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代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的临床治疗湿证的用药经验与组方规律,为传承其临床经验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蒲辅周先生医案处方共100首方剂,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单药、对药、角药的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与新方发现。结果 蒲辅周先生治疗湿证使用单药频次最高的为茯苓51次(占51.00%)、甘草42次(占42.00%)、通草42次(占40.00%),高频对药为通草-茵陈27次(占27.00%),通草-薏苡仁27次(占27.00%),半夏-茯苓26次(占26.00%),常用角药为滑石-通草-杏仁20次(占20.00%),通草-茯苓-薏苡仁18次(占18.00%),通草-薏苡仁-茵陈18次(占18.00%)。核心处方药物为茯苓、甘草、通草、薏苡仁、半夏。结论 蒲辅周先生治疗湿证的用方以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三仁汤、杏仁滑石汤等方剂为主,药物以茯苓、薏苡仁、通草等为主,用于临床时还应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针对《王仲奇医案·咳嗽》的70张处方,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其中使用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包含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等;通过SPSS 22.0和IBM SPSS Modeler 14.1对所用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①根据药物统计学分析,数据库共收录中药133味,用药频数861次,使用频数≥9的药物有杏仁、紫菀、款冬花、紫苏子、百部、枇杷叶等30味,包括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补阳药、利水消肿药、补阴药、清化热痰药等15类药,药味以苦、辛、甘为居多,药性寒温兼具,归经多属肺、胃、肝经;②聚类分析得到桑白皮-葶苈子-射干,远志-鹅管石,半夏-旋覆花,谷芽-白薇-续断,白芍-白术-蒺藜,枇杷叶-川贝母-桑叶-白前,款冬花-百部,虫草-野料豆-甘草,薏苡仁-紫菀-杏仁等9组药物组合;③关联规则发现二项关联有茯苓-蒺藜、茯苓-续断、茯苓-白芍、茯苓-谷芽等21组,三项关联有茯苓-蒺藜-石斛、茯苓-白术-薏苡仁等52组。结论:王氏治疗咳嗽从肺脾肾治痰、从心肝肺治火;外感咳嗽病情轻浅者以轻宣为治,辛平辛凉解风邪散寒邪,甘凉甘寒疏散风热,以润治燥;内伤咳嗽者祛邪气与扶正气相兼为用,化痰的同时固护津液,痰盛者注重健脾调胃以杜生痰之源,咳嗽日久者注重补益肝肾、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席德治先生治疗咳嗽的中药运用经验。方法收集席德治先生治疗咳嗽医案95则,按中医证型分类,建立医案资料库,统计所用中药的类别,及各类别中药总使用频次、不同证型中各类别中药的使用频次;每张处方平均药味及剂量。结果①共用137味中药,归属于15类,出现频次居前5位者为化痰药、补虚药、清热药、止咳平喘药、解表药。②风热犯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牛蒡子、甘草、桔梗、前胡、桑叶等;痰热壅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杏仁、桔梗、甘草、黄芩、牛蒡子等;肺阴亏虚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北沙参、甘草、杏仁、桔梗等;肺气亏虚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甘草、北沙参、白术、杏仁等;肝火犯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杏仁、忍冬藤、茯苓、黄芩、败酱草等。③每张处方平均药味数(13.5±1.2)个,总剂量(147.67±22.17)g。结论席德治先生临证治疗咳嗽,重视"痰"这一病理因素及病机证候要点,注重化痰与清热,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用药经验及规律。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孟河四家治疗喘证医案60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的60例医案中,以杏仁、半夏、茯苓、化橘红、苏子、补骨脂应用最多;常用药物组合包括苏子-化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杏仁-化橘红、杏仁-苏子等。结论: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以止咳化痰平喘药杏仁、半夏、苏子为主,配伍补虚药补骨脂、利水渗湿药茯苓、理气药化橘红等,为中医喘证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孟河医派代表性人物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以孟河医派费、马、丁、巢四家治疗咳嗽的医案医话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系统聚类算法,确定药物的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结果 (1)高频药物及性味归经分析:使用频率大于30%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茯苓、陈皮、瓜蒌皮、半夏、甘草。温性药物和甘味药物在高频药物中出现次数最多。归肺与大肠经和脾胃经的药物在高频药物中出现次数最多。(2)关联规则分析:筛选出药物核心组合11对,包括茯苓-瓜蒌皮、杏仁-浙贝母、南沙参-枇杷叶等。