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21-2822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尿微量白蛋白(MAU)、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选取100例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将之作为高血压组,并选择正常对照组60名,检测三组MAU和Hcy水平,比较MAU、Hcy和BPV的关联性。高血压组患者MAU、Hcy和收缩压变异与血压高低有关,MAU、Hcy与24h昼夜收缩压变异及舒张压变异呈正相关,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尿微量白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24 h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高血压患者1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高血压1级41例,高血压2级41例,高血压3级41例。分析三级高血压患者DD、Hcy变化及其与24 h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血清DD、Hcy水平和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均高于高血压1级患者及高血压2级患者(P 0. 05),高血压2级患者高于高血压1级患者(P 0. 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血清DD、Hcy水平均与24 h SSD、24 h DSD呈正相关(P 0. 05)。结论高血压患者DD、Hcy水平可随病情进展、24 h BPV的升高而升高,临床可据此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以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防治。方法将3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56例和慢性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170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以及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2组性别、吸烟史、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P 0.05)。2组血脂正常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早期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干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与常规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50例,分为溶栓组22例,常规组28例。静脉血清上机检测,动态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72h、2周后各时间段血中HCY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组血清HCY的水平在治疗24h、48h、72h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并在48h达高峰(P0.05)。溶栓组血清HCY的水平在治疗24h、48h、72h、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溶栓组血清HCY的水平在治疗24h、48h、72h、2周后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HCY对AMI的诊断、病情进展、治疗的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结肠息肉部位多发于全结肠、息肉个数>10个均为结肠息肉再发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01、0.028)。再发组(160例)癌胚抗原水平高于未再发组(P=0.014),而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16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 176例与对照组(Hcy 10μmol/L) 140例,收集患者病史、化验检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住院资料,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心脏破裂和联合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溶栓治疗前后均严格进行心电监测及病情观察,观察本组患者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其中40例(80.00%)判定为血管再通,42例(84.00%)在溶栓治疗开始后2 h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23例(54.76%)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9例(21.43%)发生室性早搏,5例(11.90%)发生房性早搏,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其中2例(66.67%)为血管再通患者,1例(33.33%)为血管未通患者。42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38例自行缓解,3例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复律,1例血管未通发生室颤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但易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溶栓治疗期间应加强心电监测,必要时应积极处理,以提高溶栓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用循环酶法测定783例高血压Ⅱ、Ⅲ级患者(高血压组)及188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Hcy水平,分析Hcy与高血压、性别、年龄段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Ⅱ级[(17.4±4.3)μmol/L]与Ⅲ级[(22.3±6.8)μmol/L]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6±2.3)μmol/L],且高血压Ⅲ级明显高于高血压Ⅱ级血清Hcy水平(P0.05);高血压Ⅱ级和Ⅲ级中男性血清Hcy水平[(19.4±5.2)μmol/L、(25.6±7.9)μmol/L]均明显高于女性血清Hcy水平[(15.1±3.4)μmol/L、(20.2±6.2)μmol/L](P0.05);在高血压Ⅲ级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血清Hcy水平[(26.4±7.5)μmol/L]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血清Hcy水平[(19.5±5.4)μmol/L](P0.05)。结论血Hcy水平与高血压危险分层呈正相关性;男性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测定Hcy对预防及治疗H型高血压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63例,H型高血压组70例,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水平、24 h动态血压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水平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克  轩静静 《临床荟萃》2020,35(10):890-894
目的 探讨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0例,依据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组,分别为心力衰竭组(n=120)与非心力衰竭组(n=430)。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化验检查、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并予以对比,探索左心衰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肌钙蛋白1(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最高值、急诊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前降支(LAD)病变、是否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择期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发生与否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掌握患者一般资料,及时评估cTnI与CK MB最高值、急诊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LAD病变、是否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择期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发生与否,必要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降低左心衰竭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彩星  郜玉珍  刘晓英 《护理研究》2006,20(19):1711-1712
