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病在膜原的辨正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膜原又名募原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膜原这一术语和邪入膜原的记载 ,如《素问·举痛论》中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王冰注曰“膜 :膈间之膜 ,原 :膈肓之原也。”膜原泛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此后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有如下论述 :“……邪从口鼻而入 ,则其所客 ,内不在脏腑 ,外不在经络 ,舍于夹脊之内……正当经胃关交之所 ,故为半表半里……即所谓横连膜原是也。”从以上所论来看 ,病在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 ,而吴又可所论 ,一方面从主观上为了说明温病与伤寒之别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点明了温疫之邪为病初起时的特异…  相似文献   

2.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温疫论》中邪伏膜原证临床表现、病邪侵入途径、施治方药的分析,认为其病住在脾胃,而不是膜原;病机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于脾胃,属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6.
清代·薛生白的《温热病篇》以其极尽湿温的处常处变,对临床辨证施治甚有指导意义而被誉为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笔者在教学、临床中对此篇的论述偶而有所体会,兹选择其中几点,求正于同道。 (一)邪伏膜原,用药不避辛温燥烈原文八:“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按:本条治温热阻于膜原之证,药以柴胡领邪外出,六一散分利湿热,其它诸药燥湿化浊。其中祛湿的手段强硬,选药辛温燥烈,如厚朴、槟榔、草果、苍术、半夏等。为何以其治疗热性病?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张帅 《中医药通报》2011,10(5):33-35
膜原,又称募原,其称始于《内经》。《素问·疟论篇》载:"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但长期以来,关于膜原的概念尚无明确定论,各家学说对此皆有论述,以下就膜原的实质,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特浅析一下对膜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谈“邪伏膜原”与达原饮之运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高忠英“邪状膜原”是温病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和现象,多见于湿温病初期。有关“邪伏膜原”的提法,首见于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中,吴氏提示了九种传变的理论构思和开达膜原以驱邪的治则要义...  相似文献   

9.
文献文摘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邪途径为"上受",即从口鼻而入,但从传变来看,叶氏注重邪从口鼻到肺的呼吸道传染,从口到脾胃的消化道传染。1.3病理变化。叶氏提出  相似文献   

10.
膜原浅析     
膜原,又称募原,其称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相似文献   

11.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12.
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对于湿热病变的证治条分缕析,其中有关湿热痉厥的证治更是独具卓识。笔者爰就学习所得,作以下探析: 说理每多创见1.理有渊源,论有新见。《素问》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薛氏禀承《内经》之说,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许多创见:在外邪致痉理论上,扩大《内经》以外邪立论的范围,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充实了热邪闭结肠胃、热毒充斥表里三焦、热盛津伤、热闭心包、营阴亏耗、肝风内动,引发痉厥的病机论述;更指出了湿热致痉与伤寒致痉的不同处在于“湿热之痉自内发,波及太阳”。此外,薛氏还指出了痉证与霍乱在病理上的区别:“痉之挛急者,乃湿热生风;霍乱之转筋,乃风来胜湿,……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这  相似文献   

13.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14.
达原饮治疗湿阻便秘经验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原饮出自<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目前由于临床上典型的邪伏膜原证并不多见,笔者在临床上结合湿邪致病特点、病机变化,用本方加减治疗湿阻所致之便秘,疗效显著,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达原饮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16.
湿温病证治刍议河南473061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曲占河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氤氢粘腻,热为阳邪,耗津伤液,湿与热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以胃肠为薮,外连肌表,内连膜原,弥漫三焦,郁...  相似文献   

17.
治疗湿温,一般忌用发汗,如误用辛温发汗,则易致湿热上蒙而窍阻神昏.湿温是因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调,抵御湿热病邪的能力低下,湿热病邪或从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8.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9.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20.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