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宇  邬海博  潘滔 《解剖学报》2020,51(5):682-687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解剖及其与圆窗龛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为术中面隐窝的解剖提供参考。方法 对78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54侧耳)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进行分析,在轴位圆窗龛层面测量以下参数:1. 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d1;2.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距离d2;3.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a;4.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距离d3;5.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b。记录可能影响面隐窝解剖的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HRCT上的解剖变异(如乳突气化类型、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前庭水管扩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与测得面隐窝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面-壁距d1平均值为(4.21±0.69)mm,面-龛距d2平均值为(5.95±0.62)mm,面-龛角a平均值为(94.61±9.04)°,窝-龛距d3平均值为(6.46±0.63)mm,窝-龛角b平均值为(113.47±7.83)°。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乙状窦前移3个因素对面隐窝宽度d1有影响,前庭水管扩大对面神经相对圆窗龛的角度a和面隐窝相对圆窗龛的角度b有影响。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可以显示面神经隐窝的重要解剖关系,测量结果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曾探讨了圆窗区及周围结构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虽有资料对颞骨中耳及邻近解剖结构的冠状位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描述,但由于无统一的冠状扫描基线,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对比分析成人头部标本颞骨冠状切片和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上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差异。方法: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mm,厚度为1.00mm的CT冠状扫描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制成厚为1.00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耳蜗、圆窗、圆窗龛、蒲氏间隙以及面神经颞骨内段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圆窗龛的内外径、深度分别为(1.36±0.26)和(1.55±0.26)mm,面神经迷路段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4.19±0.52)mm,面神经水平段距鼓室盖、距耳蜗、距锤骨头、距盾板、距砧骨短脚间的距离分别为(5.27±0.92),(1.36±0.28),(3.19±0.85),(5.30±0.58)和(2.86±0.54)mm。提示耳颞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HR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颞骨冠状HRCT扫描,有30~32层,膝状神经节居第5~7层,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和面神经迷路段居第7~8层,面神经垂直段居第16~17层,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第14~15层从外向内呈"M"字型排列.结论:耳颞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面神经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鼓室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解剖,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成人颞骨标本60侧(左、右各30侧),在放大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圆窗龛(窝)的形态大体分为2种类型:近圆形(52%)和近半圆形(48%)。圆窗龛下壁有一窦腔者占86.7%。岬下脚出现率为11.7%,岬小桥出现率为33.3%。颈静脉窝高位,窝顶达圆窗龛上缘者占11.7%,均未影响圆窗龛的形态。外耳道上棘至锥隆起、鼓索隆起、圆窗龛前唇(缘)、面神经管锥曲的距离分别是(18.02±1.21)mm、(15.22±1.32)mm、(20.09±1.20)mm、(14.96±2.03)mm。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锥隆起的距离分别是(3.33±0.42)mm、(3.79±0.56)mm。锥隆起向后至面神经管的距离平均为(3.58±0.47)mm。结论后鼓室进路即是通过面神经隐窝的进路,面神经隐窝大小各异,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和至锥隆起的距离,可作为面神经隐窝的宽度。人工耳蜗植入术经面神经隐窝入路较理想,距圆窗龛较近,有利于电极插入。该入路靠近面神经管,手术操作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圆窗龛前唇遮盖圆窗膜,手术时必须磨去前唇暴露圆窗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颅中窝进路植入点的精确定位及其可行性。方法:成人整颅标本行植入点定位,并对相关测量项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植入点的精确定位;通过1例成人女性尸头标本行模拟手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沿岩浅大神经延长线,在距面神经裂孔3.10 mm±0.88 mm处确定"O"点("O"点位于膝状神经节窝),再以"O"点为原点,确定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为97.85°±5.38°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依据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做距其1.58mm±0.41mm的平行线,后再做距岩浅大神经5.47 mm±0.95 mm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点即为植入点("Z"点)。植入点与面神经沟的距离仅为0.67mm±0.15mm,最小值甚至为0.00 mm,而面神经沟的下部即蜗神经管,并且蜗神经管比面神经沟更为凸前,在植入点开窗极易损伤蜗神经起始段。通过模拟手术验证,用以上植入点确定方法,行开窗,不能保证进入耳蜗底转上部,更不能保证准确进入前庭阶,并有损伤蜗神经的可能。结论:颅中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点选择,不能在不磨除颞骨岩面骨质的情况下行精确定位。手术时应以面神经裂孔为定位点,先确定岩浅大神经与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磨除距两者1.00 mm平行线夹角内区域的骨质,尽量轮廓出耳蜗底转上部,颜色呈蓝线时,靠蓝线后部行植入点定位开窗,这样既可以将电极准确植入耳蜗底转,又可以因不暴露岩浅大神经管内段和面神经迷路段,避免其损伤。  相似文献   

6.
