16水平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进行分组, 比较其肺换气功能、血清CC16水平,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A、B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在时点因素、交互因素、组别因素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16则在时点因素、组别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对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的观察, A组有4例(10.0%)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 B组有15例(37.5%)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 两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气道菌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肺部感染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俯卧位机械通气)、对照组(常规体位机械通气)各60例,比较两组入科前后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气道分泌物、呼吸机冷凝水中菌群情况,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和频率、14 d气管拔管率、28 d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入科后1、4、7 d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入科后7 d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鲍曼不动杆菌、真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发生VAP平均时间长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4 d气管拔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并减少对气道刺激和气道分泌物菌群数量、耐药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气管内灌洗联合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1月-2017年9月MAS患儿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气管内灌洗治疗,研究组采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气管内灌洗+气道持续正压通气。统计临床疗效、氧疗及住院时间、康复情况(肺部X线清晰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绀消失时间)、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OI)、氧体积分数(Fi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氧分压(PaO_2)]、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 12%)较对照组(73. 17%)高(P0. 05);研究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部X线清晰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绀消失时间较对照组少(P0. 05);治疗后两组OI、FiO_2、PaCO_2较治疗前降低,PaO_2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OI、FiO_2、PaCO_2较对照组低,PaO_2较对照组高(P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 76%)较对照组(29. 27%)低(P0. 05)。结论联合采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气管内灌洗及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可有效缩短其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促使其及早康复出院,且能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术后ARDS患儿,治疗组19例接受PS治疗,对照组24例未接受PS治疗。测定给药前后氧合指数(OI)、通气指数(VI)。记录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3例死亡。治疗组用药后OI和VI均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结论 PS替代治疗能显著改善体外循环术后ARDS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中使用丙泊酚和七氟烷对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组(A组,46例)与七氟烷组(B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O2)、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水平,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IL-1及NF-k B DNA结合活性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与T0相比,B组T2、T3及T4的PA-a O2水平均增加;与T0相比,两组T2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组(A组,46例)与七氟烷组(B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O2)、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水平,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IL-1及NF-k B DNA结合活性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与T0相比,B组T2、T3及T4的PA-a O2水平均增加;与T0相比,两组T25的OI水平均下降;与T0相比,A组T25的OI水平均下降;与T0相比,A组T25的RI及B组T25的RI及B组T26的RI水平均增加;与B组相比,A组T36的RI水平均增加;与B组相比,A组T37的RI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相比,两组T3及T6的血浆IL-1水平均显著升高;与T0相比,B组T7的血浆IL-1水平上升;与B组相比,A组T2、T3、T6及T7的血浆IL-1水平显著降低;与T0相比,两组T6及T7的NF-k B DNA结合活性水平显著上升;与B组相比,A组T1及T7的NF-k B DNA结合活性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围手术期的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通气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手术时应用丙泊酚麻醉对患者的炎性反应以及肺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盐酸戊乙奎醚组为实验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单肺通气即刻(T1)和单肺通气结束即刻(T2)时切取拟切除肺叶周边正常的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IQA),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记录两组术后72 h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T2时的肺组织IQA降低,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术后72 h内实验组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非通气侧的肺损伤并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许欢  许超 《中国妇幼保健》2023,(12):2206-2209
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克拉拉细胞蛋白16(Cc16)、miR-15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56例,研究组45例。常规组给予常频通气联合PS治疗,研究组给予HFOV联合PS治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c1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55表达,呼吸机检测氧合指数(OI)值、动脉与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_(2)),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 d以及治疗后1周两组Cc16、miR-155水平及OI值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治疗后1 d及治疗后1周Cc16、miR-155水平及OI值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治疗后1周两组a/APO_(2)值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吸氧、症状缓解、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联合PS能改善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Cc16、miR-155水平以及肺功能,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RDS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个体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HR、OI及RI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氧合功能,减轻炎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改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2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在俯卧位通气基础上进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治疗,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1h、6h和12h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吸入氧浓度分数(FiO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氧分压(PaO_2)和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1h、6h和12h后的心律(HR)、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84)d、(13.24±2.04)d和(24.18±5.6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8±0.92)d、(18.63±2.16)d和(29.74±3.9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儿死亡4例,研究组患儿死亡1例。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治疗NRDS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特重度烧伤伴肺爆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和分析94例瓦斯爆炸烧伤伴肺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4名伤员在伤后2~10 d均出现肺爆震伤表现,X线表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弥漫斑片状和(或)斑点状模糊影像、血气胸等变化.17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1例并发肺部感染,85例治愈,9例死亡,所有伤员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本组伤员肺爆震伤的临床表现严重,持续时间长.肺部感染与胸腔积液发生率高,胸部X线表现多样,与肺部感染不易鉴别.治疗上应重点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调整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比例,应用低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结合肺复张策略.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控制肺部及创面感染,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加强营养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原发病为胎粪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和作用。方法治疗组16例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对照组15例,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氧合指数(OI)和肺动脉压力(PAMP)。结果治疗组患儿生存率为81.2%,高于对照的66.7%。治疗组PS治疗后6 h和24 h后OI、FiO2、PIP和PAMP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的PIP、MAP和PAMP在6 h和24 h未见明显改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胎粪吸入综合症患儿的氧合,降低机械通气参数和肺动脉压力,提高PPHN患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