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PC-SSP)基因分型技术在ABO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8例来自广东省肇庆市无偿献血者的ABO疑难血型样本,采用正反定型实验、吸收放散试验等一系列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提取基因组DNA,并用PCR-SSP基因分型技术,特异性扩增ABO基因片段,根据有无PCR产物以及产物长度,判断样本的基因型.结果 通过凝胶电泳检测PCR反应的特异性产物,判断样本1~6号ABO基因型为A/O型,样本7,8号为B/O型.8例疑难ABO基因分型结果与其血型的血清学分型结果吻合.结论 ABO疑难血型定型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而PCR-SSP基因分型是一种方便、快速、可靠的技术,对于解决ABO疑难血型鉴定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RhD抗原减弱的原因。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鉴定该例标本的ABO、Rh血型及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PCR-SSP方法扩增RH基因。结果先证者为A型,RhD抗原盐水介质阴性,经间接2批抗人球蛋白方法(IAT)确认样本为RhD阳性,血清中检测抗-D。PCR-SSP检测RH基因为Dccee。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RhD抗原减弱,产生类抗-D,导致RhD抗原检测及配血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例RhD阴性表现型而RHD基因分型阳性的献血者样本,了解其发生的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微量板法对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样本进行确认,从静脉血中提取献血者基因组DNA,采用PCR-SSP法进行RHD基因分型,并对RHD基因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经抗人球蛋白法确认33例RhD阴性献血者中,发现RHD阳性基因型1例.对该例样本测序分析,发现其RHD基因外显子5存在纯合的基因变异,即在744的位置插入了AG,同时删除了GTGGTGACAGCCATC15个碱基.结论 利用PCR-SSP法对血清学RhD阴性样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结合RHD基因测序分析,更能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类红细胞Rh血型基因在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以及与Rh血清学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随机选取的200名四川地区汉族无关供血者进行RHD基因和RHCE基因检测。同时,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检测RhD、C、c、E、e抗原表现型。结果共检出RhD阳性198例,RhD阴性2例。C基因频率为0.675,c基因频率为0.325,E基因频率为0.2475,e基因频率为0.7525。RHC/c、RHE定型结果与血清学一致;1例表现型为Ccee RhD阴性样本带有RHD基因外显子10和内含子10;7例RHe基因与血清学结果不相符,均出现基因检测阳性,而无相应的表现型。结论使用PCR-SSP技术能够准确对红细胞Rh血型系统基因分型。200份样本中,RHC/c、RHE基因定型可获得与血清学表现型完全一致结果;1例表型为dCcee个体,为RhD抗原阴性带有不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揭示RHD基因多态性;3.5((7/200)样本RHe基因阳性而未见相应的抗原表达,提示可能遇到罕见的RHCE单体型或是新的RHe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番禺地区RhD阴性献血者部分D(partial D)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板法对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样本进行确认;采用PCR-SSP法(RH基因变异体分型检测试剂盒)对献血者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部分D基因分型.结果 初筛检出60例RhD阴性,经抗人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约为0.23%.59例RhD血清学筛选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2例部分D,血清学筛选RhD阴性中出现部分D的频率约为3.4%.