沈帆  黄爱兰 《解剖与临床》2006,11(4):265-26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颞骨骨折患者58例(59耳)采用HRCT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并与已手术探查的26例病例作对照性比较。结果:术前HRCT示面神经管损伤32例,听骨链损伤16例,内耳迷路损伤7例,脑脊液漏3例;26例手术病例的术中诊断与HRCT诊断一致,且26例手术疗效均满意。结论:HRCT对确诊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帮助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外耳道闭锁患者卵圆窗和圆窗的空间方位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和正常人的CT数据三维重建后,计算圆窗龛口平面、圆窗膜平面、 卵圆窗平面、圆窗龛中轴线的空间方位。结果:圆窗膜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在外耳道狭窄组(42.43°±25.58°) 小于正常组(66.72°±45.18°)。圆窗膜与矢状面的夹角在外耳道狭窄组(74.70°±17.94°) 小于正常组 (91.62°±21.36°)。圆窗膜与冠状面的夹角在外耳道狭窄组(72.14°±20.10°)和外耳道闭锁组(71.38°±27.59°) 均小于正常组(92.39°±29.36°)。卵圆窗与冠状面的夹角在外耳道狭窄组(103.38°±20.52°)大于外耳道闭锁组 (88.43°±20.14°)和正常组(82.40°±17.25°)。圆窗龛中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在外耳道闭锁组(25.38°±7.63°) 大于正常组(17.14°±7.50°)。结论:在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患者圆窗膜后半部分向外下方倾斜,卵圆窗后半部分 向内下方倾斜。在外耳道闭锁患者,圆窗龛整体向前倾斜。本研究可为经卵圆窗区和圆窗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以避免损伤面神经、圆窗膜和椭圆囊等内耳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8.
颞骨的解剖学标本制作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颞骨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颅标本12具。分别经乳突及颅内颞骨岩部逐层解剖,经乳突后鼓室入路,行乳突切除,依次暴露鼓膜、听骨链、前庭阶和鼓阶。经颅内颞骨岩部逐步磨除颞骨骨质,暴露蜗螺旋管底圈、半规管及附近结构。结果通过本方法制作出了听骨链、鼓室、耳蜗底转及半规管标本。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制作的颞骨标本结构完整连续性好,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生的教学中该标本有助于认识与理解颞骨内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 ,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 (4 .61± 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 (63 .0 7± 9.3 0 )°。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 ,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 17.5 %。结论 :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 ,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 ;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 ,乙状窦位置更靠前 ,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T影像资料研究外耳道闭锁组与狭窄组之间颞骨发育程度的差异及面神经垂直段位置的变异特征。方法:收集71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42侧颞骨CT影像资料。按照外耳道骨性段最宽处直径大小分为外耳道闭锁组、狭窄组和正常的对侧耳为对照组。比较3组颞骨Jahrsdoerfer(Js)评分值、面神经垂直段位置及乳突气房容积等的差异。结果:耳道闭锁组的颞骨Js评分为7.26±2.02,耳道狭窄组为8.92±1.02,耳道正常组为1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神经垂直段起点层面,闭锁组、狭窄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面神经向前、向外移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神经垂直段终点层面,闭锁组与正常组比较,垂直段面神经向前、外移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与对照组、闭锁组与狭窄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乳突气房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锁组和狭窄组内的Js评分与乳突气房容积、乳突气房容积与面神经至棘孔和乳突距离、Js评分与面神经至棘孔距离间关系,均成正相关。结论:颞骨总体发育情况与外耳道的发育基本一致,闭锁组Js评分最低,其颞骨发育相对最差。畸形外耳道(闭锁或狭窄)相对于正常外耳道而言,面神经垂直段位置变化较大,其前移、外移程度与颞骨发育情况、乳突气化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 (MRI)断面影像中获得肝脏标准解剖学体位的一些信息,用于对离体肝脏恢复其解剖位置。 方法 通过测量100例上腹部CT和MRI图像中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相互角度来了解肝脏标准解剖体位的解剖学特征。包括横断面上,门静脉囊部到下腔静脉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桌面)之间的角度;矢状面上,下腔静脉与桌面之间的角度;冠状面上,下腔静脉与体正中线之间的角度。从而获得关于肝脏标准解剖体位的三维数据。 结果 横断面上平均角度为左侧角(79.1±9.2)°;矢状面上平均角度为(7.3±5.1)°;冠状面上平均角度为(6.1±4.3)°。 结论 通过应用这些解剖学特征可以将离体的肝脏标本恢复到大致标准的解剖体位。为正确认识肝内结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经骶椎后方骶髂关节螺钉(sacroiliac screw passing the back of sacrum,SISPTBOS)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32例骨盆正常的成人三维CT重建图像,观察SISPTBOS钉道范围,采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植入SISPTBOS,测量钉道有关解剖参数,包括钉道长度(L)、进针点与S1上关节中央的距离(M1)、出针点与髋臼后上缘的距离(M2)、前倾角(e)、外倾角(f)、矢状面安全角(a)、冠状面安全角(b)、矢状面钉道最小直径(d1)和冠状面钉道最小直径(d2)。 结果 钉道内侧壁为弓状线,外侧壁为椎管后外侧壁和髂骨外层,下壁为S1骶孔与坐骨切迹的连线,上壁为骶骨翼斜坡、骶髂关节表面和大骨盆底部。L为(11.90±1.62) cm,M1为(2.07±1.40) mm,M2为(4.78±2.57) mm,e为(57.97±4.28)°,f为(54.89±5.13)°,a为(11.45±2.73)°,b为(7.46±1.34)°,d1为(8.57 ± 0.99)mm,d2为(6.75±0.84) mm。男女比较,仅e和f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可选择直径5.0~6.0 mm、长度9~10 cm螺钉作为SISPTBOS固定。