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并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比较.方法 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和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椎间隙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7±1.02)分,术后JOA评分(13.01±0.75)分;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2±1.35)分,术后JOA评分(13.98±0.62)分.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颈椎活动不受限,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了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28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联合组28例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联合组患者优良率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针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联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对改善预后情况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Prodisc-C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9月,对10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11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6例,女4例;年龄41~61岁,平均(48±0.8)岁。单节段9例,双节段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Odom评级、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针灸牵引+颈椎练功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行针灸牵引+颈椎练功疗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参照组患者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牵引+颈椎练功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采取颈前路经椎间盘纤维手术减压的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4年间接受的经常规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的9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颈前路经椎间盘纤维手术减压的治疗方式,在手术后1d与1周均对两组疼痛(VAS)评分与颈椎功能(NDI)评分进行观察,并且随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同术后1d相比,术后1个月患者VAS评分与NDI评分均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例出现吞咽疼痛、3例声音稍微嘶哑,经对症处理症状均消失,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颈前路经椎间盘纤维手术减压的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疗效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谭洪栋  邴帅  高林 《现代保健》2013,(11):48-49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单阶段颈椎病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21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组),29例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照组),通过JOA评分、ND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0.7)年。治疗组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As发生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减少轴性症状,可用于单阶段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17-1518
目的探讨牵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牵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对比两组的VAS评分、 CASC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结论牵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分经辨证取穴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80例于我院接受针灸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式,实验组行分经辨证取穴针灸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疼痛评分临床治疗成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及疼痛感差异性较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参照组(72.5%),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分经辨证取穴针灸方式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颈椎神经根受累症状,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显微镜在脊柱外科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脊髓功能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减少术中神经损伤,具有确切减压效果,有利于改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采用颈椎牵引、超短波电疗与中频脉冲电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西医整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7.00%),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效果显著,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倒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史(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和观察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颈椎不适指数)和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舒适度及疼痛程度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收取我院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期间,观察组患者使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将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经过随访两年后复发率8.33%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8.33% (P<0.05).结论: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陈凯  江泽平  朱干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093-1094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固定牵引器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推拿配合颈椎固定牵引器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枕颌带悬吊牵引治疗。所有患者治疗5周后,对比观察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显效率90.0%,对照组总显效率6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1,P〈0.05)。结论推拿配合固定牵引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项八针配合颈椎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纳入本社区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6例,随机分2组,就单纯应用项八针治疗(对照组,n=88)与项八针配合颈椎操治疗(观察组,n=88)临床疗效、VAS评分、睡眠与生活质量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疗效评估值为93.18%,相较对照组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睡眠与生活质量进行评测,治疗前数据趋同(P0.05),治疗后睡眠质量评测结果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项八针配合颈椎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睡眠质量,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颈椎间盘临床应用的优越性和限制性。方法29例患者32个节段,行颈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并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7个月,术前及术后半年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动力位拍片及MRI检查并记录出院费用。结果术前JOA评分7~12(平均9.4)分,术后12~17(平均15.9)分,有效率达100%;术后半年置换节段前后屈活动范围3.96~5.92(平均4.78)°,左右侧屈3.17~5.55(平均3.94)°和3.34~4.77(平均4.12)°;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出院费用5.86~12.64(平均6.94)万元。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又保留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优越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