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同种疾病开展了一些新的术式。腹腔镜手术即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术式。通常一般腹部手术体位为平卧位,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则需采取膀胱截石位。不同的手术体位会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软组织及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胞杆菌感染分为芽胞菌性肌坏死和芽胞菌性蜂窝组织炎2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胞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组织的广泛坏死。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溶血性贫血、黄疸、酸中毒,全身情况可在12~24h内全面迅速恶化,如处理不当致外周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危及生命。因这类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好转,我院近15年来未发现气性坏疽。但在2005年6月22日急诊同时收治2例左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气性坏疽的患者。经过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胞杆菌感染分为芽胞菌性肌坏死和芽胞菌性蜂窝组织炎2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胞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组织的广泛坏死[1]。  相似文献   

4.
截石位是一种容易导致并发症的手术体位,如腓总神经压迫性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小腿筋膜腔高压综合征,为此我们对传统截石位摆放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对120例截石位手术的成年病人进行两种方法摆放方法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菲 《妇幼护理》2022,2(1):46-48
目的 探究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 从本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中选取 7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截石 位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改良截石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截石位期 间指、趾血氧饱和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截 石位后 30min、60min、120min 与平卧位后 10min 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7.14%)(P<0.05)。观察组指、趾血氧饱和度异常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高于对照组(77.14%)(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中应用改良截石位可有效促进下 肢血液循环通畅,维持指、趾端血运及血氧饱和度正常,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截石位术后患者两种平放下肢方法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探讨截石位术后患者体位改变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及防止循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46例截石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完成后,对照组采用双下肢同时平放,实验组采用双下肢间隔3min先后平放,记录体位改变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全体观察对象在改变体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P<0.001),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BP及DBP下降程度明显减少(P<0.01)。结论 截石位手术患者在改变体位后发生明显的血压下降;采用双侧下肢先后缓慢平放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小血压下降的程度,有效预防循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梁敏  杨燕珍  莫奇凤 《妇幼护理》2022,2(5):975-977
目的 分析舒适手术体位对宫腹腔镜患者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住院的 60 例宫 腹腔镜手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式截石位,观察组采取舒适手术体 位。观察对比两组体位暴露满意度、腘动脉指标、术后舒适度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体位暴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中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术后总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腘静脉内径和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宫腹腔镜患者术中采取舒适手术体位,可提高医生对患者体位暴露满意度,促进腘静脉血液回流,提高术 后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门诊手术患者改良截石位术后双下肢不同放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101例采用截石位进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进行手术,术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先缓慢平放一侧下肢,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3 min后再放另一侧下肢,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膀胱截石位进行,术后同时平放双下肢,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组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小,对照组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5.77%,而对照组占2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截石位手术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采用下肢单腿缓慢平放法可使血压变化平稳,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栓子脱落后,可致多部位栓塞,而肺动脉栓塞可危及患者生命,抢救及困难。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手术后应激、强迫体位、输液及各种引流管的存在又限制了病人的活动。我们采用手术后6小时内被动肢体锻炼。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护理措施组和综合护理措施组,每组各25例.传统护理措施组施行传统的护理对策,综合护理措施组应用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SAS)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妇科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在妇科进行截石位手术治疗的 9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电脑分 配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 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妇科截石位手 术患者经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 予妇科截石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能够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满 意度。  相似文献   

12.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骨折术后腓总神经损伤是由于手术牵拉、石膏、敷料、夹板及肢体自身压迫引起神经轴索中断,神经内瘢痕形成,或过度的牵拉致神经张力过大,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发踝关节背伸及伸趾功能障碍、呈垂足、垂趾畸形;足不能外翻、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2003年10月年至2006年7月,本科收治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8例,由于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着重就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所有动脉瘤的第一位。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统计发现,AAA确诊后未经手术者的5年生存率约19%,其中多数死于AAA破裂,因此手术是该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实施AAA切除术后的病人按书上常规体位法护理需要卧床2周或3周,此体位容易引起焦虑、压疮、肺部感染、胃肠蠕动减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本文对AAA切除术后的体位护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其中80%以上为表浅肿瘤,经初次治疗后复发率达70%,且有10%~20%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是治疗有肌层浸润膀胱癌的金标准,也是许多无肌层浸润但有高危进展患者的一种可选治疗方法。常规手术体位要求骶尾部垫一软垫,使其抬高15cm左右,以充分暴露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正确地观察和处理开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对6例开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全部治愈的患作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对此类患的防浩与护理要点在于针对发病诱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病情观察,一般治疗与护理、药物治疗相结合。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弹力袜联合改良截石位护理对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将41例采用弹力袜联合改良截石位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39例采用改良截石位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干预7天后,比较两组凝血指...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2010年12月,我们对13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8例,男78例、女60例,年龄43~74岁。卧床时间4~10 d;其中股骨骨折58例,胫腓骨骨折42例,髌骨骨折23例,内外踝骨折17例。2结果本组发生DVT 3例,发生率为2.2%,经积极抗凝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9.
石秀芳  郝攀  徐敏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1):820-821
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因素 ,卧床时间长 ,运动量少 ,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 ,较之青壮年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1] ,而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 ,可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 ,重者危及生命。我科 2 0 0 1年10月~ 2 0 0 4年 8月共收治高龄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8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为高血压组92例和对照组46例,并将高血压组按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1、2、3级,分别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及高血压各组间术后DVT发病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DVT发病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内各等级间比较DVT发病率各不同,血压水平越高,DVT发病率越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病率高,高血压是DV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