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某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新生儿125名(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均为出生医院),按"0,1,6"程序接种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对其中低/无应答新生儿分别用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次接种3剂(再免),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抗-HBs阳性人数105名(84.00%),低应答13名(10.40%),无应答7名(5.60%);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医院新生儿应答率较低,相较于父母HBsAg呈阴性与出生于县及以上医院新生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初免后低/无应答者在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免后,正常应答为18名(90.00%),两种疫苗再免1剂后与再免3剂后的抗-HBs浓度显著升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基层医院新生儿的应答率较低;低/无应答者再免后能产生有效应答和提高抗-HBs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μg/mL重组(酿酒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方法在新乡市某集团公司随机抽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2040岁的职工145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20μg/mL国产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结果全程免疫125人,接种率86.21%。免疫前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各为50.40%和98.40%,不同年龄、性别抗HBs水平各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接种20μg/mL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和儿童加强免疫效果。方法筛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阴性的学龄前儿童及大学生,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4种疫苗,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种不同种类基因乙肝疫苗都能获得较理想的免疫效果,平均抗-HBs阳性率在95.00%以上,平均GMC1336.58 mIU/mL。对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目前HBV感染指标阴性的儿童分别加强接种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均在96.00%以上,平均GMC为966.50 mIU/mL。结论接种4种不同的乙肝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年预防效果。方法 对完成3剂次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及免后抗体检测者5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对初免应答抗-HBs≥100mIU/ml且无乙肝疫苗再接种史的577名儿童检测结果分析,抗-HBs阳性377例、阳性率65.34%,几何平均滴度(GMT)37.75 mIU/ml±88.37 mIU/ml,无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与5年前的初免后检测结果比较,抗-HBs阳性率下降34.66%,年均递减8.16%;GMT下降91.58%,年均递减40.08%。出生体重重、初免应答水平高5年后抗-HBs阳性率高于出生体重轻、初免应答水平低者。结论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5年,免疫效果良好,存在较好的免疫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出生体重与初免应答水平可能影响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2003-2006年出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442名2003-2006年出生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分析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结果:调查儿童HBsAg阳性率为1.04%,抗HBs阳性率为86.62%。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还需采取加大疫苗接种剂量、规范操作等措施保证有效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陈敏  和春霞  张俊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607-2608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来该市第一人民医院来门诊接种疫苗和预防检测的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5项指标.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3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6%,抗-HBs阳性率为60.4%,抗-HBc阳性率为2.62%.城市儿童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儿童.而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儿童.[结论] 平顶山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率较高、免疫效果良好,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有效选择.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传播,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5μg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持续效果探讨(18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持续效果。方法对1986年出生并接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1次,考核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乙肝发病监测。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持续稳定在95%上下。18年间11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始终<1%,平均HBsAg阳性率0·62%,较免疫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均呈大幅度下降。疫苗的远期保护效果为93·65%(95%可信区间为92·51%~94·78%)。1986年后出生并已接种乙肝疫苗的对象中,仅2002年发生急性乙肝1例。结论新生儿血源乙肝疫苗免疫后18年尚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接种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后的乙肝加强免疫效果,为乙肝加强预防接种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玉环县抽取已完成乙肝基础免疫、未加强接种且乙肝感染标志物均阴性的6~9岁儿童123名,按照"0-1-6"程序接种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并于加强接种1年和5年后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浓度。结果加强接种1年和5年后分别检测102和82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16%和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的82名儿童加强接种前、1年和5年的抗-HBs浓度分别为2.95、141.76和72.13 m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出生年份儿童抗-HBs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时间与出生年份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对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抗-HBs转阴的6~9岁儿童采用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接种,乙肝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定西市健康儿童百日咳、腮腺炎和乙型肝炎(乙肝)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接种效果和人群免疫情况,为制订免疫规划策略和实施免疫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县、区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健康儿童630名,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百日咳Ig G抗体、腮腺炎Ig G抗体和乙肝表面抗体(HBs Ab)。结果共检测630份血清样本,百日咳Ig G抗体阳性率为21.99%,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为57.12%,乙肝抗体(HBs Ab)阳性率为47.15%。结论定西市健康儿童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和乙肝抗体(HBs Ab)免疫水平相对较高,百日咳Ig G抗体免疫水平低,但均未达到国家标准水平。应加强乙肝疫苗、麻疹类疫苗和白破二联疫苗的接种管理工作和规范乡镇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目标儿童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60μg/1.0 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对健康成人一针免疫的血清学效果,补充和完善我国乙肝防控快速产生乙肝抗体的免疫策略。