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引流组2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于L3,4间隙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接一次性输液管及引流袋,持续引流,引流速度1~4(平均3)滴/min,引流量度100~400(平均250)ml/d。引流3~7(平均5、6)d后拔管。对照组32例仅给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引流组在治疗后第3,5,7天脑脊液中红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引流组为8.76±8.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0±8.53。临床疗效,引流组基本痊愈率(20/28)明显高于对照组(7/32),而病死率引流组为2/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2;两组基本痊愈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较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引流组也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SAH,能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治疗SAH的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与颅内其他损伤合并存在。2001年3月以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的方法治疗外伤性SAH5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6.
脑脊液置换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将 174例外伤性SAH随机分成腰穿组和对照组 ,治疗过程中给予格拉斯哥评分 (GCS)。治疗后腰穿组的GCS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脑脊液置换对外伤性SAH病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临床观察了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上腔出血的33例病人。尼莫地平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微量泵静脉注入,最初剂量为0.5mg/h,每6h增加量,直到达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后统计病人的预后情况。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过去的文献统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起病方式、发病时间、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01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动态起病者81例(80%),发病高峰在2月和10月,低谷在9月、11月-12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仍为高海拔地区SAH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高海拔地区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诊断为SAH且经非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A组入院后采取传统的间断腰椎穿刺方法释放血性脑脊液;B组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方式持续引流脑脊液。在伤后第7天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初步记录治疗效果,测定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及时复查头部CT,根据结果判断脑积水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A组的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脑脊液LPA含量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脑积水发生率为6.7%(2/30),低于A组的26.7%(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LPA含量高于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与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放液的方法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2010年5月,我科选择典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和开颅术后脑水肿、脑膨出患者2例,会同麻醉科医师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联合应用脑室冲洗和腰穿引流治疗脑室出血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6例,年龄16~68岁,平均48-6岁。其病因为外伤引起者9例,脑血管畸形破裂6例,高血压脑出血引起12例,白血病引起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其中嗜睡4例,浅昏迷6例,中度昏迷8例,深度昏迷10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去大脑强直1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20例。头颅CT表现,所有病例均在24h内行头颅CT检查,一侧半球内出血破入者8例,丘脑出血破入者3例,壳核出血破入者2例,两者混合型3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SAH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和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97例(80.1%),有效12例(9.99%),无效12例(9.9%),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愈69例(60.0%),有效25例(21.7%),无效21例(18.3%),总有效率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SAH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蛛网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使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蛛网膜中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的含量.应用电镜观察蛛网膜细胞的形态及蛛网膜胶原纤维分布情况.结果 RIA 测量的4种细胞外基质中,PⅢNP在出血后增高最明显,LN与HA也明显升高,而Ⅳ型胶原变化不明显.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PmNP明显降低.电镜下发现蛛网膜细胞在出血后其生物活性增强,蛛网膜下腔的胶原纤维在1周左右开始明显增多,持续3周以上,地塞米松治疗后蛛网膜细胞线粒体密度相对较低,蛛网膜胶原纤维较稀疏.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参与蛛网膜纤维化.地塞米松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我们通过脑脊液置换加控制性腰大池引流术,观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CT、MR、TCD、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普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率大大提高,确诊率达80%〔1〕。其中54%~75%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5%~6%因动、静脉畸形所致。其它原因有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凝血机制障碍、胶原性血管病、脑栓塞、滥用药物等〔2〕。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止再出血和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 防止再出血1.1 颅内动脉瘤1.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一般在首次破裂后第7日多见。但最近的报道认为多在破裂当天,特…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治疗组25人,男10例,15例;年龄20~75岁(平均52.8岁);病程4h~13d(平均4.5d)。对照组25人,男13例,女12例;年龄17~82岁(平均50.6岁);病程0.5h~10d(平均3.5d)。二、临床表现两组所有病人发病时均有头痛、呕吐,治疗组3例有意识障碍,对照组4例有意识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癫痫症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1例,占4%;对照组5例,占20%。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组3例,占12%;对照组5例,占20%。三、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保持安静,稳定血压,系统脱水治疗防止脑值,保持呼吸道通畅,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