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MedsenZO174声导抗仪对 2 0例鼻窦鼻甲手术患者 (鼻窦鼻甲组 )及 10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 (鼻中隔组 ) ,手术前及术后 1、3、5、10d的鼓室压进行自动检测。结果 术后 1、3d ,鼻窦鼻甲组鼓室压由术前 - 6 5 .5daPa分别降至 - 130 .0daPa及 - 12 6 .0daPa ,分别与术前比较 ,其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鼻中隔组鼓室压由术前 - 5 1.0daPa分别降至 - 10 5 .0daPa及- 91.0daPa,分别与术前比较其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术后 5、10d两组鼓室压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鼻窦鼻甲手术和鼻中隔矫正术的术后早期均能引起咽鼓管阻塞  相似文献   

2.
应用丹麦产Medsen 330型阻抗测听仪对43例患鼻部疾病的住院患者共86耳进行阻抗测听检查,发现鼻部病变及手术后前鼻孔填塞均可影响咽鼓管功能,从而导致鼓室压力变化,但撤除鼻腔填塞物后,鼓室压力可恢复至常态。  相似文献   

3.
4.
双鼻腔填塞对动脉血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疾病术后,外伤以及血液病等所引起的常见疾病,常用鼻腔填塞上血。自1992年1月至1994年2月,我们通过对59例患者鼻腔填塞前及后24h,鼻腔填塞物抽出后24h的血气观察及分析,了解双侧鼻腔填塞后对PO。、PCO。及酸硷平衡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理及!临意义进行探讨。1对象及方法1.1检测对象59例均为住院病人,男34例,女25例,年龄16~73岁。经询问病史和体检未发现心肺疾患。血红蛋白沟大于IOg。行双下甲部分切除术28例,双鼻息肉摘除术刀例,鼻中隔偏曲粘膜下切除术2例,双侧上窦术8例。1.2测定方法全部病人于术前24h…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年2月~2005年2月,分别采用凡士林纱条和改良凡士林纱条进行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对病人中耳的影响。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29岁。全部病例来源于2003~2005年因鼻腔疾病需要行鼻内镜手术的住院病人,其中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13例,鼻中隔偏曲7例,慢性鼻炎1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炎8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4例。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改良填塞法组21例,对照组21例(用常规凡士林纱条填塞)。两组性别及年龄分布相匹配。1.2操作方法鼻内窥镜为Storz公司生产,视野角为30°,观测系统为So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粘连性中耳炎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1995—2004年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注射液对105例早期粘连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室和咽鼓管冲洗治疗,并对鼓室和咽鼓管冲洗治疗前后的语言频率气导和气骨导差、鼓室压,鼓室和咽鼓管冲洗治疗前后鼓室功能曲线、镫肌反射变化和咽鼓管通气功能的恢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1~4个疗程鼓室和咽鼓管冲洗治疗后,随访半年以上,105例粘连性中耳炎中,83例(79.05%)粘连症状消失,听力提高。语言频率的听阈、气骨导差和声导抗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后3、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14例(13.33%)无效;8例(7.62%)粘连症状加重,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利用早期粘连性中耳炎鼓室为可逆性的病变这一关键阶段,应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注射液对早期粘连性中耳炎进行鼓室和咽鼓管冲洗治疗,不仅可直接有效地清除纤维蛋白原、凝胶基质等有害生物活性物质,而且可直接作用尚未完全粘连部位的粘连介质降解和溶解,阻止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双侧鼻腔填塞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五官科住院需双侧鼻腔塞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行拔除鼻腔填塞物率及鼻腔填塞物脱出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行拔除鼻腔填塞物率及鼻腔填塞物脱出率分别为(0、2.5%),低于对照组的(5.0%、10.0%);观察组患者PSQI总分为(6.15±3.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SQI总分(9.24±2.4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90.0%)。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鼻腔填塞后意外的发生,提高双侧鼻腔填塞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放疗后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对一组鼻咽癌患者进行了放疗前、后咽鼓管的功能进行了测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对1996-1999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50例鼻咽癌患者100耳进行检查,男33例,女17例,年龄21-79岁,平均48岁。肿瘤位于咽隐窝41例,鼻咽顶后壁9例。于放疗前、放疗后半年。l、2年用声阻抗测听仪测定鼓室压以评价咽鼓管功能。 应用丹麦生产的 AZ-26型声阻抗测听仪,探测音为220 Hz,85 dB(SPL)。检查时,将仪器探头放置受检耳,使之密封适度,不漏气。将外耳道压力设置在+400 dapa- - 400 da…  相似文献   

9.
鼻出血是鼻腔、鼻窦疾病或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以前者为多见,多为单侧出血.可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出血,也可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或倒吸血涕,重者可大量出血.多数出血可自止或自用卫生纸等物填塞后停止,出血不止者往往需采用鼻腔填塞术.对利特尔区及其附近可窥见区域内的出血可以通过鼻腔填塞术有效压迫出血点止血,对出血点不明确或只能大致估计出血部位的鼻出血,传统的鼻腔填塞术往往不能奏效,而需反复填塞或行后鼻孔填塞,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传统的鼻腔填塞术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耳鼻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我部于1992年9月23日~26日在北戴河召开了"耳鼻喉科疾病研讨会",会议交流学术论文350篇。并请有关专家做了专题报告,现将会议部分优秀论文摘要选登如下。  相似文献   

11.
手术疗法是治疗鼻部常见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为避免术后鼻腔和鼻窦填塞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我科自1960年起进行了手术后不填塞的尝试和探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1960年~1969年、1976年~1987年共施行鼻腔和鼻窦手术778例(鼻中隔矫正术除外),手术方式见表。手术结束时用1%~3%麻黄素或肾上腺素液棉片贴敷手术创面止血1次~3次后仍有明显渗血者  相似文献   