(3)聚类分析:得出四组主要药物组合,第一组为黑豆、牡蛎、山药、北沙参、女贞子、石斛;第二组为陈皮、半夏、苏子、茯苓、枇杷叶、紫菀、竹茹;第三组为瓜蒌皮、冬瓜子、杏仁、浙贝母、南沙参、薏苡仁、川贝母;第四组为甘草。结论孟河四家治疗咳嗽用药精当,平易效佳,注重从五脏论治,尤以肺、脾、肾论治为主,治疗咳嗽时不畏温热,善用温药,同时不忽视存阴液,善用温润、凉润等方法滋阴存津。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古今肺痈方的组方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和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等数据库所收录的古今治肺痈方剂,采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纳入古方127首、现代文献方剂234首,共361首方剂、300味药;古今方核心药物均有甘草、桔梗、薏苡仁、贝母、瓜蒌、桑白皮、杏仁、陈皮等清肺化痰、排脓解毒药;古方多用人参、天冬、当归等扶正祛邪,现代文献中多用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等药清热解毒。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常用的2药组合有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金银花-连翘等药对,常用的3药组合有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黄芩-鱼腥草-桔梗等药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主要形成“桃仁、冬瓜子、薏苡仁、芦根、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茯苓、陈皮、半夏、瓜蒌、知母、桑白皮”“甘草、桔梗、贝母”“黄芪、当归”等组合。结论:以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方法挖掘出核心药物与药物组合,为临床治疗肺痈提供了用药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医学典籍中共获得119条方剂,录入数据库并借助"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 5)"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频次等进行深度研究。结果:喘证最常见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甘草,杏仁,陈皮;出现最多的对药是: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陈皮-甘草;出现最多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候选处方优选为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结论: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为适应证;药物使用可优选甘草,杏仁;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雷枭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并结合其临床经验进行探析,为咳嗽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2年5月雷枭教授中医门诊咳嗽患者处方217张。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所选用处方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舌象、脉象及伴随症状,得到药物的关联规则与核心组合。结果:累计采纳处方217张,中药123味。温、寒、平为高频药性,肺经、脾经、胃经为高频归经,药物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解表药为主。应用关联规则得到高频药物组合陈皮、麻黄、枇杷叶、紫菀、百部、北沙参,应用聚类分析得到核心组合4组:甘草、荆芥、枇杷叶、桔梗、陈皮、百部;甘草、半夏、杏仁、枇杷叶、陈皮、蝉蜕;半夏、甘草、枇杷叶、麻黄、茯苓、陈皮;枇杷叶、甘草、杏仁、桔梗、陈皮、麻黄。舌象以舌淡苔薄白频次最高,脉象以弱脉为主,咳痰、咽痒、干咳为前3位高频伴随症状。结论:雷枭教授治疗咳嗽虚实兼顾,以化痰止咳、疏风止痒为主,同时调理脾胃,重视恢复肺胃气机,善于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部分顽固性咳嗽。用药温润平和,少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风温病证—药对、药群、药团规律。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风温的症状、用药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风温的主症为发热、咳痰、头痛、汗出、口渴,发热、胁痛、神昏,发热、神昏、口渴,发热、烦躁、口渴等是风温病常出现的症状群,常用的药对为旋覆花与杏仁,常用的三种药物配伍见于菊花、川贝母、桑叶与瓜蒌皮、枇杷叶、杏仁。发热常用药对有连翘与竹茹,常用药群有前胡、桑叶、杏仁,常用药团有川贝母、芦根、桑叶、杏仁;咳痰常用药对有芦根、浙贝母,常用药群有桑叶、薏苡仁、浙贝母,常用药团芦根、桑叶、薏苡仁、浙贝母;头痛常用药对有薄荷、菊花,常用药群有薄荷、连翘、牛蒡子,常用药团有川贝母、连翘、羚羊角、桑叶;汗出常用药对有菊花、芦根,常用药群有菊花、芦根、桑叶,常用药团有桔梗、连翘、桑叶、杏仁;口渴常用药对有芦根、天花粉,常用药群有淡豆豉、连翘、栀子,常用药团有芦根、枇杷叶、杏仁、天花粉。结论风温病以肺为病变中心,初起可见外感风热表证,治以疏散风热,降气止咳,治以清肺化痰之品,亦有凉肝、生津的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10.
