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病理学特征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冠心病40例(占64%),心肌梗死14例(占2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例(占8%),剧烈活动后死亡的3例(占4%)。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心室晚电位、影像技术、动态心电图、彩色超声及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和采取实验室尸体解剖检查等来判断患者可能发病的原因。结果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78.57%)、心室肥厚(67.86%)、急性心力衰竭(58.92%)和瓣膜心脏病(48.21%)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比较高,尤其是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率占首位,其比率达78.57%。结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复杂,要根据患者病史及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但因其具有发病速度快、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的特点,所有应多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3.
黄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81-181,184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复极化改变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02~2009年体检人群心电图存在早期复极改变的体检者246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组),并且同300例正常心电图体检者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1年后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差异。结果:观察组体检者1年后发生心源性猝死5例(2.0%),心律失常14例(5.7%),对照组无发生心源性猝死者(0.0%),发生心律失常4例(1.3%),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电图早期复极可能预示着心脏电生理行为的潜在异常,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其可能与突发的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以来,204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发作病人(AMI)中死亡56例(死亡率为27.45%)。死亡病例部分经救治病情出现转机,甚至已准备出院,因明显的心理因素导致心源性猝死27例。现将与心理因素有关的27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试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男性19例(70%),女性8例(30%)。AMI发病24小时内死亡者11例(40%),24~48小时死亡者8例(30%),超过48小时死亡者8例(30%)。年龄自37~90岁。  相似文献   

5.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发生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是部分患者的首发心脏表现。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前期过程。目前被大多数教学者接受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定义是: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我院地处海拔2800米,回顾2001年3月~2008年7月我院内科心源性猝死47例,均符合上述心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UA患者分别测定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CA。结果CRP升高67例(57.8%),cTnI升高19例(16.4%),CK—MB升高21例(18.1%),ACA阳性45例(38.8%)。6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源性猝死3例。其中CRP升高组和ACA阳性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lIP升高、ACA阳性、cTnI升高、陈1日性心肌梗死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和ACA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与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UA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据报道,60%以上的AMI死亡者发生在起病1h之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急救,能够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所以,院前急救是AMI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覃智芳  杨龙 《贵州医药》2014,(4):374-376
心血管疾病位列死亡原因前三,其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主要病因之一。HF患者50%死亡归因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SCD)。HF心室肌细胞电重构是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的改变是电重构的基础。本文就HF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重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随诊3个月后,观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衰、及心源性猝死2组有无可比性。结果临床追踪3个月后两组心血管事件比较心绞痛、再梗死、心衰、及心源性猝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疗效肯定,使AMI患者生存率增加20%~2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青年心源性猝死主要原因的预防对策,对1950 ̄1990年间青年(16-39岁)心源性猝死78例尸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27例(34.6%),心肌疾患19例(24.4%),风湿性以及病14例(17.9),其它心脏病18例(23.1%)。76.9%的病例有左心室肥厚和(或)心脏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冠心病是青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增大和左心室肥厚是青年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防治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内科治疗的方法资料。结果 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2例,心肌病4例,心律失常4例。复苏抢救成功25例,15例死亡。结论内科治疗包括进一步的心脏生命支持和药物稳定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由于心脏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所导致的患者突发死亡,其发生机制复杂,尚缺乏有效、简便的早期识别猝死高危人群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一些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以预测患者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Lambda波就是其中一种和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特殊心电波形,其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我们发现1例有Lambda样改变的年轻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5d,病情复杂,临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导致猝死发生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在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所有临床病因中,有40%的患者为冠心病导致心源性猝死,13.33%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6.67%的患者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有60%的患者发现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结论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等,必须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因素予以重视,对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制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更有效的减少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4.
郝美云  郝榆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30-2630
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lon,AMI)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1例不典型AMI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1例,治愈15例,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心源件休克,2例死于急性左心室衰竭,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死亡率28.6%.结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怀疑AMI的患者,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常规18导联心电图,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 PCI)后联合速效心痛滴丸,观察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和治疗组( n=48),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速效心痛滴丸(7粒,tid),观察两组180 d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速效心痛滴丸,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方法对我院2008年1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多发于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冠心病是其主要病因,情绪不稳是其主要诱发因素,患者多死亡于院外。结论加强对心源性猝死致病疾病的预防、检查和治疗,减少诱发因素,多进行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是降低该病发生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高钾血症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并发症,易引起致死性心律紊乱,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高钾血症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的处理,否则后果极为严重,重者导致心源性猝死[1]。本研究对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高钾血症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减少MH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猝死,猝死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QTd是近年来研究最多,被普遍接受的预测心脏事件及心源性猝死有价值的指标,亦是反映电生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AMI或心源性猝死.因此,积极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除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一组其他类型的心绞痛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生心源性猝死,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对改善患者预后多不理想。自2001年以来,患者收治的UA患者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中药脉舒胶囊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