方法对16岁以上凡自愿接种的健康成人即不论以往有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都接种一针60μg/1.0 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并从中随机抽取96名接种对象,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一个月的血清,采用化学微粒子发光法(CLIA)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计算免疫前后血清标本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结果接种后四倍增长和达保护水平以上的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为93.8%。其中接种前血清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42人,接种后四倍增长和达保护水平以上者的比率为85.7%。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10 mIU/ml者的比率为88.5%。结论说明对16岁以上健康人群接种一针60μg/1.0 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有很好的免疫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6年的免疫效果。方法连续对2003-2004年出生、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接受过0月、1月、6个月程序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的218名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6 a,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接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细胞(CHO细胞)】和不同剂量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的3组儿童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总体趋势优于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结论两种不同种类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效果良好,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6 a的随访期间,不同疫苗组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浓度下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宁市隆安县1-6岁儿童中乙型肝炎、白喉两种疾病的免疫现状与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疫苗与百白破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2年全区免疫规划血清学调查方案》对隆安县随机抽取5个乡镇各30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免疫调查和血清采集,由自治区CDC对采集的血清样本进行乙肝与白喉的监测。结果接受调查的150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以及白喉抗体(DT IgG)的阳性结果比率分别是0.67%、71.33%和99.33%。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岁组,达100%,最低为6岁组,仅为32%。1-4岁组和5-6岁组间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590,P〈0.05)。结论隆安县1-6岁儿童白喉IgG处于较高水平,常规免疫工作质量控制较好,从而形成较好的免疫屏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儿童常规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应间隔4年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1992年开始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2002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注射纳入计划免疫规程,2003年开始进行抗-HBs抗体免疫效果监测.为了解实施乙肝疫苗接种13年后人群乙肝抗体水平,为科学预防乙肝提供科学依据,于2005-2007年连续3年进行了人群抗-HBs水平血清学调查,并对部分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人群加强免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方法 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1~5岁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母亲孕期化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小儿出生后按0、1、6月程序接种北京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接种乙肝疫苗时间的延长,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下降,5岁~组较3岁~组较1岁~组抗-HBs阳转率下降。结论为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常规0,1,6月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在3~5岁检测抗-HBs,阴性者应全程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乙型肝炎疫苗序贯免疫的免疫效果。方法随即选取107名新生儿分为3组,按照0、1、6月龄免疫程序分别接种10μg CHO乙肝疫苗、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以及两种疫苗替代接种,全程免疫1 a后对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Bs)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接种10μg CHO乙肝疫苗、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以及两种疫苗序贯免疫,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94.29%、85.71%、81.08%,平均86.92%;Anti-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117、116、106 mIU/ml。不同种类疫苗接种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μg CHO乙肝疫苗和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可以互相替代接种,Anti-HBs阳性率达到81.08%。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水平. [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调查1~59岁人群2 239人. [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经标化后为4.47%,农村(8.12%)高于城市(2.08%),≤14岁儿童高峰消失,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经标化后为39.41%,1~4岁组最高(73.8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2002年以后出生儿童逐年提高,高于1992~2001年出生儿童平均水平,2005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分别为36.49%、77.03%.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儿童高于乡级及以下医院出生儿童. [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控乙肝的有效手段.我省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后目标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逐年增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1992年调查结果,儿童期高峰消失.但接种率仍未达到指标要求,农村以及在家出生儿童接种率水平极低.医院尤其是县级以下医院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有待加强,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乙肝接种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和比较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单纯随机方法,于免疫后1年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5.2%(4/77),抗-HBs阳性率为83.3%(65/78),疫苗保护效果为91.3%;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0.9%(1/114),抗-HBs阳性率为97.4%(111/114),疫苗保护效果为79.5%.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浙江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基础免疫后5~11年,抗体阳性者加强免疫1剂次不同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丽水和衢州市选择1周岁内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的5岁以上儿童4407人,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仅抗-HBs阳性者1994人加强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观察加强免疫效果。结果通过对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不同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均能产生较强免疫应答,不同疫苗免疫效果不全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以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抗-HBs阳性率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趋势,对5岁以上乙肝抗体阳性儿童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均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