良园枇杷叶膏由枇杷叶、桔梗、紫菀、甘草浸膏、杏仁水等组成,具有宣泄肺气、化痰镇咳之功效,我们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了药效学研究,本文就对其临床验证加以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 咳嗽或哮证或喘证,分型为风热犯肺型或痰热蕴肺型。 风热犯肺型: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声音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辨证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检索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证候、方剂、药物等信息,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统计肺痿常见证候及治疗采用方剂(经方、时方)、中药使用频率,并对各常见证候所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二元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期刊文献及33本著作。肺痿常见证候分别为肺气阴两虚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证、肺胃阴虚证和痰瘀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麦门冬汤和炙甘草汤;常用药物有麦冬、甘草、半夏;常用药对有熟地黄与石斛、枇杷叶与石膏、枇杷叶与熟地黄。肺阴虚证常用方剂为麦门冬汤;常用药物有麦冬、甘草、南沙参;常用药对有生地黄与党参、麦冬与半夏、知母与化橘红。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为千金苇茎汤;常用药物有苦杏仁、川贝母、甘草;常用药对为竹茹与芦根、桔梗与枳壳、川贝母与枇杷叶。肺气虚证常用方剂为独参汤;常用药物为黄芪、白术;常用药对有黄芪与牡蛎、丹参与当归、太子参与白术。肺胃阴虚证常用方剂为现代名老中医自拟方;常用药物有茯苓、甘草、川贝母;常用药对有砂仁与莲子、半夏与化橘红、陈皮与南沙参。痰瘀阻肺证常用方剂为香附旋覆花汤;常用药物有半夏、党参、红花;常用药对为丹参与赤芍、丹参与桃仁、枇杷叶与百部。结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常以气虚、阴虚、痰、瘀、热为中心辨证用药,各证候用药均具有一定规律和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挖掘分析中医治疗重症流感样病例的用药规律,为临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重症流感样病例的医案,分析其处方的中药频数、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总结用药规律。结果 高频用药为甘草、杏仁、连翘、黄芩等,2味药的高频药物组为杏仁-甘草、黄芩-甘草、连翘-杏仁、麻黄-甘草等,3味药的高频药物组为麻黄-杏仁-甘草、金银花-连翘-甘草、石膏-麻黄-杏仁、石膏-杏仁-甘草等。互相关联的药物主要构成5组:①桔梗、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麻黄、石膏;②忍冬藤、海浮石、桑叶、赤芍;③桂枝、前胡、麻黄、陈皮、半夏、桔梗、薄荷、茯苓;④橘红(陈皮)、桔梗、赤芍、半夏、连翘、桂枝、紫苏、甘草、荆芥;⑤前胡、旋复花、半夏、厚朴、杏仁、葶苈子。结论 重症流感样病例用药主要有清热类、止咳化痰类、解表类;关联的药物组以解表、通络、清热、化痰(饮)治法常见,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得出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涤浊法是张磊主任医师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疏涤五脏"之旨,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治疗浊阻证的大法.具体在肺系病中的应用,是以新加苇茎汤(经验方)为基础,药由苇茎30g,生薏仁30g,冬瓜仁30g,桃仁10g,茯苓30g,杏仁10g,桑白皮30g,地骨皮15g,黄芩10g,桔梗10g,甘草6g组成,对于肺系咳、喘、哮、肺胀、肺癌、肺痈、咯血、胸腔积液、鼻腔癌等疾病,属于浊阻之证者,随证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举几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止痛治疗头痛、胸胁脘腹疼痛,用量为2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止咳常配伍百部、款冬花、麻黄;宣肺通利水道配伍桔梗、茯苓、麦冬;宣通肺气、润肠通便,配伍薏苡仁、桔梗、杏仁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名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且整理广州中医 