12.
13.
放疗对鼻咽癌患者咽鼓管咽口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咽口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对30例(48耳)鼻咽癌放疗后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鼓室导抗图法检查。结果咽鼓管咽口完全阻塞7例(12耳),咽鼓管咽口不完全阻塞20例(32耳),咽鼓管咽口异常开放3例(4耳)。前两者症状相似,后者症状轻微。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咽口形态和功能可发生不同的改变,对耳功能产生损害,对其了解可以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诊之一,局部填塞止血是有效简便的方法.对于顽固、严重的鼻腔后部出血,因位置深、出血多,以往常规给予凡士林纱条联合凡士林纱球前、后鼻腔填塞止血,此方法虽经济实用效果可靠,但本方法填塞对患者会造成的痛苦以及填塞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令患者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鼻孔层压法填塞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将51例经鼻内镜证实为鼻腔深部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前鼻孔层压法填塞;B组:前鼻孔传统囊袋式填塞。根据填塞方法有效率、填塞次数、住院时间行组间T检验。结果:A组(30例):前鼻孔层压法填塞1~2次;填塞无效后1例行后鼻孔填塞1次,有效率96.7%(29/30),输血者1例,平均住院5~7d。B组(21例):前鼻孔传统囊袋式填塞1~3次,无效后8例行后鼻孔填塞1次,治愈21例,有效率61.9%(13/21),输血者3例,平均住院6~9d。结论:前鼻孔层压法填塞组与前鼻孔传统囊袋式填塞组,将住院天数及填塞次数行组间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填塞有效性行分类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鼻孔层压法填塞法其在有效率、减少填塞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传统前鼻孔传统囊袋式填塞。  相似文献   

16.
鼓室置管已成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儿鼓室积液反复发作,需要反复置管。如何尽快恢复鼓室的正常状态成为置管术后治疗的重点。有报道认为地塞米松鼓室应用对中耳功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塞米松液对复发性中耳炎患儿鼓室置管术后中耳通气状态的恢复作用。笔者采用地塞米松鼓室滴注+常规治疗和单纯常规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研究麻黄素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成年人39名(78侧鼻腔),其中男性21名,女性18名,年龄20~61岁,平均(37.9±11.5)岁。利用鼻声反射测量法分别测量收缩前、收缩后5 min和收缩后10 min的鼻腔最小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Ab,MCA5,MCA10)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b,MD5,MD10)和0~5 cm的鼻腔容积(the nasal cavity volume from 0 cm to 5 cm,NVb,NV5,NV10);然后分别计算收缩后5 min和10 min的鼻腔最小截面积和容积与收缩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ΔMCA5,ΔMCA10,ΔNV5,ΔNV10;ρMCA5;ρMCA10;ρNV5;ρNV10)。结果①麻黄素收缩后5 min、10 min的鼻腔的容积、最小截面积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与收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后5 min和10 min的鼻腔容积、最小截面积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之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3.1%的鼻腔在收缩后5 min时其容积和最小截面积反而小于收缩前;②ΔNV10、ρNV10大于ΔNV5、ρMCA5;③男、女单侧鼻腔收缩前、后的最小截面积和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大于女性;ΔMCA5、ΔMCA10、ΔNV5、ΔNV10、ρMCA5、ρMCA10、ρNV5、ρNV1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ΔNV5、ΔNV10、ρNV5和ρNV10均与年龄有相关性,ΔMCA5、ΔMCA5、ρMCA5和ρMCA10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鼻声反射可以使麻黄素试验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有一部分鼻腔黏膜对麻黄素的反应表现为先肿胀后收缩,麻黄素试验的测量时间定为10 min较为合理,鼻腔黏膜对麻黄素的收缩反应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凡士林纱、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3种填塞材料对鼻中隔矫正术后渗血的止血效果和鼻腔黏膜损伤的情况。方法对鼻中隔矫正术后病人分3组进行3种不同填塞材料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填塞后病人的疼痛程度、对鼻腔黏膜的损伤、出血量的多少。结果在填塞后24h内鼻腔出血量比较,凡士林纱组较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组为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填塞后鼻腔的疼痛,凡士林纱组较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组为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鼻黏膜的损伤程度和取出填塞物后出血量,瑞纳凝胶气囊较其他两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填塞材料,瑞纳凝胶气囊和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对鼻腔黏膜损伤较小,病人疼痛轻,拔除时出血少,是鼻中隔术后填塞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9.
鼻腔填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填塞是耳鼻咽喉科常用的治疗手段,各种鼻部手术、鼻出血、鼻外伤等常需进行鼻腔填塞。在填塞期间,病人感到非常痛苦,也是容易出现有关并发症的阶段。我科2002-02/2005-06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鼻腔填塞,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建群  邹坚定  龚梁  熊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6):703-704,708
目的探讨改良正负压平衡法在测试Ⅰ型鼓室成形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接受Ⅰ型鼓室成形术的134例(137耳)患者,术前用正负压平衡试验法检查咽鼓管功能,并根据残余压力分成4组,1组测试后的残余压力均〈±10daPa,4组任何压力作用下吞咽后均没有压力改变,2、3组处于两者之间,对4组患者术后鼓膜结局、中耳通气情况及术后听力提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9.6±7.0)dB,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6.5±5.7)dB,所有各组的术后听力均较术前明显好转,4组的术后听力水平较1组或2组患者差,4组患者中B型鼓室图的比例高于1组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7例患者出现鼓膜穿孔,且均出现在4组。结论改良的正负压平衡试验法可以作为术前预测术后听力改善、中耳通气情况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