结论 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CE (5)-D、RHD-CE(6-9)-D等位基因型,采用PCR-SSP法对RhD阴性表型献血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以准确鉴定RHD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地区无偿献血者中Rh血型D抗原血清学阴性表型分布频率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使用血清学常规方法筛查阴性献血者,对D抗原同时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和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2种方法对其血清学及分子背景进行分析,RhC、c、E、e抗原使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244例RhD阴性标本中吸收放散阳性(Del型)且PCR扩增存在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共51例(21%),其血清学分别为Ccee 37例、CCee 6例、ccEe 5例、CcEe3例;吸收放散阴性标本共193例,其中存在RhD基因全部外显子1例、存在部分外显子22例,均为Ccee表型,其余则缺失全部外显子。结论合肥地区RhD血清学阴性献血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人群其携带弱表达D抗原或存在RhD基因,RhD阴性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RhD基因型与抗-D产生的相关性,以发现与产生抗-D及能引起Rh血型新生儿溶血病(HDN)相关的D基因表型。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PCR-SSP)技术。结果 RhD初筛阴性样本128例,再行RhD阴性确认试验,有3例样本阳性,为D变异型。根据分子生物学结果表明缺失RHD基因104例;DEL型21例;弱D15型2例;DⅥ型Ⅲ型1例。结论应对RhD抗原初筛试验阴性的个体进一步鉴定RHD基因型,以预测与评估产生抗-D的可能性,从而对孕产妇进行孕期指导、监测及产后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例RhD抗原表型为部分D的献血者RhD抗原和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血清学方法对1例初筛为RhD阴性样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并进行CE分型;采用D-screen检测该样本RhD抗原表位.利用Sanger测序法对RH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测序.建立数字PCR鉴定RHD基因型的方法并分析该例样本RHD基因合子型.采用Ro...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基因分型技术鉴定产生抗-M抗体的患者样本MN血型,协助解决MN血型相关的临床输血问题。方法 在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定型方法对14例产生抗-M抗体样本的MN血型进行基因分型,并与血清学结果比较; 选取M抗原阴性的血液与之进行交叉配血。结果 14例样本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结果相符,其中11例为NN型,2例为MN型,1例为MM型。选取M抗原阴性的供血者血液与该14例患者血液配血均相合,患者输血后无输血反应,24 h内血红蛋白上升。结论 MN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可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有利于临床输血相关疑难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1例RhD阴性受血者输注DEL型血液后诱发抗-D产生.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抗原及抗体检测,PCR-SSP法进行RhD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受血者ABO血型为A型,Rh分型为ccdee,直抗阴性.受血者随机输注的3位供者均为DEL RhD1227A纯合型,且受血者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长春地区献血者RhD(-)基因型。方法 60名经间接抗人球方法确认的RhD阴性血样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弱D15、DVI Ⅲ型、RHD-CE(2-9)-D和1227DEL的等位基因。结果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出RhD(-)血液样本60例,通过PCR-SSP对这60例RhD(-)血液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出DVIⅢ型1例、弱D15型5例1、227DEL 7例、RHD-CE(2-9)-D 9例和RHD基因缺失38例。其中1227DEL约占11.67%,长春与上海、新疆、日本等地区的1227DEL血液所占阴性血液的比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RHD-CE(2-9)-D约占15%,与国内RHD-CE(2-9)-D所占阴性血液的比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RHD基因完全缺失约占63.33%与云南等地区其所占阴性血液比率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R-SSP方法是一种检测弱D、部分D和DEL表型的有效方法。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和PCR-SSP方法结合检测弱D15、DVIⅢ型、RHD-CE(2-9)-D和1227DEL血型,有助于避免RhD血型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12.