药大学图书馆中《呼吸病名医医案解析》《中医名家呼吸病辨治实录》《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肺病卷)》 等7 本书籍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完整医案,提取数据,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统计症状频次、证 候频次、药物频次等;对药物核心组合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为17.5%,置信度为0.6);根据无监督的k 均值聚类算法提取核心类方(设置聚类个数为3)。结果:共纳入44 个医案,103 首方,涉及药物229 味。症 状频次前10 位的有咳嗽、气喘、咳痰、胸闷、水肿、气短、纳差、心悸、气促、发绀。频次排在前10 味的是 甘草、杏仁、茯苓、半夏、紫苏子、桑白皮、桔梗、陈皮、白术、黄芪。核心组合频次较高为甘草-杏仁、甘 草-茯苓、甘草-半夏等;核心药物为二陈汤合定喘汤加减;聚类分析得到3 个核心组方分别为杏仁、茯苓和 甘草,半夏、白术和甘草,黄芪、五味子和甘草;治法主要为化痰、平喘、清热和补气。结论:名医在辨证论 治上大多基于本虚标实的病机,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扶正固本,补气为主,同时兼 顾祛痰、化湿、降气等。  相似文献   

16.
“清透法”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求"清透法"下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及温病学教材中有清透作用的医案、方剂,用excel将其分别按治疗温病温热证方、治疗温病湿热证方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治温热方以清热药、解表药、补益药为主,治湿热方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及芳香化湿药为主;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连翘、甘草、金银花、生地、玄参、石膏、麦冬、薄荷、牛蒡子、知母、芦根、丹皮、犀角、黄芩、桑叶、竹叶、豆豉;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连翘、藿香、滑石、半夏、薏苡仁、金银花、石膏、黄芩、蔻仁、知母、青蒿、通草、竹叶、茯苓皮、厚朴、桔梗、玄参、芦根.结论: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笔者治疗顽固性咳嗽时重点着眼于风,认为风邪入肺经、肺失宣降是本病的病机关键。采用宣肺祛邪、化痰止咳之法。擅用祛风药,常用药物为杏仁、苏叶、法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枳壳、荆芥、茯苓、百部、紫菀、款冬花、甘草、大枣、罂粟壳。  相似文献   

18.
<正> 肺痿病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病为什么合在一篇讨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病在表现上,都有咳嗽、吐痰涎的症状;在病变部位上,都属于肺;而且在病理变化上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咳嗽上气、肺痈病久不愈,导致肺气虚弱,可转化为肺痿。因为这三种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病因、病机、证治又各不相同,故合为一篇讨论,以资识别。2.肺痿和肺痈如何鉴别?  相似文献   

19.
“止嗽定喘汤”是笔者自拟方,经多年的临床验证对风热袭肺、热邪壅肺、燥热伤肺,以及肝火犯肺热性咳嗽气喘疗效显著。现将其运用及对4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简介如下。 1 方药组成及辨证运用 1.1 方药组成桔梗、紫菀、炒杏仁、浙贝母各9g,沙参、麦冬、制枇杷叶各10g,白前、炙麻黄、甘草各6g,生石膏15g,芦根20g。水煎服,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 1.2 辨证运用若为风热袭肺者加桑叶、菊花薄荷;邪热壅肺者重用生石膏,加鱼腥草、黄芩;燥热伤肺者加天冬、知母;肝火犯肺者加黛蛤散。若咯痰黄稠量多者加冬瓜仁、生薏仁、鱼腥草;痰胶粘成块者加冬瓜蒌、海浮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4):497-498
叶天士认为桂枝去芍药汤辛甘化阳,有解表邪、温阳、通络等功效,具体化裁运用体现在:外感证加杏仁治疗风寒咳嗽,加杏仁、薏苡仁治疗风湿咳嗽;内伤证加当归温通经络、养血和营、化瘀,加茯苓、杏仁、薏苡仁温化痰饮,加当归、茯苓、鹿角通补奇经治疗血痹虚劳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