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功能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抗御外邪的能力,肠道菌群作为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同样也参与着机体的消化与防御功能。本文通过对脾与肠道菌群各自生理功能特点的分析,详细论述了脾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肠道菌群在消化、吸收、排泄、免疫方面反映了脾功能的变化,以期为今后消化道系统疾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来曲唑连续灌胃制备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PCOS IR)模型,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0.135 g/kg组、半夏泻心汤5.31 g/kg组以及半夏泻心汤+二甲双胍(5.31+0.135) 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28 d后称大鼠体质量、卵巢,计算子宫指数,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学,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指数(HOMA-IR);用16s rD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质量、子宫指数明显升高,大鼠动情期紊乱,血清睾酮(T)含量、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明显升高,HOMH-IR指数明显升高,血糖升高(P<0.05),大鼠肠道Chao、ACE指数明显降低,拟杆菌门/后壁菌门比值明显升高,普氏菌属丰度明显升高,苏黎世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脾不散精"相关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脾不散精”的相关性,意在揭示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理实质,为中医防治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探讨七味白术散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治疗组。空白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治疗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二甲双胍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七味白术散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采集大鼠粪便;用高通量测序16S rRNA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结果:干预4周后,治疗组、二甲双胍组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七味白术散能显著上调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艾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以及拉克氏梭状芽胞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异杆菌属(Allobaculum)等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相对丰度(P<0.05);干预后未分域未分界细菌属(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纺锤链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可以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并上调多种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丰度,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定植。  相似文献   

5.
吴正雪  张桂菊 《环球中医药》2022,(11):2125-2128
儿童肥胖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常伴随肥胖发生,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肠道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与生物屏障,其结构与功能受损可促进肥胖与IR的发生发展。肠道黏膜屏障吸收营养物质、抵御有害物质入侵等作用是中医“脾主运化”“脾为之卫”功能的具体体现。脾虚是肥胖儿童IR的主要病机,儿童脾常不足,再加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不畅,致脾虚运化失司,不能升清降浊,膏脂停聚各组织器官,阻碍精微输布,发为肥胖及IR。健脾理气类方药可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抑制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以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肥胖及IR。本文从肠道黏膜屏障出发,探讨从脾论治肥胖儿童IR,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儿童肥胖伴IR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从中医角度对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病理产物进行分析,阐释其与胰岛素抵抗为发病基础的疾病之间的联系。提出早期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肠道共生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大脑及行为活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脾藏意主思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健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升降,兼调他脏,多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或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身心症状。  相似文献   

8.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肠道菌群分析探讨葛根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将5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以及葛根高、中、低剂量组,另取10只db/m小鼠为正常组。持续给药8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和血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GSP)、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lisulin, 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16S rRNA技术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葛根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回肠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肝组织中胆固醇7α...  相似文献   

10.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中医学对此病多从肾、脾、肝三脏论治,但现代研究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痛风的研究较少,缺乏现代科学依据进行解释。随着国内外的探索,肠道菌群与痛风的关联早已成为研究热门。故而本文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脾”在痛风的作用,为痛风的论治提供分子生物学的靶向依据,拓宽临床诊治痛风的思路,以期为中医学从“脾”论治痛风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则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胃肠、免疫、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与机体长期共生的微生物系统,在抵御病原入侵、保护胃肠、恢复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看作中医"脾失健运"病理体现,健脾类中药及其组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其相关病理,尤其多糖是发挥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对健脾类中药多糖组分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可为改善脾虚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捏脊法治疗脾虚哮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哮喘组、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各12只。哮喘组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在小承气汤灌胃致脾虚基础上以OVA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与哮喘组以自来水1.5 ml/100 g灌胃,轻抚大鼠头部和轻持鼠尾根部而不做捏脊;脾虚哮喘组轻抚大鼠头部和轻持鼠尾根部而不做捏脊;捏脊脾虚哮喘组给予捏脊法干预。以粪便涂片革兰染色法检测肠道菌群状况,以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情况,并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第44、51、62天时,各组大鼠体重、杆菌/球菌、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造模后18、42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且脾虚哮喘组显著高于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P<0.05或P<0.01)。与本组哮喘造模后18 h比较,哮喘造模后42 h时哮喘组、捏脊脾虚哮喘组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捏脊法能有效改善脾虚哮喘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及炎症状态,这可能是其防治脾虚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合剂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研究健脾合剂对脾虚型IBS-D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幼龄 ICR 雄性小鼠 48 只随机分为四组(n=12),并建立脾虚型IBS-D 小鼠模型(3n=36),造模评价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双蒸水(10 ml·kg-1)、西药组予复合乳酸菌(0.26 g·kg-1)、中药组予健脾合剂(16 ml·kg-1)灌胃,治疗周期均为 14 天。治疗周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 5 只小鼠,分别标记为B1、B2、B3、B4组,随后通过 16SrDNA 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治疗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测序深度充分,样品均具有良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与B1组比较,B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P < 0.05);与B2组比较,B3、B4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提高(P < 0.05);与B1组比较,B3、B4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说明健脾合剂和复合乳酸菌的干预均能调节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达到或接近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稳态;且B3与B4组间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推测健脾合剂有益生元样作用;健脾合剂干预后,在门水平,Tenericutes、Actin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丰度上调(P < 0.05),Proteobacteria丰度下调(P < 0.05);在属水平,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Candidatus_Saccharimonas、Rikenella、Intestinimonas、Lachnoclostridium、Oscillibacter、Coprococcus、Faecalibaculum、Enterorhabdus、Peptococcus、Romboutsia、Papillibacter丰度上调(P < 0.05),Lactobacillus、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Escherichia、Erysipelat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Candidatus_Stoquefichus丰度下调(P < 0.05)。结论 健脾合剂干预可以增加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调节到与健康小鼠相似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多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全程。从发病根本、病理产物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应该抓住脾虚这一病机,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以为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