RhD基因检测方法在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hD基因检测方法在中国汉族人Rh阴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68例各种表型的Rh阴性中国汉族样本,用扩增RhD基因外显子3,4,5,7,10的5种方法,检测RhD基因的存在与否。结果:68例样本,总阴性率为52.95,其中29例含有C抗原的Rh阴样性本,5种方法鉴定皆为阴性的仅有1例(3.4%),而表型为C阴性的38例样本,34例(89.5%)为阴性。结论:以检测RhD基因存在与否为基础的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方法,不适用于C抗原阳性的中国汉族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仅有扩增RhD外子3,4,10的方法,适用于含C抗原的Rh阴性血型的基因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番禺地区RHD变异体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8月到本站参加献血的26 172名次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经抗球蛋白法确认为RhD阴性的标本进行Del表型筛选;采用RH基因变异体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SSP法)对献血者模板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RHD基因分型。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初筛检出60名RhD阴性,经抗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为0.23%;吸收放散试验检出10例Del表型。60例初筛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40例RHDEXON1~10全缺失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67.8%;10例RHD 1227A DEL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6.9%;7例部分D,发生频率约为11.9%;1例RHD弱D15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2%;2例RHD基因分型阳性需作进一步碱基测序分析。结论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 1227A DEL、RHD-CE(2-9)-D,RHD-CE(5)-D、RHD-CE(6-9)-D和RHD弱D15等基因型,血清学结合基因分型能更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族Rh血型基因多态性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观察中国汉族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和家系Rh血型的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F)扩增技术,扩增Rh血型C/E基因,D基因外显子,内含子2和10,插入片段以及RhBox,检测160例Rh阳性个体,71例Rh阴性个体及7个先证为Rh阴性的家系的血样品。研究结果显示,带有C抗原的RhD阴性个体D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D基因外显子有完整的、部分缺失和完全缺失的3种形式;先证为RhD阴性的家系中,大部分成员均出现插入片段和RhBox,且在遗传上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插入片段或RhBox并未影响D基因的表达;全部RhD阴性和阳性个体中没有发现“正常的”RhD外显子4。结论:中国人带C抗原的RhD阴性的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具有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不缺失3种情况,并可能存在特殊的D(nf)Ce单体型;本组样本不能确定插入片段和RhBox与D基因表达有关,插入片段和RhBox的生物学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中国汉族的Rh血型基因序列不同于白种人,应建立本民族的Rh基因库。  相似文献   

15.
RhD血型基因定型在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血液RhD血型基因型并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根据PCR产物的强弱判定RhD基因型。结果36名个体血液样本中,10名为RhD-/RhD-纯合子,3名为RhD /RhD-杂合子,23名为RhD /RhD-纯合子。结论 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RhD血型基因型,并可用于RhD血型不合引起HDN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1个疑似新的无效RHD等位基因。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1名孕妇的Rh血型抗原,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确认RhD抗原阴性,并用吸收放散试验排除D放散型(Del);先后分别采用商品化试剂盒、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PCR)技术以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分析该名个体的RHD基因。结果血清学试验为Rh-dCcEe,吸收放散试验阴性;基因型检测为杂合型RHD+/RHD-;商品化试剂盒和SSP-PCR结果都显示该个体携带的RHD阳性基因与正常Rh阳性表型的基因一致。对该标本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第1外显子的第78位核苷酸缺失1个碱基"C",至第112位氨基酸时形成终止密码子。结论经GenBank检索发现该例为1个新的无效RHD等位基因,并完成注册RHD78delC(GenBank GQ477180)。  相似文献   

17.
海南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 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中山地区初检 RhD阴性人群中 D变异体血清学和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研究共收集 2017年 12月~ 2019年 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液样本 24 286例,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其中 RhD阴性样本进行初筛;再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确认弱 D或部分 D变异型;然后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剩余样本进行 Del表型筛选。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c primmer, PCR-SSP)技术对初筛 RhD阴性的样本进行 RHD等位基因分型以及血清学方法对初筛阴性样本进行 C, c, E和 e抗原表型的检测。结果 在 24 286例血液样本中初筛共检出 102例阴性样本,中山地区初检阴性比例约为 0.42%。经 IAT确认试验共鉴定出 7例弱 D或部分 D血液样本( 6.86%),且基因型表现多样,但未见亚洲地区常见的弱 D15和弱 D12表型。接下来的放散试验检测出 25例 Del型,通过 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又检出 3例漏检的 Del型,Del型在初检阴性样本中占比 27.45%,PCR-SSP结果显示该研究中所有 Del型血液样本等位基因均为 RHD1227A。该研究纳入的 102例初检阴性血液样本的 RhCcEe表型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 (χ2=2.625,P>0.05),表示相应等位基因所占比例在遗传中保持不变。在 Del型变异体中,除 Ccee和 CCee表型外,未见其他表型。结论 中山地区人群 RhD变异体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其中 Del型占比较高,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合可提高 D变异体的鉴定能力,防止漏检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