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2.
温病的病因,以外感温热病邪为主,其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关。历代湿病学家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上也处处贯穿体质辨治观。本文仅就《温病条辨》的体质辨治进行初探,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湿病条辨》是清·吴瑭的代表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系统地提出了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详细地阐述了风温、温热等九种温病的证治,制定了三焦温病的治则,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温病学专著。它对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指导温病临床实践上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深得历代医家的推崇和珍视。在《温病条辨》的全部内容中,方剂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对该书的全部方剂,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探讨全书方剂的特点,以图发掘《温病条辨》在方剂学上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4.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学习、传承刘兰林教授临证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特色,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系统理论依据。[方法]以刘师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验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将此疾病病因责之于温邪,认为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证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注重不同阶段施治侧重亦不同,并多施以温病方药。[结论]刘师独辟蹊径,紧扣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床以温病理法方药为指导论治慢性荨麻疹,颇具特色,对临床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辨舌是《温热论》中独具特色的温病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象之变化,了解温病患者感邪之轻重,邪气的性质,病变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或实质损害。《温热论》中多处通过辨舌而判断不同病变阶段的疾病之急、传变之急、治疗之急。通过辨舌见微知著,通过辨舌而制病于先,这些均来源于叶天士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医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病学中的宝贵部分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的论著很多。其中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最为著名。如何才能学习研究好这些名著?试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说中的辨体论治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分析张伸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体现辨体论治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经方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经方在辨体治疗方面源远流长、积累丰富;结合循证医学的观点,分析经方组方固定精当、应用历史悠久等特点,使之在辨体治疗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方便适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为叶天士所作,兹就书中有关内容对其辨治湿热心法作一探讨,冀对临床辨治湿热有所裨益。1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  相似文献   

11.
痴呆是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和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基础,较平和体质而言,偏颇体质者更容易罹患痴呆。在大健康背景下,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灵活运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中医体质干预方案,健康人群辨体以养生,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调体以防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调体以防渐,进展为痴呆后调体、辨证施治以防变,纠正偏颇体质以防治痴呆,降低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痴呆阶段可根据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主次关系调整方案,体质虚弱者以调体为先,辨病辨证次之;病情迅速进展时以辨病为主,辅以辨体、辨证;病情稳定时辨病、辨证论治相结合,兼以调体。以中医体质学作为痴呆防控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部分,研究的对象是温热病。《素问》是最早记载温热病的著作,从病因、病机、发病到对临床表现的描述,说明当时对温热病已有初步认识。从两汉到宋早期,温热病的著作几乎不见。到金元时期,河间学派创始人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论述对热病的辨证治疗,初步奠定了温病学说的基础[1]。明代温病学说发展几近停滞。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小儿体属纯阳,所患温热病最多,如肺炎喘嗽、暑温、麻疹等疾病。温病为感受温热阳邪所致,疾病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变过程中易伤阴液,致出现津枯液涸之变,故贯穿于温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治疗,无不以救阴为要义。然而小儿体质娇嫩,稚阴稚阳,病理变化多端,往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现就“热因热用”在小儿温病治疗中之运用,探讨如下。l阳气郁闭、阳气虚衰是应用温热药的病理基础 温热之邪性属阳,具有亢奋、宣泄、炎上的特点,但又易阻遏人体气血阴阳之流通,导致阳热佛郁,气机不畅。清·杨栗山在《温疫论评注》中指出:“杂…  相似文献   

15.
论湿热类温病“邪留三焦”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仲辉 《自贡医药》1995,17(2):34-35
本文以温热大师叶天土《温热论》有关原文为依据,通过对多见于湿热类温病病变过程中的“邪留三焦”证治的分析,进而着重阐明“分消走泄”治法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可以广泛运用。所以,应将其归属于祛湿法。  相似文献   

16.
察"肌肤"在中医外科的诊治中必不可少。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中医外科的诊疗中同样至关重要,历代中医古籍中通过辨肿痛、辨脓、辨痒等体表肌肤情况,来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正确指导施治。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中,《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3本书对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把体表肌肤的情况和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讨章楠《医门棒喝初集》中的温病学思想,指出其学术渊源于叶桂等名家,认为温病与伤寒有别,必须严格区分;对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倡导外感与伏邪理论,尤重伏邪说;温病宜分为五大类诊治,诊治过程中应注重体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中国疫病爆发的最高峰,期间有关疫病的名家论著繁冗复杂,从各个论著中可以探析出有关疫病的理论脉络.从明代《伤暑全书》始见温热病类专书与《温疫论》创疫病学专书之始,至清代温疫学派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演变,当中还夹杂着疫病理论归于伤寒与温病的争鸣,结于温病学派形成独立辨证体系而被后世不断地扩充发扬.  相似文献   

19.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讨论瘟疫类疾病的专著。一般医家都将瘟疫类疾病归于温热疾病的范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中医历代文献无此记载,但从其具有传染性和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甚或出现呼吸急促等来分析,可归入中医"温病"、"瘟疫"范畴。  相似文献   

20.
温病在其病程演变过程中,常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由于其病证性质有温热与湿热之分,故其证治截然不同。 温热类温病,由于热炽与津伤的原因,临床上常表现出小便不利。如《温病条辨·中焦篇》17条:“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