简要叙述急性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主要阐述了护理干预的重点是加强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卢乃棉 《临床荟萃》2010,25(7):556-55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患者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172例首次诊断为前壁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将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64)和非心力衰竭组(n=108),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胸痛到PCI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级、ST段回落率(S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63.0±9.7)岁 vs (55.7±11.9)岁、LVEF(37.6±9.1)% vs (48.4±7.3)%、胸痛到PCI时间(6.7±1.4)小时 vs (4.1±1.3)小时、CK-MB峰值(524.1±119.9)U/L vs (326.5±135.1)U/L、TnⅠ(87.2±34.9)mg/L vs (37.9±24.1)mg/L、WBC(10.8±5.9)×109/L vs (9.0±4.6)×109/L、CRP(42.2±10.2)g/L vs (24.7±6.5)g/L、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21.9%vs 66.7%、STR 65.6% vs 1.9%(P<0.01或<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或<0.05);同时,CK-MB峰值、TnⅠ峰值、WBC、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与CRP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或<0.05).结论 胸痛到PCI时间、CK-MB峰值、TnⅠ峰值、WBC、CRP、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50%是前壁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提示炎症反应广泛参与了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 2 1例 ,B组 2 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 (2 5± 1 9hvs 3 0± 2 7h ,P >0 0 5 ) ,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 1 3h(0 8± 0 5hvs 2 1± 1 5h ,P <0 0 5 ) ,发病—溶栓时间缩短 1 9h(3 2± 1 9hvs 5 1±2 6h ,P <0 0 5 )。虽然A组心梗史 ,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4 8%vs 4 3% ,P>0 0 5 )。结论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可能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8例AMI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于发病后24h内进行测定,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为标准,分为再通组(20例),未通组(8例)。结果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未通组TG明显高于再通组(P〈0.05)。结论T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AMI患者静溶栓效果,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血清铁(SF)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对203例首次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HF将患者分为AHF组和无AHF(NAHF)组,比较两组SF降低(8.95μmol/L)的百分率;按SF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Q1(6.1μmol/L)、Q2(6.1~9.2μmol/L)、Q3(9.3~12.8μmol/L)和Q4(12.8μmol/L)组,比较不同SF水平组的院内AHF发生率;分析SF水平与Hb、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AHF组SF降低的发生率比NAHF组高(55.6%vs 33.8%,P0.05);Q1~Q4组院内AHF的发病率分别是78.4%、76.0%、56.9%和54.9%(P0.05);在SF较低的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P0.05),CRP水平较高(P0.05),LVEF较低(P0.05)。相关分析表明SF水平与CRP呈负相关(r=-0.571,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267,P0.05),与BNP和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286、-0.233,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入院SF水平越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用微分阻抗法和超声心动图比较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个月后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29例和未通组28例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结构变化。结果: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前期间期/左心室射血时间再通组明显优于未通组〔分别是77%±6%与71%±12%(P<0.01),2.60±0.56与2.40±0.97(P<0.05)和2.75±0.04与0.32±0.08(P<0.01)〕;但再通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未通组(33.50±3.20mm与35.80±3.34mm,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抽取血标本送检,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溶栓2h后,评估溶栓成功率,基线Lp-PLA2水平溶栓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壁心肌梗死48例,下壁心肌梗死3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和后壁心肌梗死共1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Lp-PLA2均升高;溶栓2h后,共有38例(35.8%)溶栓成功,其余68例(64.2%)溶栓失败,两组患者基线hs-CRP和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提示hs-CRP与溶栓成功率不相关(r=-0.17,P=0.084),而Lp-PLA2与溶栓成功率呈负相关(r=-0.36,P=0.013)。结论血浆Lp-PLA2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3— 2 0 0 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2 4 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 ,比较其住院期间病死率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中 ,5 1例 ( 30 % )于 2 4 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90 % ( 4 6 / 5 1例 )和 5 6 % ( 6 8/ 12 1例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对危险度 ( OR) =6 .7,95 %可信区间为 2 .5~ 18.0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相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