该通道植入螺钉可行,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The top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cial nerve (FN), chorda tympani nerve (CT), and round window (RW) in 22 temporal bone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morphometrically in order to examine which route is widest through the facial recess between the FN and CT during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and in order to establish some criteria to assis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st surgical approach. Two lines, i.e., the FN-RW line and CT-RW line, were speculated as limitations of a visual field for this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EAC) and an inserted pin-gage that indicates the hypothetical widest approach route, the relationship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 Most frequently, the widest approach route through the facial recess did not point directly at the RW, but at the basal turn at the promontory. Moreover, this approach route crossed the FN-RW line in a posterior to anterior direction and the CT-RW line frequently crossed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EAC. The latter seemed to provide a critical landmark for avoiding damage to the CT during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Therefore, we recommend inserting the electrode into the basal turn.  相似文献   

14.
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性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为(17.39±1.78)mm、直径为(2.13±0.13)mm,面神经垂直段与水平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面神经垂直段近端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mm,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距离为(5.99±0.74)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的夹角(向上)为(38.6±1.99)°,锥隆起尖到面神经垂直段垂直距离为(2.05±0.65)mm,后半规管至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89±0.36)mm。有5%(2/40侧)的面神经垂直段的近端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结论:外半规管、鼓索神经、茎乳孔、锥隆起、后半规管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垂直段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术失败的相关解剖因素及术后复发原因,以便在修正性手术具有有针对性,提高乳突再根治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20例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的二次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资料,并将颞骨HRCT的观察结果与再次手术中所见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再手术前颞骨HRCT可以清晰显示初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乳突腔的大体解剖结构改变,主要征象为乳突腔扩大,与鼓室、外耳道融合,术腔内团块状异常软组织密度影。120例患者中,面神经嵴高位占39.2%(47/120),窦脑膜角残留气房占58.3%(70/120),乳突尖残留气房占50.0%(60/120),迷路周围残留气房占25.8%(31/120),上鼓室前隐窝未开放占41.7%(50/120),鼓室窦深位占40.0%(48/120),咽鼓管鼓室口病变占32.5%(39/120)。二次手术中探查乳突残留气房,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窦、面神经嵴均发现有颞骨HRCT观察到的病变存在。结论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 能够发现初次乳突根治手术后不干耳的相关解剖因素,可作为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研究静脉窦影像解剖,为入颅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回顾重组105例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静脉窦影像,测量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小以及观察其与颅骨的关系。 结果 上矢状窦走行于冠状缝下方。上矢状窦后段与人字点-枕骨隆突连线的对应关系以偏右型最多见,偏右型与右侧优势引流有关。窦汇中心左右偏移与SSS末端偏离一致。右侧TS、TSST、SS大于左侧。随着TSST、SS增大,静脉窦与颅骨或乳突表面、外耳道距离越小。 结论 头部CTA术前检查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可获得静脉窦解剖特征,以便指导开颅手术入路设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海绵间窦(AICS)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连续收集72例垂体增强MRI,包括32例正常体检者和40例垂体腺瘤者。通过多层面MRI观察AICS的影像特征,并给予分型。在正中矢状位平面上,以蝶骨平台延长线为A线,经AICS做一与A线平行的B线,在鞍底做一与A线平行的切线C线,测量A与B间距a,B与C间距b,分析AICS在蝶骨平台与鞍底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72例中,完整型AICS组、不完整型AICS组、无AICS组分别占65.28%(47例)、26.39%(19例)、8.33%(6例)。完整型AICS在T1WI TSE增强影像显示为垂体上前方、鞍结节顶点下方的连续高信号影。测得完整型AICS的a/(a+b)值正常体检组为(0.31±0.10),垂体腺瘤组为(0.20±0.16),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1WI TSE MRI上,正常体检者AICS具有较好的显示,而垂体腺瘤者AICS显示明显减少且更趋于不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